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荀子“节欲疏导”的德育观强调的是对于“欲望”的正视和疏导,还阐述了用美育的方式来进行德育的方式。这一理念虽然在当时与盛行的“禁欲”思想是相悖的,然而在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充分的体现出了尊重学生的理念,因而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荀子;节欲疏导;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4-01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为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晚年罢官之后则开始著述,后经人整理,成为《荀子》一书,共10卷,32篇。在道德教育上,荀子秉承着“节欲疏导”的理念,认为需要正确的对待人的欲望,同时要以疏导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要克制欲望,同时以美育的方式将人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这种循循善诱的德育方式,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师和教育学者来说,则更是为学生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荀子“节欲疏导”德育观的内涵
荀子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荀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上天赋予的,而欲望,也是一种对于“情”的回应,因而都是正当的,完全可以理解的。他认为,人饿了想要吃饱,寒冷了想要取暖,劳作的太辛苦则想要休息,喜欢得利而不喜欢受到损害,这些欲望都需要正确地进行看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纵欲”,荀子认为,欲望是需要克制的,荀子称:“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也就是说,作为君主,如果贪欲旺盛,则会使得百官向民众无度索取,如果没有贪欲之心,则能够使得群臣忠信,能为国家效力。
对于欲望的处理,荀子认为应当使用“疏导”的方式,而不是“禁防”。荀子认为,如果用禁止的方式来对待人的欲望,则会使得行为陷入停滞而十分混乱。荀子举例称,人都不希望遭遇死亡,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人舍身取义,就是因为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起平凡的死亡来说更加有意义,这就是对于自己畏惧的心理的一种疏导。荀子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不是来自对于欲望的消解,而是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积累起来良好的道德因素。他指出,外在的礼教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同时音乐、舞蹈和诗歌等对于德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时荀子就能够体会到美育对于人德育的积极作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荀子“节欲疏导”德育观的现实意义
1.正确对待学生的正当需求。
现代学生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想法很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向教师提出一系列的诉求;与此同时,其有时也会向家长提出一些物质上的需求。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诉求会被教师以及家长直接拒绝,因为在成人的角度来说,这些需求都比较幼稚,没有经过认真考虑。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拒绝可能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忽略,会让其感受到特别无助,可能会压制自身的某些想法,这些对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是没有益处的,很可能压抑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才华。其实,就荀子的观点来说,不论是何种欲望或者诉求,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都是很正常的。因而,作为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必要对于这种欲望抱有强烈的反感,而是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为什么有这种诉求,如果学生能够提供出正当而充足的理由,家长或教师应该进行考虑,尽可能满足他们;如果学生的一些诉求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不能够得到满足,家长或者教师也应当进行一定的说明,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想法,不致于因为被拒绝之后产生的逆反情绪而导致行为的失当。
2.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生进行教育,还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诉求进行疏导。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如对于学习产生厌倦,对于教师交给的工作出现倦怠,作为教师,对于这些情况应当也要进行理解。要对于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了解,在找出了原因之后对症下药,将这些问题化解,并且帮助学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的学生调皮捣蛋,不服从管束,对于其他学生都产生了影响,教师应当和其进行恳谈,了解原因。有的学生太过于“好动”,可能就是表现欲比较强烈,想要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重视。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其能力,指派其去担当文艺委员、体育委员或者宣传小组长的职位,让其本身的能力以及表现欲等有正当的展示的渠道,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除此之外,荀子还强调以“礼法”来进行道德的教育,也就是说,现代教师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来遵守,以达到“节欲疏导”的作用。
3.重视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荀子思想的一个先进之处,就是早在文化并不是很发达的时期,就已经注意到美育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是一个文化产业爆炸式发展的时代,能够为教师教育所用的文化素材浩如烟海,美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手段开展起来的基础是很深厚的。作为教师,需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对于音乐、舞蹈和美术都要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文化材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电影,也可以组织学生聆听音乐会、观赏电影电视作品,或者前往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参观,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寻找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这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之中使得其思想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会、影评会、书画展示、国学研究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渠道,同时对于自身的道德观点进行阐述,从而直接地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积极的美育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受到影响,从而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美育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感感知能力和道德水平。
三、小结
荀子“节欲疏导”的德育观在出现伊始,其实是不为时人所接受的,当时社会盛行的“节欲”思想使得人的欲望被极大的束缚了,同时也使得人的思想和创造力受到了束缚。在当代教育中,利用荀子的思想,就是要正视学生的合理诉求,在尝试理解并接受之后,利用这些诉求引导学生自我提升,从而逐渐使得其具备充分的自我调节的能力,自发地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李元旭. 荀子的礼学思想及其意义[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2]吴乃恭. 荀子性恶论新议[J]. 孔子研究. 1988(04)。
[3]王丽霞. 荀子之“礼”的现代诠释及其意义[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4]宋新影. 浅析荀子的性恶论[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6)。
关键词:荀子;节欲疏导;内涵;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4-01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为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晚年罢官之后则开始著述,后经人整理,成为《荀子》一书,共10卷,32篇。在道德教育上,荀子秉承着“节欲疏导”的理念,认为需要正确的对待人的欲望,同时要以疏导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要克制欲望,同时以美育的方式将人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这种循循善诱的德育方式,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师和教育学者来说,则更是为学生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荀子“节欲疏导”德育观的内涵
荀子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荀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上天赋予的,而欲望,也是一种对于“情”的回应,因而都是正当的,完全可以理解的。他认为,人饿了想要吃饱,寒冷了想要取暖,劳作的太辛苦则想要休息,喜欢得利而不喜欢受到损害,这些欲望都需要正确地进行看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纵欲”,荀子认为,欲望是需要克制的,荀子称:“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也就是说,作为君主,如果贪欲旺盛,则会使得百官向民众无度索取,如果没有贪欲之心,则能够使得群臣忠信,能为国家效力。
对于欲望的处理,荀子认为应当使用“疏导”的方式,而不是“禁防”。荀子认为,如果用禁止的方式来对待人的欲望,则会使得行为陷入停滞而十分混乱。荀子举例称,人都不希望遭遇死亡,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人舍身取义,就是因为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起平凡的死亡来说更加有意义,这就是对于自己畏惧的心理的一种疏导。荀子认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不是来自对于欲望的消解,而是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积累起来良好的道德因素。他指出,外在的礼教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同时音乐、舞蹈和诗歌等对于德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当时荀子就能够体会到美育对于人德育的积极作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荀子“节欲疏导”德育观的现实意义
1.正确对待学生的正当需求。
现代学生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想法很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向教师提出一系列的诉求;与此同时,其有时也会向家长提出一些物质上的需求。在多数情况下,这些诉求会被教师以及家长直接拒绝,因为在成人的角度来说,这些需求都比较幼稚,没有经过认真考虑。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拒绝可能就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忽略,会让其感受到特别无助,可能会压制自身的某些想法,这些对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是没有益处的,很可能压抑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才华。其实,就荀子的观点来说,不论是何种欲望或者诉求,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都是很正常的。因而,作为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必要对于这种欲望抱有强烈的反感,而是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为什么有这种诉求,如果学生能够提供出正当而充足的理由,家长或教师应该进行考虑,尽可能满足他们;如果学生的一些诉求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不能够得到满足,家长或者教师也应当进行一定的说明,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处理自己的想法,不致于因为被拒绝之后产生的逆反情绪而导致行为的失当。
2.主动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生进行教育,还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诉求进行疏导。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德育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如对于学习产生厌倦,对于教师交给的工作出现倦怠,作为教师,对于这些情况应当也要进行理解。要对于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了解,在找出了原因之后对症下药,将这些问题化解,并且帮助学生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的学生调皮捣蛋,不服从管束,对于其他学生都产生了影响,教师应当和其进行恳谈,了解原因。有的学生太过于“好动”,可能就是表现欲比较强烈,想要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重视。而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其能力,指派其去担当文艺委员、体育委员或者宣传小组长的职位,让其本身的能力以及表现欲等有正当的展示的渠道,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式。除此之外,荀子还强调以“礼法”来进行道德的教育,也就是说,现代教师需要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来遵守,以达到“节欲疏导”的作用。
3.重视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荀子思想的一个先进之处,就是早在文化并不是很发达的时期,就已经注意到美育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而现代是一个文化产业爆炸式发展的时代,能够为教师教育所用的文化素材浩如烟海,美育作为重要的德育手段开展起来的基础是很深厚的。作为教师,需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对于音乐、舞蹈和美术都要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文化材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电影,也可以组织学生聆听音乐会、观赏电影电视作品,或者前往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参观,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寻找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这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之中使得其思想水平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会、影评会、书画展示、国学研究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渠道,同时对于自身的道德观点进行阐述,从而直接地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积极的美育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受到影响,从而自然而然的融入到美育当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感感知能力和道德水平。
三、小结
荀子“节欲疏导”的德育观在出现伊始,其实是不为时人所接受的,当时社会盛行的“节欲”思想使得人的欲望被极大的束缚了,同时也使得人的思想和创造力受到了束缚。在当代教育中,利用荀子的思想,就是要正视学生的合理诉求,在尝试理解并接受之后,利用这些诉求引导学生自我提升,从而逐渐使得其具备充分的自我调节的能力,自发地逐步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自我约束。
参考文献:
[1]李元旭. 荀子的礼学思想及其意义[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2]吴乃恭. 荀子性恶论新议[J]. 孔子研究. 1988(04)。
[3]王丽霞. 荀子之“礼”的现代诠释及其意义[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4]宋新影. 浅析荀子的性恶论[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