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

来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u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力资本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本创新战略观、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本体战略观和统筹协调的人力资本运营战略观。人力资本创新战略观提出,“德”是人力资本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人力资本理论内涵的新阐释。人力资本本体战略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既表达了人力资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要素,又表达了人、人民群众身上所蕴藏的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力资本运营战略观强调通过一系列运营配置的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力资本效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本;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2)03008404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智力)资本、体力(心理)资本、能力(技术)资本、思想道德(信誉)资本等的总和,而拥有较多知识、智力,较强能力、体力和健康心理特别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等,又是人才之所以称其为人才的必然内含,因此人才是高存量和高品质人力资本的载体。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这四个“能不能”实际上明确地凸显出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战略地位。在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中,胡锦涛从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战略地位、人力资本创新战略、人力资本本体战略、人力资本运营战略等系统阐发了其人力资本战略观。
   一、与时俱进:人力资本创新战略观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中央首度提出“人才资本”概念。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这是“人力资本”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的重要文献中。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多次提到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人才资本”、“人力资本”概念先后首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出现,标志着我们党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本理论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不断解放、与时俱进的结果。追根溯源,我们党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系统探索,应该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P88)这里所说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尤其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2](P274275)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集中全党智慧、与时俱进,从战略高度系统地提出了其科学的人力资本观,在继承中丰富、在发展中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和创新。2003年12月,胡锦涛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3](P575),不仅把通常所说的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且把品德明确界定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较之改革开放初的以学历和职称来界定的人才标准更加科学、更加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本在人才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突出功能和效用。不仅如此,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品德作为人力资本各项价值要素的统领和第一要素,突出地体现了思想道德人力资本在人才价值发挥中的重要地位,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人力资本内涵的完善。这一论述是对邓小平关于“又红又专”、干部“四化”方针、“四有”新人论以及江泽民关于“三质三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劳动技能、创造才能和创新能力)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德”作为第一要素的人力资本,成为了所有资本要素的统领,人力资本就是第一资本,这是科学发展观对人力资本理论内含的新阐释、新概括、新论断,是对邓小平、江泽民人力资本理论的最重要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力资本理论在战略层面的创新。
   二、以人为本:人力资本本体战略观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哲学上来讲,这里的“本”不是哲学本体论,而是一个价值判断,是哲学价值论,即强调的是“什么是根本、谁最重要”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高和发展人的能力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P330)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最重要,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人的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关系上,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总体上讲都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相对应地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物质条件、社会管理和运行条件、精神条件、社会环境和基础条件等。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蕴含着以下的逻辑关系:科学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内容是人(包括个体和全社会)的各方面素质(人力资本)的提升——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回归。在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中,有两个鲜明的人力资本意义上的内涵。
   一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中,鲜明地表达了人力资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要素,也就是在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同时,蕴含并回答了“全面发展什么”也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问题。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人自身的人力资本要素结构及与之相关的物质资本之间的要素与结构,提高适应环境、认识和变革事物、创新事物与创造和谐关系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境界。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生命潜能的充分开发,是包括知识智力的发展、能力技术的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思想道德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等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均衡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在这些人力资本要素方面的既充分、均衡又协调的发展。因此,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考虑,在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上,除了前述的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要素结构以及关系要素外,还有就是“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5](P429)等包括人力资本要素在内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上。全面发展的个体和全社会的人,不仅是个体和总体的人力资本在存量上得到全面增加,而且是人力资本质量、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效用贡献得到全面加强。“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6](P716),而通过这一途径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P277)。
   二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中,还鲜明地表达了人、人民群众蕴藏的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就是在回答了发展依靠谁的同时,蕴含并回答了“凭什么发展”的问题,也即人的力量来源的问题。依靠谁的问题,也就是以谁为凭借和依靠(就是以谁为资本),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问题,“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3](P370),就是依靠人民群众,而人才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3](P574),智慧和能力就是力量,也就是说蕴含在最广大人民(特别是人才)身上的人力资本就是力量,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的凭借和依靠。胡锦涛先后提出了“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7](P85)、“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7](P498)、“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之本”[6](P322)以及“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资源”等,这些论断中,“最可宝贵的财富”、“战略资源”、“事业发展之本”、“最重要的资源”的一个必然逻辑推演结果就是“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力资本本体战略观。
   2010年9月,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提出,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本开发,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就是对上述两个方面最新最精炼的概括。
   三、统筹协调:人力资本运营战略观
   人力资本运营战略是指以人力资本实现最大限度增值和预期收益(包括经济的和社会的)为目的,对人力资本及其运动(流动、配置、结构调整等)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的宏观总体方略。人力资本运营有两层意思:第一,我国人力资本运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配置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资本层次上的资源流动来优化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第二,人力资本运营是利用宏观调控、市场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法则,通过制度性安排或市场基础性配置的人力资本技巧性运作,实现人力资本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人力资本运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区域(部门)配置、行业(产业)调整、城乡(民族)间迁移、不同所有制间交流等。在人力资本运营战略上,胡锦涛首先强调,要打破阻碍人力资本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本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从宏观上引导人力资本的合理有序流动,要疏通人力资本在承担不同职业功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之间、公有制组织和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渠道。一是健全人力资本运营机制,优化人力资本运营配置。“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6](P723)二是统筹人力资本运营配置,实现协调发展。“要统筹兼顾各个层次、各个门类的人才需求,实现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才的协调发展。要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在各地区、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组织中的合理分布”[3](P581)、“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的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6](P718719)。
   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力资本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人力资本总存量大幅提升。但较之世界发达经济体而言,一是人力资本人均量特别是人力资本质量和水平层次依然较低,与物质资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相比较,还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二是人力资本区域间配置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配置不能实现人力资本区域间及区域内部合理配置,容易导致经济落后区域(中西部)人力资本大量流入经济发达区域(东部),形成人力资本配置的马太效应。而经济落后区域会因人才流失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变得更加弱小、经济增长变得更加放缓,导致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落后区域之间的差距更加扩大,将会直接破坏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使东南部区域人力资本得到聚集、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而中西部区域人力资本的相对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在微观层面上注重市场在人力资本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在宏观层面上要适当加强人力资本的计划配置,制定中长期人力资本配置宏观调控规划,合理调整区域内经济结构,引导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针对这些情况,胡锦涛特别强调,要加强和完善跨区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作为第一要素的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推动人力资本的区域配置和协调发展战略,达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目的。在人力资本运营配置的重点上,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7](P19),也就是通过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支撑,使得这些地区与东部等率先发展地区一道,得到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全国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大力引进和利用好国际人力资本。
   一是统筹协调和吸引高层次人力资本为边疆发展作贡献。“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6](P437438)、“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到新疆发展创业,鼓励人才以各种方式为新疆发展贡献聪明才智。”[6](P698)二是统筹协调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建设。“大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鼓励、支持、吸引更多人才到民族地区贡献力量。”[5](P553)三是统筹协调和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的人力资本战略。“完善留住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到西部地区尤其是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6](P86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与东部发达地区人员交流的规模,吸引各类人才到中部地区创业。”[5](P423)四是统筹协调和拓展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和转移工作。“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渠道”[5](P283)。通过加大向农村人力资本扶贫服务和政策倾斜、开辟城乡人力资本流通通道,让农村劳动密集型、实用技能型人力资本有充分发挥效益、产生收益的平台,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五是统筹开拓国际国内两个人力资本市场,在充分发挥国内人力资本效用的同时,积极引进利用国际人力资本。“要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5](P485)。在科学发展观中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国际战略观[8]。
   在人力资本运营战略观上,关于统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特别是要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人力资本推进区域发展的合力,是胡锦涛人力资本战略观的又一创新和特色。这一优势和合力,在全国支援新疆和西藏、东部支持西部,19个省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支持四川、甘肃、陕西等受震灾影响严重的地区中得到切实体现,通过人力资本的支持是实现这些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根本之计。胡锦涛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要善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国家重大经济、科技等建设项目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完成。”[3](P491)在围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打破部门和区域垄断,加强宏观调控,盘活现有人力资本,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吸引人力资本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引导人力资本向中小城市基层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用。如通过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院士专家西部行、东西部干部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人力资本,形成人力资本运营的合力,扩大人力资本支持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黄加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人力资本国际战略观[J]党建研究,2012,(2).
  
  责任编辑:陈文杰
  
其他文献
[摘要]“抗争性政治”理论是目前研究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进路之一,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在“中国大历史”视角下,基层社会场域中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对某些体制障碍的突破,并创造出新的体制模式,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政治实践。这是“抗争性政治”分析框架难以解释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创造性政治”以基层社会为立场,是一种上层与下层的互构型政治,其注重历史推动的“合力”,更强调对
期刊
[摘 要]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分别从科学性、革命性的角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前者的做法完全是一种向“旧唯物主义”的回归,后者则把革命的固有内容和本质遗弃在一种有利于声明而非行动的浪潮中。只有作为政治存在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要更新马克思主义并使其恢复活力,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为榜样,撰写21世纪的《资本论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6-17  作者简介:程勉中(1954-),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江苏无锡 214122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具有新苏南模式区域特色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研究”(批准号09BDJ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社会转型时期城乡空间融合特征的新变化,要求党建工作从空间结构与分布方式上作科学规划与调适,形成开放互通的区域化党建结构
期刊
[摘 要]作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和争议中心的韦伯命题,其内涵的实质在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处理。对于当下中国而言,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性、财富创造中的道德合法性等韦伯命题中的核心议题都与现实具有诸多的契合点。如何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境下重新解读韦伯命题的逻辑内涵,对于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关系协调以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都具有价值。  [关键词]韦伯命题;经济行为社会嵌入;道德合法性 
期刊
[摘要]协商民主和选举(票决)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之所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种协商民主是在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实践中形成的,现已拓展到执政党决策、人大立法、政府施政、政协协商、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协商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不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当代女性的角色地位与作用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尽管如此,女性受歧视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对于女性不平等的根源问题的研究,女性主义倾向于用性别分析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倾向于用阶级分析方法。当代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凯瑟琳·A·麦金侬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为理论研究基础,结合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女性地位,把马恩的阶级观点与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点有机
期刊
[摘 要]有关辞书将“人治”释义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人治”的特质在于“贤人治政”,即《礼记·礼运》讲的“选贤与能”,它是儒家德治系统的重要构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特征。人治并不与法治相对立。“治人”与“治法”结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今天仍有借鉴、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治;贤人治政;治人与治法结合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4-00
期刊
收稿日期:2013-12-02  作者简介:张书林(1974-),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济南 250021  [摘 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我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或曰攻坚阶段。理性认清和把握我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走向,关键是把握四个基本维度、明晰四大关系。也就是说,要把握历史维度,明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的关系;把握战略维
期刊
收稿日期:2013-10-08  作者简介:韩志明(1977-),男,湖南永州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天津 300387;韩 阳(1988-),男,河南开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天津 300387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事件中的网络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12BSH033)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化博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7-10  作者简介:吴晓林(1982-),男,山东莱阳人,中央编译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沙 410083  姜永熹(1991-),男,山东潍坊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长沙 41008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的社会冲突及其整合机制研究”(批准号13CZZ030)、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转型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