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吃油炸豆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1988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的日子大多过得清苦。刘老歪做梦都想像电影里的地主老财们一样吃顿大鱼大肉,再咪上二两小酒,那会是个啥滋味呢?
  这一日,刘老歪从北安出差回来,背了一包的黄豆,这可是不容易淘弄到的好东西啊!他做贼似的悄悄溜回家,但还是被站在院子外边撒尿的白文化瞧见了。
  “大歪叔,咋还鬼鬼祟祟的呢,偷啥东西了?”白文化呲着两颗大板牙,单薄的身子一抖一抖的。
  刘老歪虎着脸说:“歪叔也是你叫的?没大没小的!”
  白文化嘻嘻一笑,调皮地伸了一下舌头。
  刘老歪突然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自己千小心万提防的,怎么还是让这小子给盯上了?甭瞧他才十四五岁,可人小鬼大,眼珠一转一个主意。又跟着他姨父王三炮练过两年武术,是萨尔图出了名的小哪吒,天不管地不收的惹事精。
  刘老歪不想多事,于是扮出一副无关紧要的模样,缓了口气说:“家里的火炕塌架了,我弄点土。”
  “哦。”白文化没再问,系好裤子,晃晃荡荡地走开了。
  刘老歪长舒了一口气,心想,敢打老子的主意,你小子还嫩了点儿!
  晚上,刘老歪让老婆炒了一小盘油炸豆,捏着小瓷杯,喝得甭提有多舒坦。
  “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嘛。”刘老歪拉过老婆,狠狠地嘬了一口。
  老婆身子一扭,碰翻了盘子,黄灿灿的油炸豆滚落一地。刘老歪顿时失了情致,脸红脖子粗地吼骂起来:“你个败家娘们儿,过不习惯好日子咋的?”
  老婆嘴一撇,“瞧你那熊样儿,吃两把黄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刘老歪不再理会女人。本来嘛,老爷们只管当好搂钱的耙子,讲那么多狗屁道理有个屁用。
  刘老歪幸福了一夜,没想到,第二天就出事了。
  一大早,老婆慌里慌张地从外面跑回家,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
  “我剛出差回来,领导特批今天在家休息,知道不?”刘老歪气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阎王爷都上门了,你还有心思睡大觉呢?你老实说,家里那包黄豆是怎么来的?现在都传开了,昨天食堂过称,说黄豆的斤数对不上!”
  刘老歪理直气壮地吼:“胡说,这与我有屁关系?那包豆子是我用一套新工服跟老百姓换的!”
  “甭跟我嘴硬!王队长马上要来家里检查,若发现了豆子,你是裤裆里抹黄泥——不是屎也是屎。”
  刘老歪一听,汗珠子“唰”地一下从额头拱了出来。是啊,自己咋没想到这一层呢?现在说啥都没用,得先把那包黄豆处理妥当才是正事。
  他急忙披上衣服,从炕梢儿的衣柜里拎出那包黄豆,仿佛捧着一个点燃引信的炸药包一样。家里就巴掌大,哪有藏东西的地方呢?
  正无计可施呢,他一眼瞧见白文化身子一抖一抖地站在院墙外。
  “文化,过来!”刘老歪喊得嗓子直冒烟。
  白文化一脸迷糊,“大歪叔,啥事?”
  刘老歪将黄豆包轻轻塞进白文化怀里,“没啥事,我家昨晚上闹耗子,你帮叔保管几天。”
  “这么点小事,好办!赶明儿我给你逮只猫来。”
  “少扯没用的,听叔的。”刘老歪又不免担心地叮嘱道,“这豆子让老鼠嗑过,吃了可要拉肚子。等叔收拾完耗子,给你做豆腐吃。”
  白文化郑重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抱着黄豆回家了。
  不一会儿,队长王三炮真的来了。
  “老歪呀,听说你发疟疾了,我来瞅瞅,用不用找车送你上医院?”
  “谢谢队长,昨晚是有点不太舒服。现在,不碍事了。”刘老歪敷衍着。
  “那就好。中午我让食堂给你磨碗豆浆,这几天跑车,你也挺辛苦。”
  “队长,听说食堂的黄豆出了点问题?”
  “啥问题?”
  “是不是遭了耗子了?你知道,这年头人吃黄豆还费劲呢……”
  “你先把自己管好吧。”
  “队长,你这话里有话呀!你怀疑我偷公家的黄豆了吧?”
  “啥?”王三炮拧起了眉头。
  刘老歪的老婆也上来帮腔:“您不就是来我家查黄豆么?老歪他胆儿再壮,也不敢拿公家的东西不是?”
  “谁说我来查黄豆的?”
  “谁?你那宝贝外甥亲口告诉我的。”
  “文化?可是他告诉我你得了疟疾……”
  “天哪,我的黄豆这回可真要喂耗子了!”刘老歪干号一声,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冲出了家门。
其他文献
蓝凌河,像一条玉带,蜿蜒在群山峻岭之间。清凌凌的河水,将蓝岭村一分为二,东岭人居,西岭耕田。西岭山巅之上,有蓝灵寺,晨钟暮鼓,香火不息。  蓝凌河不宽,离对岸七八步之遥;蓝凌河不深,蹚水过河,水至腰间。河水不疾不徐,清澈见底。哗哗的流水声,是蓝岭人独享的天籁之音。人从东岭到西岭,要蹚水。蓝岭人在河中间垒几块石头,石头上架几根圆木,就是桥。雨季,水涨,桥冲毁;雨停,水落,再建桥。祖祖辈辈,从没改变。
期刊
一栋房只住着两户人家,东边是石大家,西边是石二家。  石大和石二是亲哥俩,哥俩合买一栋房住了下来,房子周正,院子敞亮,只是中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让人感觉不大舒坦。石大和石二原本打算把墙拆掉,变得通透,后来两人一合计,毕竟是两户人家,中间没什么遮挡可能会不大方便,就留下了中间这堵墙。  石大娘是石大和石二的老母亲,石大把娘从老屋接来,住在了石大家。“骨肉亲,筋连筋”,石大娘虽住在石大家,有事没事也总愿
期刊
一开始没有战壕,那里只是广褒空寂的戈壁。戈壁上散落着两排房子,国界线从中间划开,戈壁被分成不均等的两块。可是两排房子距离如此之近,你可以清晰地听得到对方的交谈甚至咳嗽。  每一天他都无所事事。他躺在沙地上,看昏黄的天空,把枪胡乱地丢在一边。那边有人吹起口琴,曲子被黄风刮得支离破碎,却将他的两只耳朵灌满。坐起来,看到吹琴的士兵了,有着和他一样魁梧的身材,一样粗壮的胳膊,一样忧郁的表情,一样无所适从的
期刊
趟子手,镖局里的最末,相当于军队的探路尖兵,由新人嫩手充当。趟子手都想早日升级挣上镖师的工钱。  仁、义、礼、智、信,在镖局却是“信”字打头,就是讲不得“仁”。“提脑袋找食吃,拎刀枪过日子”得时时防着歹人,若是唐僧心肠,难免中贼人圈套。丢命事小,丢镖事大。不这样,就请别路发财。  事在清末,京城会友镖局派队押黑龙江。  说心里话,这趟走镖,沧州人李回德功夫最好。这李回德身材英武,相貌堂堂,但他是新
期刊
在海边居住的这段时间,我经常看到海边的白雾。  和陆地上的雾气不同,海边的白雾更加浓重,白色的雾气漂浮在海水上,有时候一动不动,好像雾气中千军万马即将杀出来。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浮动的海水氤氲着白茫茫的雾气,倒也有一种别致的美感。  我因为好奇走近白雾,却猛地嗅到海水的腥味。我像触电一样逃了回来。  从此我开始害怕海边的白雾,并且会生发联想,我吃的三文鱼、大马哈鱼、各种罐头在我的腹中不安起来,
期刊
他永远停留在了十岁,留在亲人的模糊记忆中。  他的照片,现在已被父亲烧毁了吧。大人们都是这样做的,还有被褥和枕头,一同烧掉。他悲伤地想。  庆幸的是他还保留着思考的能力,就跟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现在他是一具尸体,僵硬地沉在冰冷的河底,被世人遗忘。  他每天看着冰面上的人走过,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孩子。他们冒着风雪,从河的这一边赶去那一边,在集市散了后再回来。他们匆匆而过,从
期刊
清风山金川寨的大土匪青面兽封三拜,是个有两三百人的小绺子。只有一百多条枪,当然还有鸟铳大刀片儿和红缨枪,七拼八凑的队伍。可是这拨人敢弄事,硬是攻打了通阳镇上的日本宪兵大队。这下可捅了篓子,日本人扬言要联合几个据点的鬼子兵,进剿清风山,炮轰金川寨。还说,杀个鸡犬不留,清风山上的石头也要火烧三茬,油滚三遍。  青面兽封三拜也不是吃素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大苇荡里再次伏击了日军的三辆运军火的大卡车,三
期刊
我曾在这世界里看到许多怪异的人,而后我才明白,怪异的是这个世界。  ——题记  一  现在是晚高峰,公交车正在缓慢地行驶。车上的人,大多麻木或者疲惫。  侧身站在我前面的那个中年男人,此时根本不知道他背后的包正在被一张薄薄的刀片划开。而手持刀片的那个人,他手腕上正慢慢张裂开一道细长的口子。  一无所知的被害者,紧张但嚣张的作案者,麻木又演技高超的围观群众,这一幕和当年我第一次见到那伤口时的情形一模
期刊
这一天,刚吃罢午饭的福镇人谁也没想到,北门张记南北货店里,突然从屋内跑出个披头散发的漂亮女人来。那女人跑到店前的廊檐下,声嘶力竭地喊: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  福镇人认得,那是店老板张杏林的第二房太太。  张杏林的这二房太太叫陆筱筱,是咱福镇的一朵花儿。当年,陆筱筱还在福镇简师读书时,张杏林便想方设法和她好上了,并指天划地发誓今生今世,爱二太太要爱一辈子的。为此,张杏林的原配姜娟香不知大吵大闹了
期刊
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老王平时喜欢摆弄花草,但他的花草很少是从花市里买的,都是他自己淘来的。  老王并不老,四十刚出頭。他淘来的花草,应该归属于奇异类。在他眼里,件件都是无价之宝。比如,那一截粗壮的、有些怪异的树桩,是他去乡下的亲戚家,在村头遇到有人正锯一棵老榆树,他发现了老榆树根下,旁生的这个桩造型别致,就让人家出个价钱,他要买。乡下的树桩也就是个烧火棍,不值几个钱。再说,现在谁家烧大锅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