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探讨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00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行琵琶曲演奏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演奏技巧才能够将琵琶曲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充分展现出来,才能够实现琵琶曲演奏效果的提升。情感如同乐曲的灵魂,只有在琵琶曲演奏过程中,充分地将琵琶曲所蕴含的情感展现出来,才能够让听众产生共鸣,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曲目的内涵。本篇文章阐述了琵琶曲《十面埋伏》创作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了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琵琶乐;《十面埋伏》;演奏技巧;情感投入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想要完美地将一首琵琶曲演奏出来,娴熟地掌握琵琶曲演奏技巧是关键。琵琶曲演奏技巧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演奏者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并努力学习琵琶曲演奏技巧,才能够充分掌握与灵活运用演奏技巧。演奏者需要学习多种演奏技巧,并不断提升自身对琵琶乐曲的鉴赏能力,这有利于对琵琶曲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合理地运用琵琶曲的演奏技巧,将所领悟到的琵琶曲的内涵传达给观众。在国内,琵琶演奏界的每一位演奏行家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演奏技巧,其对演奏技巧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琵琶曲的演奏技巧来说,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的演奏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琵琶曲演奏的表现力,但是,琵琶曲的演奏只依靠演奏技巧是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的,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还需投入情感才能够使琵琶曲的演奏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在琵琶曲演奏过程中,只有将情感与演奏技巧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演奏琵琶乐作品。
  一、《十面埋伏》曲子的历史背景
  《十面埋伏》的主要历史背景为楚汉之争,作为我国著名的琵琶曲,它讲述的是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在楚汉两方征战之时,双方之间称霸中原的斗争已经持续多年,士兵与百姓都深受战争的侵扰。公元202年,刘邦在垓下设下伏兵,意在围困项羽及楚国军队,最后成功拿下项羽的楚军。在此战役中,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刘邦麾下的谋士韩信,刘邦听取了他的建议才取得成功。身处在战争时代,汉军的谋士张良曾献计说在楚军之中弹唱楚国国歌,来唤醒士兵的思乡之情,于是当即找来懂得乐理、了解楚语的士兵在楚军帐外歌唱,楚军在听到熟悉的旋律后更加想念家乡故土,从而导致军心涣散,溃不成军。不仅军中士兵如此,楚军的主帅项羽听到歌声后也是心中怅然,斗志消磨,无心战斗。导致项羽最终消沉的又一原因就是他最疼爱的姬子虞姬自尽于乌江江畔,心中更是悲痛欲绝,毅然决然地随着心爱之人而去。自此之后,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原,建立盛世而宏大的华夏民族,从此开启了西汉王朝。《十面埋伏》便是根据楚汉之争而作,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二、《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琵琶曲目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据分类,如果按照乐曲风格和表现手法分类,可以将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文曲的风格更加偏向抒情方面,旋律婉转悠扬,感人至深,对于自然风光的叙述也是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文曲的演奏手法大多是用揉弦、拉弦或者泛音等。武曲强调的是韵律感,一般用于描写战斗场面,给人抑扬顿挫、气势恢宏的感觉,通过大幅度、强力度的扫弦、绞弦等演奏手法体现出战争带来的惨烈、激动、悲痛之情,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写实性。《十面埋伏》可以封为武曲中的经典,它要求演奏者有非常精妙的演奏技巧,具有一定的弹奏水平。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它流传的版本有很多,而最能表达当时情感的应数1975年刘德海先生的演奏谱,其再现了当年楚汉之争的盛大场面。
  刘德海先生的演奏谱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阶段、交战阶段和凯旋阶段。
  第一部分:通过激烈的韵律感来体现两军双方的战事准备情况,能体会到气势磅礴的气场,双方一鼓作气,随时准备为国家而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手法,演奏者通过“拂轮”和“扫拂”两种手法先让听众深入其中,在悲壮的气氛中逐渐拉开序幕。随后通过不断变换的节奏让群众陷入一种紧张、慌乱的感觉,再通过“拉弦”和“泛音”的特殊声音让观众停留在箭在弦上,一触而发的危机时刻。通过不同的演奏手法带领观众进入情境,“扫拂”要运用“急扫”才能给观众焦虑不安的感觉。演奏时大臂要放松,通过小臂带动手腕扫弦,突出重音部分,体现渐强渐弱的紧张感。
  在第一部分的四小段中,“吹打”又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吹打”之前的三小段是紧张焦灼的准备阶段,耳边充斥着的是号角声和马蹄声。而在进入“吹打”部分以后,演奏者通过“轮指”和 “挑轮”两种手法让曲子迅速安静下来,营造神秘的氛围,而听众的紧张情绪也得到了舒缓。“长轮”以优美的旋律来形容军营中的军乐,起到振奋、鼓舞的作用,描绘的是军队整齐划一的步伐,昂首挺胸的激情。
  第二部分:作为整首乐曲的中心,凸显了战场上殊死搏斗、刀光剑影的画面感,细致地演奏了楚汉两国交战的场面。“走队”是战斗的开始,使用“折分”等演奏指法体现出军队内部的张弛有度,从排兵布阵到队形变换,用散板拍子来调节节奏,逐渐进入“埋伏”部分。在这之中使用“泛音”“滚奏”等手法体现出双方互相算计的情形,战争之时夜幕笼罩下的黑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神秘莫测,备受煎熬。之后的“小戰”便要演奏出金属质感的声音,如同战场上双方士兵挥剑撞击的声音,体现了战士们不畏生死,冲锋陷阵的胸怀。最后的“潇声”就如同那楚军帐内的楚歌,赞颂的是领军主帅的勇猛刚烈,叙述的是生命和鲜血洗礼下的英雄士兵。随后,在士兵被四面包围而变得手足无措、怅然若失,而汉军奋起、勇敢的前进,立誓要攻破楚军。在《十面埋伏》中,演奏者用十分有力的拉弦、双弦并推“扫弦”“轮指”来展现烽火硝烟的战场上起起伏伏的号角声、马嘶声、喊杀声等,将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与将士们英勇奋战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之后,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在节奏上的强烈、急切生动形象地表达将士们内心渴望胜利与两方军队必然要决一死战的情感、心境。这首琵琶曲的点睛之处就在于“呐喊”。在这一部分,刘德海老师在弹奏时对“揉弦”的运用为战场上千军万马奋力厮杀的场景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因此,“呐喊”这一段生动形象地将两方军队激烈的交战与死伤惨重的悲壮而又凄凉场景表现了出来。
  第三部分:这一段是整个《十面埋伏》琵琶曲的结尾阶段,刘德海老师运用节奏平缓、旋律轻快的方式来展现。在这一小段先“长轮”和八分“扫弦”后“刹弦”结束,这种弹奏方式为战后的史实作了总结,让听众对战后的史实情节产生联想。
  三、结束语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结构具有完整性,作者运用音乐叙事的手法,通过琵琶洪亮的音色将楚汉垓下决战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其中,琵琶曲演奏技巧的运用与演奏者情感的投入使这部琵琶曲成为经典。因此,在学习和演奏这首琵琶曲时,首先应从音乐特性和感情表达两个方面出发,充分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并配合相应的琵琶曲演奏技巧,才能够将这首经典的琵琶曲所蕴含的美弹奏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欣洁.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7(3):66-67.
  [2]张丽.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8(13):88-89.
  [3]刘馨远.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J].黄河之声,2018(20):143-147.
  [4]费凝.浅谈刘德海新编琵琶曲《十面埋伏》[J].中国民族博览,2018(8):158-159.
  [5]王欣洁.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7(3):66-67.
  [6]张丽.浅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演奏中技巧与情感的关系[J].黄河之声,2014(13):88-89.
  作者简介:苏娅(1989—),女,内蒙古赤峰,助理,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
其他文献
通过对原料、中间体、原料药、成品制剂及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符合部颁标准的注射用降纤酶。
采用TLC法对伤科接骨片中的冰片、马钱子和三七进行鉴别。
【摘要】合唱艺术是由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演变而来的,通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当前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而近些年来,我国的合唱艺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合唱艺术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也不再只追求“合”,更希望能够通过良好的声乐技巧和表现手段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诠释与艺术再现。只有合唱者能够掌握和灵活应用声乐技巧,合唱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因此,本文主要对声乐技巧和合唱
期刊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异黄酮类化合物,为葛根素注射液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有显著的疗效.笔者总结了应用葛根素注射液
益归口服液是珠海市人民医院研制的用于人流术后、产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制剂.由益母草、当归、仙鹤草三味中药组成,临床疗效显著.为了控制产品质量,本试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益母
民俗山歌是土家族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除劳动山歌之外的土家族山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区域,它记述着土家族人民出生、成长、恋爱、婚配直至死亡等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
采用动态比浊定量法检测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细菌内毒素含量,减少由于供试本身含有细菌内毒素对检查法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浓度为1.25mg/ml时可排除干扰因素,以标示灵敏度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账务处理工作,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会计电算化将传统会计的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