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港“热钱”溯源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0日至11月5日,为稳定港币汇价,金管局十次出手向市场注资322.26亿港元(即买入约43亿美元)。
  香港自1983年开始采用联系汇率制度,三家发钞银行每发行7.8港元均需向香港金管局交出1美元作为支持,同时金管局承诺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向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强方兑换保证),以及在7.8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向持牌银行出售美元(弱方兑换保证)。自10月中旬以来,港币汇率多次逼近7.75的水平,这意味着一旦外汇市场内没有其他的参与者,香港金管局就必须履行强方兑换保证,以7.75的水平买入美元卖出港币。
  临近年终岁末,香港资金市场的港币需求仍然偏强,预计资金净流入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决定金管局交易规模的,则是对手抛盘的多寡。
  “热钱”涌入对香港资产价格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股价、房价双双走高。统计数据显示,自9月7日大涨超过3%以来,恒生指数周线收出罕见的九连阳,累计涨幅超过10%,并创出15个月新高。
  花旗每周资本流向跟踪报告显示,自美联储QE3推出之后,全球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大举流向新兴市场,中国(以香港地区为代表)开始吸引大量外来资本,而持续资本流出地则以北美为主。北美占到全球资本流出总量的90%以上,而自9月下旬至10月,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则吸引了其中80%以上的资金。
  以中国社科院为首的国内研究机构及相关金融专家均表示,“热钱”本轮涌港是冲着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内地经济企稳而来。
  笔者则认为,这次搅动香港金融市场的“热钱”,源自中国大陆人民币在过去两年来的快速升值以及人民币利率较之以往回落后的一种去杠杆化的矫正。
  论及“热钱”袭港,得厘清中国大陆与香港在资金流动方面的诱因。
  自2005年汇改人民币升值以及“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引发的全球主要央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在利差、汇差吸引的大环境下,大量香港的短线资金进入中国大陆。反之,人民币停止升值及我国央行的连续两次降息后导致的本外币利差、汇差的消失,则必然导致相应的套利资金回流香港。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香港居民在内地的人民币存款回流。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为香港人民币(回流)进入内地套利提供了便利。
  人民币的回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债务的形式回流,即境内企业向香港的银行借入人民币,形成对外负债。例如我国许多机构到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香港三类机构投资于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RQFII、人民币FDI及香港居民在内地银行的存款以及热盼中的香港对内地的跨境贷款等。另一种形式则是债权的回流,指香港的人民币持有者通过出口贸易付款,或者在外汇市场上抛售人民币,最终由中银香港接盘,以对货币占有的权力的让渡形式,让流到境外的人民币重新回到其货币发行国。
  香港居民的人民币,以债务的形式回流方面,主要是指2010年-2011年间,广东地区的中外资银行联手在香港推出一系列境外个人开立境内人民币账户、无需亲自到内地办理,以及免手续费、汇费等系列的优惠活动,吸收了大量的境外人民币存款伺机进入内地。
  2011年,深圳地区外资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快速扩张,较好证明了这一点。截至2011年末,深圳外资银行资产总额2478.6亿元,同比增长40.1%;负债总额2237.56亿元,同比增长41.53%;所有者权益241.04亿元,同比增长28.13%。各项存款余额1719.33亿元,同比增长42.51%;各项贷款余额940.1亿元,同比增长3.88%。估计其中有800亿元是香港居民的人民币存款。
  若加上深圳中资银行吸收的境外居民人民币存款数额,总额逾1500亿元。
  但这部分境内人民币的所有权在香港居民手中,只有在套利后重新回到香港,才能兑现收益。
  自去年四季度人民币汇率进入平缓式波动(贬值)及今年以来中国央行的两次降息,令人民币对外币的利差汇差优势正逐渐消失,香港进入大陆银行储蓄账户里的人民币的套利条件已不存在,于是这类存款便陆续流回香港,尤其是今年下半年进入高潮。尤其要说明的是,香港居民的人民币进入大陆银行时限每人每天8万元,但返回香港时可将总额一次性汇出,一笔勾销。
  但这批人民币回流香港后,并未继续留在境外银行的私人账户里,而是直接向各商业机构兑成港币。因为,10月31日,香港金管局公布9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为5457.01亿元,较上月减少65.55亿元,连续第二个月减少。
  问题是,为应对市民以人民币兑换港币,香港各银行在港币头寸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向香港金管局索取,而香港金管局是不收人民币的,联系汇率制下,香港金管局被动地抛出港币则必须有相应的美元入账。于是,银行为增持港币头寸而在市场上主动地卖出美元,因此,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兑换又引发了对美元的需求。
  二是“同业代付”与“内保外贷”的债务清偿。
  前两年内地中资银行兴起所谓金融创新的“同业代付业务”,是一种推迟了向境外客户支付货款的隐性负债。
  同业代付业务,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申请,通过境内、外同业机构或本行海外分支机构,为该客户的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结算提供的短期融资便利和支付服务,分为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
  为逃避信贷监管规模,内地中资银行竞相开展同业代付业务。例如,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11年年报中披露了同业代付业务余额。截至2011年末,这四家银行同业代付总额为3410亿元,比2010年增长3069亿元。
  囿于同业代付作为绕过信贷规模的表外业务、难以区分其是境内同业代付或海外代付,因此很难推算出境内与境外同业代付所占的比例,即便是以10%来估算中资银行的境外同业代付规模,也达千亿元人民币。
  2012年8月中国银监会已正式下发《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银行开展同业代付业务必须遵循“三真实”原则,并要求各商业银行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按照规定整改到位,即“同业代付”业务从表外纳入表内。   现在年关清理大限将临,各银行为避免庞大的账外经营业务曝光,纷纷对外偿付境外银行(以美元居多)的欠款,是故大量美元南下涌入香港。
  所谓“内保外贷” 业务的人民币备付信用证融资程序为:境内企业a公司将一笔人民币资金以定期存款方式押给境内银行,境内银行据此存款的金额向境外开出一张人民币的备付信用证担保境外的b公司向境外银行融资。
  内保外贷的偿付也是一样,都是到期对外偿付银行的境外债务——向香港各银行付款。
  据2011年4月香港金管局的资料显示,2010年底的内地非银行类客户贷款上升了4440亿港元,升幅达47%,主要为美元贷款。同时亦披露内地非银行类客户贷款在港获取贷款的主要手法在于使用内地银行开出的人民币备付信用证担保——“内保外贷”。
  三是均衡汇率下的提前还款。
  由于美元升值预期渐强,境内各类机构在套利动机上借入的不论是显性外债或隐性外债,到期后都不再展期或提前偿还流出境外,尤其是短期外债的波动较大。
  所谓显性外债是指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借入的、纳入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监测,定期公布统计数据的外债。
  这类外债在2010年、2011年曾大量增加。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6949.97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5009.01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70.25%;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68.3%;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量中的占比,已经逾越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
  所谓隐性外债是不经外汇局批准,或以企业内部资金调拨为主的外债。国家外汇管理局几年前就发布了汇发[2004]104号文《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这类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借入的内部外债,毋须批准,无法统计。
  换个角度看问题。香港金管局自己公开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底,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贷款达约1.62万亿港元,2011年6月底,这一金额达到2.03万亿港元,短短半年间,对中国内地的贷款额增幅达25%以上。
  “香港居民在内地的人民币存款回流”、 “境外同业代付 ”、“内保外贷”、“外债及隐性外债偿付”等因素叠加,造成了年末大量资金涌入香港。
  中国央行1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216.25亿元(合34.36亿美元),新增规模较9月陡然下降了1000多亿元;但10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270.5亿美元,却增产不增收,那没有入库的230亿美元外泄到哪去了,显然与偷袭香港市场的不明“热钱”高度关联。
  游资退出中国大陆主因,乃欧美“热钱”流入中国的动能不足,加上中国大陆在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人民币贬值预期直接导致金融市场上的去杠杆化在缓慢地发酵。
  尤其要关注的是,前两年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国内企业客户实施“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策略,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施,一些大陆银行借香港人民币的回流进入内地套利积聚了大量的离岸存款。由于目前美日经济逐渐向好,美元升值预期逐步显现,这部分离岸存款有在套利后重新倒回香港兑现的需求,这势必造成这部分银行因资金流动的逆转而遭受到一定的流动性风险,贷存比率超出中国银监会规定的75%的水平,风险正在积聚。
  作者供职于上海商业银行
其他文献
中国投资是否过多?支持投资者会说,只要把中国的人均资本装备率和发达国家比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投资多并不是坏事;批评者马上会说,政府借钱投资的偿债能力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对何谓政府负债率过高,并无定论。相比而言,思考投资往何处去,比争论投资是否过多更有意义。  增长的黄金律  一个企业家,挣了一笔钱,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再生产?显然吃光用光不好,这样生产不扩大,既有的设备又要折旧,以后生产肯定要萎缩
期刊
11月23日,备受瞩目的温州金改细则在历经半年多论证后出台。此前一天,嗅觉敏锐的A股市场中,相关股票纷纷大涨。但金融业界对此却相对反应冷静,因为在利率市场化、民间资本金融准入、监管权限下放等领域,这一细则缺乏实质性突破,低于业界预期。  比如,即便是获批的“个人境外直投”,在细则中也仅是原则性地表述为,“在国务院统一部署领导下,探索以人民币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制定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及
期刊
正如陆铭教授所说,思考“投资往何处去”的意义更大,这样可以避免简单争论是不是投资过度,而把问题聚焦到具体的领域投资产生的收益。  不妨将问题不断细分,聚焦到更具体的领域进行讨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目前对高速公路建设的争议很大:一方面,消费者对高速公路收费过高普遍不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却认为,高速公路投资回报率太低,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收费。  例如2012年11月21日,云南举行经营性高速公路
期刊
罗伯斯庇尔的演说十分著名。他那与大革命相互激荡的论述,被称为魔力语言,甚至能对一位国王生杀予夺。  法国大革命正酣,莫里松、孔多塞等人以1791年宪法规定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等为理由,反对国民公会审判路易十六。对此,罗伯斯庇尔发言指出:“仅仅国王这个名称,就会给动荡的国家招来战争灾难,无论坐牢或流放,都无法让他的存在不危及公共幸福。我不得不宣布一条必然的真理:路易应该死,因为祖国需要生!”演说结束
期刊
中国与美国就财务监管规则分歧之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2年12月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的在华公司,以及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等五家会计师事务所拒绝配合对一些中概股公司的调查为由,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它们不配合调查,拒绝向SEC提供涉案中概股公司的审计底稿,五家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受到多项处罚,包括禁止其审计所有在中国有主要业务的美国上市公司财务,甚至跨国公司的
期刊
幸福与不幸,以及相关的乐观与悲观情绪,是各个民族最为关注,各种语言描述最为丰富的主题之一,因为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法国人和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居民相比,很少承认自己非常幸福。在阳光明媚的意大利,笑容灿烂的工人和歌喉嘹亮的农民也常说自己不幸福。不知别人如何解读这些现象的含义。在我研究它们时,关注的是上述不同国家同一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差异。当时只有零散的调查结果,所以只能假设人们的回答是短期的、暂
期刊
C4 技术将被融入第四期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发,达到亩产1000 公斤的目标。来自各国的研究者们相信,这是实现新一轮粮食增产的极有潜力的路径。  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来自英、美、中等多个国家的17支科研团队汇聚于菲律宾马尼拉,在亚洲最大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参加一年一度的“C4年会”。与会者兴奋地发现:根据研究进度时间表,几乎可以肯定,三年之内能够实现双细胞碳4
期刊
WTO似乎正在被边缘化。在如火如荼的区域和双边合作机制冲击下,全球范围多边贸易机制的式微令人忧虑。  一方面,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发酵,欧债危机积重难返,全球经济衰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哈回合谈判陷入更深泥沼。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这两大关键领域的经年“扯皮”,导致谈判一再错过“最后期限”。多哈回合谈判已成为多边贸易谈判历史上耗时最长的回合。  另一方面,双边贸易机制和区域贸易
期刊
11月中旬,北京的初冬,寒风萧瑟。中信证券总部的投行部门员工,也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即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刻,作为券商行业最上游的主要收入源,投行部门一直是各券商最重视的部门。在人才战略上,中信证券对投行部门一直采取“只进不出”的政策,除了常规人才流动,中信从未主动裁员。  股市持续低迷,券商投行业务收入极度缩水,部分券商自去年便开始裁员,如今,这股浪潮令行业龙头企业也未能幸
期刊
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11月1日起施行。  自此,基金公司可正式通过子公司,获得投资于“未在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等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通道。“想不出比这更宽的投资范畴了。”业内人士评价道。  数家基金公司在一周之内迅速上报方案。11月16日,嘉实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和平安大华基金公司首批获批,牌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