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隐逸列传》与中国传统文人艺术隐逸主题

来源 :艺术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u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四史•隐逸列传》是研究、索考中国传统文人艺术隐逸主题的重要正史文献。李唐的《采薇图》是典型的隐逸主题绘画作品,《后汉书•逸民列传》所提到的“终全孤竹之洁”是其作品主角;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提到的“伯夷”“叔齐”亦是如此。宗炳本人被列入《宋书·隐逸列传》,其《画山水序》是一篇界定中国传统山水画和框定山水观念路径的经典画论文献,提出的“坐究四荒”“独应无人之野”等论断深远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系统中的“渔父”“樵夫”等母题无疑是“隐士”的隐喻,正如《林泉高致》所言:“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渔樵隐逸,所常适
其他文献
日本动画中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神话传说、武术功夫、文学经典、城池建筑、服饰器物、饮食风俗等。日本动画依据中日两国共享的“文化信码”,选择本国受众熟悉的中国传统和经典中的标志性元素,采用表象化移用和具象化改编的方式,表征日本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价值观。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伴随中日关系从平和友好到抵制对立的变迁,日本动画中的中国元素表征,经历了搬用和致敬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到贬损中国文化、丑化中国人和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此外,日本动画基于民族传统、民族心理和商业市场的需求,以“萌”
在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家具行业出现了诸多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不匹配的情况,如概念设计与商业设计日益趋同化、家具产品同质化导致的人文精神缺失、高精尖技术与实际生产的矛盾等。论文对科技与人文融合问题及现代家具设计中科技与人文要素的矛盾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阐述家具设计发展需求引导下的科技与人文因素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出家具设计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家具设计理论提供参考,为现代家具设计良性发展提供动力。
2020年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的第十年,也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的第十年。十年来,艺术学界在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方面艰辛探索,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在学科体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期刊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界对此做了认真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予以了展望。在基础理论及学科建设方面,学界围绕中国艺术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构、“新文科”背景下“新艺科”建设,以及如何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体性与学科共同体建设、坚守学科之初心、使命以行稳致远,还有艺术媒介等问题,展开广泛
现代文明带给人们一个高度图像化的世界,人类越来越感受到文化形式的历史性变革。当下蓬勃发展的以图片和影像为载体的视觉文化形态,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突破了传统视觉艺术的边界,削弱了延续若干世纪的语言和文字的文化形态的强势话语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虚拟成像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由此产生的种种视觉符号和影像将大量充斥于人类的现实世界和精神空间。传统的语言文化在新的文化氛围中,其价值和作用正逐渐消退,并逐步形成与“视觉文化”对峙
论文立足“学科”概念,阐述分析了“四部”学科体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范畴,结合西方“科学”“学科”“美术”“艺术学”概念的传入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了学界对与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相关联的诸多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学科与专业目录中由“科”“一级学科艺术学”到“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发展演变;分析了中国现代艺术学借助西方学科概念解读中国艺术现象、形成艺术学科的基本过程;结合新时代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任务,分析了现代艺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目标,认为应该努力构建中国艺术学学术体系、
新世纪以来,美术界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创作工程”等,由此可见,重大主题性创作成为美术界创作的自觉导向。然而,综观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基本上聚焦于人物画,很少或者还没有对主题性山水画创作做系统的研究与深入的思考。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山水画为例,对当代主题性山水画创作进行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以新景物揭示主题、以建筑标志提炼主题、以人物点亮主题、以诗意统领主题四种创作途径,以深化中国山水画景致内
1955年,中国政府按照与民主德国和苏联文化交流的协定,派遣上海越剧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剧团”的名义对这两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主要上演剧目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
颂琴的记载起于《左传》,而关于颂琴,后世存在一定的误读。一是将颂瑟、颂琴与筝的概念相混淆,颂瑟即筝误为颂琴即筝。二是将雅琴、颂琴、雅瑟、颂瑟的概念并列。且后世文人将雅琴、颂琴与《诗经》的“风、雅、颂”相结合之后,形成了带有臆测性的新概念。据文献考证,颂琴实为雅琴的一种,属于后世的“七弦琴”系统。
文章旨在寻找大运河惠山泥塑艺术的转型迭代的措施与方法,通过分析大运河惠山泥塑艺术与大众互动体验的融合性,遵照色彩学、符号学等理论法则,对大运河惠山泥塑艺术元素的色彩、造型、纹样进行提取与转化。从互动情趣性、审美现代性、交互流畅性、多维感知性、传播有效性五个维度,展开对惠山泥塑艺术融入感官体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而得出大运河惠山泥塑艺术感官体验的设计策略,并结合大运河惠山泥塑艺术与现代科技,使大众更有兴趣地了解大运河惠山泥塑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深远意义,使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利用与活化。
民国时期的京剧批评中酝酿着一股强烈、否定传统的批评精神。这种精神以对抗清代以来的梨园花谱及其余续为目标,并试图通过两种路径实现京剧批评的现代性:将戏曲纳入文学范畴以实现批评对象上的严肃性;被纳入文学后的戏曲接续文学批评中的批评精神以实现批评态度上的严肃性。这种批评精神不仅有力地反拨了梨园花谱中的捧角风气,更强调了京剧批评的学科意识和现代意识,成为京剧批评现代性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京剧批评”作为指代此时具有反思意识的京剧文论和剧评的专业术语所具备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