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应当从理念与方法两个方面着手。理念包括,既强调与工学结合课程的对接,更强调对人文关怀的重视。方法包括二分法教学、拓展教学、文史哲内容的阐释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 技术与内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35-02
专业史论课即作为本专业学习基础的史论课程,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设计史、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史等均属于专业史论课。
这本是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史论课来说,却处于一定程度的困境之中——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但却严重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包括很多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经常被相对忽略;而像这样跟历史相关的理论课程,由于学生中的大部分原本就没把中学的历史学明白,更何况中学的历史讲得也很浅显,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所以来到高职院校里就更难理解并接受这门课了。
高职院校史论课的困境应该如何解决?本文拟以建筑设计专业的史论课程《建筑史》为例,研究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筑史》教学理念的修正
《建筑史》是一门帮助学生理解建筑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又如何发展的一门课;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关系是直接而非间接的,是紧密而非疏远的。
虽然这门课在学生中确实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个别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但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首先要看看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说,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还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所谓的“史实”的层面进行建筑史教学。但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有足够鲜明并可以理解的立场——我要设计的是当代的建筑,建筑史中的东西都已经离我们太久远了,没有意义,建筑史中讲的东西,我不知道又如何?学生认为这门课没意义,这并不全是坏事,相反,却给了我们思考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教学理念如何修正的契机。因此,重新定位教学理念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在技术解读中与工学结合课程的进一步对接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看重技术,显然无可厚非——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毕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以及走上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一系列技术的运用来体现、完成。而且,既然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从来没有离开过建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从而完全形而上地存在,那么在高职院校建筑史的教学中,对于技术的重视则是一定不能够忽略的;否则建筑史的系统性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强调在建筑史教学中提炼建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也可以更好地与建筑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行无缝对接。
建筑史课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解读——
从建造技术的角度来说,无论古今中外,许多技术至今都是为我们所借鉴的甚至应用的。举例来说,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技术在半坡时期便已出现,是当代框架建筑的发端。类似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原始社会的技术在当下及未来都是鲜活地存在、应用,并发展着的。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史中也有大量可以借鉴的案例。建筑的功能布局与流线、建筑的空间序列、建筑的形体组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不管是古典建筑(以圆明园为例,宫廷画师为之留下来的图纸,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还是民间建筑,仍然为今天的人们(包括西方的建筑设计师)所追捧。
从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来说,以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中国的四川山地建筑等为例,给了当代山地建筑太多启迪。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景观规划设计师当下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建筑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
(二)在内涵解读中向人文关怀升华
在建筑史中,除了对建造与设计技术的重视,建筑自身及建筑发展历程所包含的内涵,是这门课程的灵魂所在。因为,如果不了解内涵,学生根本不会理解建筑的面貌与技术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比如,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为何会呈现各自不同的面貌,这其中影响因素有哪些?同一国家地区的建筑,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同一位建筑师,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现的差异是为什么?……
但理解建筑史的内涵又有什么意义?学生不理解这些内涵,是不是就做不出设计来了?设计当然可以做得出来,但关键是做得怎么样。而这取决于对人的关怀。
这个问题是学习所有史论课程最为关键的意义所在。而这个意义,太多学生不明就里。可这却是一个既无法回避,又极其深刻,但并不复杂晦涩的问题——人文关怀。仅就建筑史来说,你必须了解人,并且关心人;这样,你才能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去了解人,包括人群,也包括个体的具体的人,去关心人的心理感受、价值观,进而才能够理解人的价值诉求在建筑上的体现,才有可能继续追寻建筑以什么样的存在而呈现。
由史论课更进一步,是希望通过专业史论课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一个由文史哲所指引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初步的批判思维。而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也是我们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都缺乏的一种教育理念。
其实不论学习任何学科,文史哲素养的具备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很多国家为什么注重通识教育的原因。
文科大致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内容。如果没有文学的素养,你就无法透视存在的表象下掩蓋的更深刻的本质,内心也无法流露出更深刻的悲悯,也无法在表象的迷乱中对美有更深刻的感悟。
哲学的意义,借用龙应台的话说:“……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①
而历史的意义在于,对于当下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果不把它放到时间与空间的大坐标系中,你如何敢于对它当下的意义轻易下判断?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所以,如果要形成人文素养,必须要有文史哲知识的涉猎与思考,如此才能做到对人的理解,进而上升到对人的关怀。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史论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一理念,以免学生与人文关怀理念擦肩而过。
二、《建筑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二分法教学
我们通常所见的建筑史教材,都是将建筑所涉及的技术与内涵包含在通篇的文字中。对本科生来说,可能理解上没太有障碍,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分析解读能力就太弱了。而通常的建筑史教学,教师对建筑史料的讲解也习惯性地将技术与内涵揉在一起阐述。这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很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而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惰性强,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费心思,有针对性地将技术与内涵分别提炼归纳出来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在史料通读的基础上,学习分为两个版块——即内涵解读与技术解读,如图所示:
图1 每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史教学版块与流程
(二)拓展阅读与实训
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虽然建筑史在本质上是可以起到与工学结合课程相对接的作用,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希望他们能够自己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困难的。这便需要老师设计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史论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增加了拓展阅读与实训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使建筑史能够帮助大一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并了解一点设计技术或者设计思想,为接下来的建筑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开启良好的对接开端,以及了解更多更深的人文知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建筑史的学习内容里,所涉及的技术与内涵,在我们当下的建筑现象中也会找到对应的部分。那么我便布置与这些部分对应的、或者密切相关的作业,以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史学习的不可或缺。
举例来说,讲到赖特的流水别墅以及草原住宅,请学生在课后的拓展阅读与实训中寻找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形体空间的组合表达的案例,并简单加以图文的分析。同时,请学生寻找赖特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料。
(三)如何展开文史哲知识的讲解
但是,作为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无从谈起文史哲的知识储备,可偏偏所有的史论课程中几乎从头到尾贯穿着文史哲知识——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一旦在课堂上涉及到这方面问题,就可能面临学生困惑不解甚至充耳不闻的尴尬局面。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文史哲的知识并不是远离或者凌驾于我们的人生之上的东西,相反,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往往能够较为轻易地找到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存在,并通过对相类似的而且是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知、关注度比较高甚至是热点的问题,来进行类比的阐释。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用用最浅显的语言,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史哲的知识,从而理解史论课的内涵。
三、总结
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工学结合课程对接的理念,不但无损这门课的意义,而且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充分;对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不仅能让让这门课的意义更加突出,也能够帮助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理念的载体。
注释:
①龙应台:《人文素养的必要》,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573110051/?type=like.
Abstract: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 Histor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start from two aspects of ideas and methods.Ideas including,emphasizing dock of courses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emphasizing paying attention to humane care.The method comprises dichotomy teaching,expand teaching, explain method for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Keywords:Profession Histor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ollege,Technology and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責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 技术与内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35-02
专业史论课即作为本专业学习基础的史论课程,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设计史、环艺专业的室内设计史等均属于专业史论课。
这本是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史论课来说,却处于一定程度的困境之中——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但却严重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所以在学生心目中,包括很多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经常被相对忽略;而像这样跟历史相关的理论课程,由于学生中的大部分原本就没把中学的历史学明白,更何况中学的历史讲得也很浅显,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观,所以来到高职院校里就更难理解并接受这门课了。
高职院校史论课的困境应该如何解决?本文拟以建筑设计专业的史论课程《建筑史》为例,研究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筑史》教学理念的修正
《建筑史》是一门帮助学生理解建筑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又如何发展的一门课;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关系是直接而非间接的,是紧密而非疏远的。
虽然这门课在学生中确实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个别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但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首先要看看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说,许多高职院校教师还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所谓的“史实”的层面进行建筑史教学。但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有足够鲜明并可以理解的立场——我要设计的是当代的建筑,建筑史中的东西都已经离我们太久远了,没有意义,建筑史中讲的东西,我不知道又如何?学生认为这门课没意义,这并不全是坏事,相反,却给了我们思考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教学理念如何修正的契机。因此,重新定位教学理念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在技术解读中与工学结合课程的进一步对接
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看重技术,显然无可厚非——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毕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以及走上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一系列技术的运用来体现、完成。而且,既然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从来没有离开过建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从而完全形而上地存在,那么在高职院校建筑史的教学中,对于技术的重视则是一定不能够忽略的;否则建筑史的系统性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强调在建筑史教学中提炼建造技术与设计技术,也可以更好地与建筑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行无缝对接。
建筑史课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技术进行解读——
从建造技术的角度来说,无论古今中外,许多技术至今都是为我们所借鉴的甚至应用的。举例来说,中国古建筑的木构架技术在半坡时期便已出现,是当代框架建筑的发端。类似这样的例子会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原始社会的技术在当下及未来都是鲜活地存在、应用,并发展着的。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史中也有大量可以借鉴的案例。建筑的功能布局与流线、建筑的空间序列、建筑的形体组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不管是古典建筑(以圆明园为例,宫廷画师为之留下来的图纸,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精华)还是民间建筑,仍然为今天的人们(包括西方的建筑设计师)所追捧。
从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来说,以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中国的四川山地建筑等为例,给了当代山地建筑太多启迪。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景观规划设计师当下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建筑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可借鉴的方法与技术。
(二)在内涵解读中向人文关怀升华
在建筑史中,除了对建造与设计技术的重视,建筑自身及建筑发展历程所包含的内涵,是这门课程的灵魂所在。因为,如果不了解内涵,学生根本不会理解建筑的面貌与技术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与规律。比如,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为何会呈现各自不同的面貌,这其中影响因素有哪些?同一国家地区的建筑,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同一位建筑师,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现的差异是为什么?……
但理解建筑史的内涵又有什么意义?学生不理解这些内涵,是不是就做不出设计来了?设计当然可以做得出来,但关键是做得怎么样。而这取决于对人的关怀。
这个问题是学习所有史论课程最为关键的意义所在。而这个意义,太多学生不明就里。可这却是一个既无法回避,又极其深刻,但并不复杂晦涩的问题——人文关怀。仅就建筑史来说,你必须了解人,并且关心人;这样,你才能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去了解人,包括人群,也包括个体的具体的人,去关心人的心理感受、价值观,进而才能够理解人的价值诉求在建筑上的体现,才有可能继续追寻建筑以什么样的存在而呈现。
由史论课更进一步,是希望通过专业史论课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一个由文史哲所指引的价值观,以及形成初步的批判思维。而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也是我们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都缺乏的一种教育理念。
其实不论学习任何学科,文史哲素养的具备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很多国家为什么注重通识教育的原因。
文科大致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内容。如果没有文学的素养,你就无法透视存在的表象下掩蓋的更深刻的本质,内心也无法流露出更深刻的悲悯,也无法在表象的迷乱中对美有更深刻的感悟。
哲学的意义,借用龙应台的话说:“……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①
而历史的意义在于,对于当下任何事物的存在,如果不把它放到时间与空间的大坐标系中,你如何敢于对它当下的意义轻易下判断?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所以,如果要形成人文素养,必须要有文史哲知识的涉猎与思考,如此才能做到对人的理解,进而上升到对人的关怀。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史论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这一理念,以免学生与人文关怀理念擦肩而过。
二、《建筑史》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二分法教学
我们通常所见的建筑史教材,都是将建筑所涉及的技术与内涵包含在通篇的文字中。对本科生来说,可能理解上没太有障碍,但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分析解读能力就太弱了。而通常的建筑史教学,教师对建筑史料的讲解也习惯性地将技术与内涵揉在一起阐述。这在本质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很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而言,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惰性强,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多费心思,有针对性地将技术与内涵分别提炼归纳出来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在史料通读的基础上,学习分为两个版块——即内涵解读与技术解读,如图所示:
图1 每一历史时期的建筑史教学版块与流程
(二)拓展阅读与实训
在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虽然建筑史在本质上是可以起到与工学结合课程相对接的作用,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希望他们能够自己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困难的。这便需要老师设计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史论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增加了拓展阅读与实训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使建筑史能够帮助大一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并了解一点设计技术或者设计思想,为接下来的建筑设计工学结合课程开启良好的对接开端,以及了解更多更深的人文知识。具体地说,就是在建筑史的学习内容里,所涉及的技术与内涵,在我们当下的建筑现象中也会找到对应的部分。那么我便布置与这些部分对应的、或者密切相关的作业,以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史学习的不可或缺。
举例来说,讲到赖特的流水别墅以及草原住宅,请学生在课后的拓展阅读与实训中寻找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形体空间的组合表达的案例,并简单加以图文的分析。同时,请学生寻找赖特所处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资料。
(三)如何展开文史哲知识的讲解
但是,作为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无从谈起文史哲的知识储备,可偏偏所有的史论课程中几乎从头到尾贯穿着文史哲知识——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一旦在课堂上涉及到这方面问题,就可能面临学生困惑不解甚至充耳不闻的尴尬局面。但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文史哲的知识并不是远离或者凌驾于我们的人生之上的东西,相反,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往往能够较为轻易地找到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存在,并通过对相类似的而且是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知、关注度比较高甚至是热点的问题,来进行类比的阐释。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用用最浅显的语言,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史哲的知识,从而理解史论课的内涵。
三、总结
高职院校专业史论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工学结合课程对接的理念,不但无损这门课的意义,而且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充分;对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视,不仅能让让这门课的意义更加突出,也能够帮助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理念的载体。
注释:
①龙应台:《人文素养的必要》,豆瓣,https://www.douban.com/note/573110051/?type=like.
Abstract: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 Histor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be start from two aspects of ideas and methods.Ideas including,emphasizing dock of courses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emphasizing paying attention to humane care.The method comprises dichotomy teaching,expand teaching, explain method for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Keywords:Profession History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ollege,Technology and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責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