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情深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zha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读季羡林的《寿作人》,一则往事很使我感动。
  当年画家吴作人和季羡林私交甚好,他们曾一起收藏国画,还在赴印度和缅甸访问时一起度过仿佛在云端的愉快日子,真挚的友谊一直充盈两人心间。吴作人88岁患了重度中风,他的夫人萧淑芳女士说,他对以前的事记得清楚,对眼前的事过目皆忘。一天,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张晶华应约到他家为他拍照。拍完后,因出版需要,张晶华请吴作人签名。他把签名册送到吴作人手中,一页一页翻过,当见到季羡林签的那页时,吴作人十分激动,用手指着签字双唇颤抖,眼含泪花,执意要将自己的名字签在季羡林的签名旁。他夫人怕他弄损了季羡林的签字不好制版,请他在另一页上签,他固执不签,十分生气。最后,他还是在另一页上签了。令人悲伤的是,尽管他夫人一再提醒,但是一代大师竟然连自己的名字也记不得了,反倒写了一堆介乎美术线条的草字,但清晰可辨提一个“林”字。写着写着,他流泪了……
  当时神志不清的吴作人对友人的情感却是清醒的,他完全沉浸在对季羡林的美好回忆中,一个“林”字流露出他内心对朋友的真挚,十分感人。
  沈从文有过一段韧性的爱情,他非常喜爱秀美文静的才女张兆和,便情不自禁给这位学生写起了情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情书被张兆和交给校长胡适,胡适说:“喜欢就可以交往,不喜欢也不是太大的错。”从此,张兆和才敢看他的信,爱的情愫也悄悄萌发。1932年张兆和毕业,沈从文想去她苏州的家提亲,因父母不在身边,张兆和没有答复沈从文,沈从文怏怏不乐地回了青岛。在得到开明的父亲许可后,张兆和与天性厚道的二姐张允和同去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张兆和在电报中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二姐张允和的电报则只有一“允”。
  一个“允”字,虽出自二姐之手,却也道出了许多真情,让沈人文长达4年的追求终于有了圆满结局。
  在保家卫国的自卫还击战场上,一位只有十八岁的年轻小战士,在被敌人炮弹击中,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自己的鲜血在之前写好地址的信封上颤颤抖抖地写下一个“国”字,而后就牺牲了。这是他给家里唯的亲一——母亲写的最后一封信。一个“国”字,体现了年轻战士为国家安危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人间沧桑多事事,一字真情动古今啊!
  (编辑 思智)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近年以来 ,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改革 ,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和国民素质的有效战略。把培养什么样的国民、国民素质能否适应 2 1世纪全方位的挑战与国家和民族
有个网友问我,是不是所有的实习生都要从打杂开始?是不是所有的新人都要被欺负?是不是所有老板给新人描绘的美好前景到头来却都是画大饼?  一个男生曾在我手下实习了10个月,前8个月都没什么特别的,每天就是上班干活儿,闲的时候跟同样是实习生的同学玩玩,下班回学校。每次交给他的工作,他磨磨蹭蹭也都能完成,难度稍微高一点儿的,经常丢三落四或者格式不对。那时候我太忙,也没时间多说什么,以为他能总结经验,结果却
一  记得读大学时,老师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看到一朵花,很喜爱很喜爱,会怎样呢?  会忍不住上前摘下它,把它从枝头上带走。我们说。  摘下的结果是什么呢?老师问。  花很快就会枯萎、死亡。我们说。  老师说,爱,如果只想到占有,占有到连它一个立身的枝头也不给,那么,爱的结果,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爱一朵花是这样,爱一个人也是如此。  二  有两家邻居,都声称自家拥有祖传的无价之宝。一位收藏
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和计算等一样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 ,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的那样“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目前 ,我们已经逐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情。城市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这种与众不同的品位,既可以通过人,也可以通过城市的建筑。而人毕竟要老去,要离开这个世界。惟有存在于城市各处
以克氏原螯虾太湖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1雄对5雌进行定向交配,研究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技术。共配48组,获得105尾抱卵虾,抱卵率(30 d)为44.2%,单个配组最高抱卵率为100%,孵化率
一、中学地理教学的规律所谓中学地理教学规律就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教学大纲、教师、学生、教材、教具和设置)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教学大纲对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是与英国大使馆一起合作的政府部门。在核能方面,他们帮助英国公司进入海外核能源市场,同时也协助海外公司更顺利地在英国开展项目,帮助英国本土公司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火种,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课堂教学中怎样设疑、质疑、解疑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这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