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吉林省是有名的风沙半干旱地区,多年来,严峻的生产生活条件制约着农业的丰收和农民收入。营造农防林历史较早,建设规模较大的省份之一。农防林抗御风沙,控制灾害性自然因素的恶性循环,使农业收获在稳定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对此,文中认为农防林具有防止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固定基本田块,扩大耕地面积等效益。
【关键词】防止风沙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农防林
农田防护林是我国五大林种之一,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容易忽视的,农防林在农林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益,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美好的条件,做为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来讲,其作用尤其显著。
一、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防止风沙灾害
农防林防风效果显著。据观测,林带有效防林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平均降低风速20-30%。林木越高,防护范围越大,效果越好。有叶期好于无叶期。据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宽10米,树高5米,由6行双阳快杨和北京杨组成的透风结构林带,在无叶期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的风速,比空旷地低19%;有叶期降低25%。在农安县前岗乡,4行、12行、43行护路林网,在0-2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22%;5倍树高范围内降低38%;10倍树高范围降低23%。乾安县大师乡大师村,在900公顷农田上,造起82公顷林带(占庇护农田面积的9.1%)使根本不能正常耕种的跑风地,变成了良田。如1976年以来刮了几次30年来罕见的大风,风力达8-9级,有时瞬间最大达12级,在这种情况下,受保护的农田未受害。
二、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冢防林不仅可以减弱风速,而且可以调节地面空气层(农作物发育变高)的小气候。春、秋两季可提高大气及土壤耕作层的温度;夏季则又能降低大气和土壤耕作层的温度,提高空气和土壤湿度,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和降低作物的无效蒸腾;冬季又可使积雪均匀分布。这些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育条件,保证了农田稳产、丰产。据吉林省林业设计院在各地多年的实际观测:
1.提高温度作用。在德惠县布海乡观测,春季在林带背风面0-25倍树高范围内,空气温度提高0.2-0.8度;5-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6-1.4度。在农安县前岗乡的观测,护路林带庇护区内空气温度提高0.2-0.6度;5-20厘米深处0.7-1.3度。这就可以提早达到作物发芽出土的最低温度,从而减轻了低洼地因低温造成的“粉种”。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范围内,种子能提早3-5天出土;发芽出土率,在1-25倍树高范围内,提高46-66%。由于气温、地温的提高,减少了由寒流而引起的平流冷害,从而使无霜期延长10-15天。
2.改良土壤质地作用。由于林带背风风速变小,随风飘来的有机质土粒降落下来,使林带庇护范围内耕作层土壤物理粘粒增多。据测定,在树高5-20倍处,物理粘粒增加59-79%,有机质含量提高16-36%,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地好于空旷区。
3.降低农作物无效蒸腾强度。水是农防林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农防林的建立使防护区的风速减小,湿度提高,从而防护林区内的水分平衡得到改善。据农安县林业局的观测,高粱的蒸腾强度,林网内比空旷区低25%,谷子低38%。由于农作物水分的无效损失降低,使植物内含水量相对增加,从而能提高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有效生理作用和对于热灾害的抵抗力。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的范围内,高粱生长比对照区高16厘米,大豆高11厘米,玉米高23厘米,谷子高11厘米。
4.提高粮食产量。农防林种有益作用,综合反映在粮食增产上。据在布海乡观测,树高10米,4-6行杨树透风结构林带,庇护区20倍树高范围内,增产面积(扣除抹牛地、排水沟、耕田路、林带胁地面积)为89.7-95.6%。作物增产率,谷子为18%,大豆为19%,玉米为31%,高粱为34%。
在梨树县喇嘛甸乡,营造农防林前有1600公顷农田,产量一直不高不稳。自从营造农防林以后,无霜期延长了7-10天。近几年在耕地有减(造林占地)无增情况下,粮食亩产由造林前105公斤,到现在增加为244公斤。
三、农田防护林还能够保持水土,固定基本田块,扩大耕地面积
在松辽分水岭的部分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采取营造农防林和水土保持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木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如德惠民县达家沟乡郝家村,从1995年开始,在585公顷耕地上造起了全长30公里,58条,形成56个网眼的防护林带。林带主要横山设在截流排水沟下沿,起到了防风固土、护渠作用,封住了浸蚀沟。使护沟林、农防林带、用材片林相衔接,形成了多林种综合防护体系,达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不成灾”,控制了水土流失。实现林网化以后,粮食产量比造林前提高了2倍。德惠县达家沟乡杏山村和菜园子乡张家沟村,都在治理坡耕地的同时,对迎风坡面达300米以上的地块,隔几带灌木栽一带乔木,在梯田埂上栽灌木,这样既保住了田埂,又挡了风,使部分地块的粮食产量增加3倍多。
平原地区,实行林、路、水“三网”化,林带同时起到防风护路、护渠作用。如双辽县建设乡,地处西辽河下游,过去连年遭洪涝灾害,使河床抬高,河道多变,每年汛期都出现塌峰堆堤现象。过去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没能解决问题,改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两结合,实行“造林护堤、锁洪波”,在33公里长的河滩沿岸,栽起茂密树丛,配合土石工程以后,稳定了河床,封住了沙滩,保住了堤防,从而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效果十分显著。在防护区,通过造林,扩大可耕地面积,效果也是显著的。如在扶余市沿大师村,自营造农防林以来,使75公顷的弃耕地,恢复成为可耕良田。榆树县李合乡,实行林、水、路统一治理后,封住了斜路,取直了弯路,取消了荒边道沿,扩大了耕地面积42公顷。德惠布海乡岫岩村,建成方田林网后,也扩大耕地20多公顷。
作者简介:
郑玉伟(1971年—),男,汉族,吉林通榆人,现任职于吉林省通榆县新华经营林场,研究方向为营林生产与林木管护。
【关键词】防止风沙灾害 改善生态环境 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农防林
农田防护林是我国五大林种之一,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不容易忽视的,农防林在农林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发挥了森林的多种效益,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美好的条件,做为吉林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来讲,其作用尤其显著。
一、农田防护林能够有效防止风沙灾害
农防林防风效果显著。据观测,林带有效防林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平均降低风速20-30%。林木越高,防护范围越大,效果越好。有叶期好于无叶期。据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宽10米,树高5米,由6行双阳快杨和北京杨组成的透风结构林带,在无叶期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的风速,比空旷地低19%;有叶期降低25%。在农安县前岗乡,4行、12行、43行护路林网,在0-2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22%;5倍树高范围内降低38%;10倍树高范围降低23%。乾安县大师乡大师村,在900公顷农田上,造起82公顷林带(占庇护农田面积的9.1%)使根本不能正常耕种的跑风地,变成了良田。如1976年以来刮了几次30年来罕见的大风,风力达8-9级,有时瞬间最大达12级,在这种情况下,受保护的农田未受害。
二、农田防护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冢防林不仅可以减弱风速,而且可以调节地面空气层(农作物发育变高)的小气候。春、秋两季可提高大气及土壤耕作层的温度;夏季则又能降低大气和土壤耕作层的温度,提高空气和土壤湿度,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和降低作物的无效蒸腾;冬季又可使积雪均匀分布。这些都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育条件,保证了农田稳产、丰产。据吉林省林业设计院在各地多年的实际观测:
1.提高温度作用。在德惠县布海乡观测,春季在林带背风面0-25倍树高范围内,空气温度提高0.2-0.8度;5-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6-1.4度。在农安县前岗乡的观测,护路林带庇护区内空气温度提高0.2-0.6度;5-20厘米深处0.7-1.3度。这就可以提早达到作物发芽出土的最低温度,从而减轻了低洼地因低温造成的“粉种”。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范围内,种子能提早3-5天出土;发芽出土率,在1-25倍树高范围内,提高46-66%。由于气温、地温的提高,减少了由寒流而引起的平流冷害,从而使无霜期延长10-15天。
2.改良土壤质地作用。由于林带背风风速变小,随风飘来的有机质土粒降落下来,使林带庇护范围内耕作层土壤物理粘粒增多。据测定,在树高5-20倍处,物理粘粒增加59-79%,有机质含量提高16-36%,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地好于空旷区。
3.降低农作物无效蒸腾强度。水是农防林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农防林的建立使防护区的风速减小,湿度提高,从而防护林区内的水分平衡得到改善。据农安县林业局的观测,高粱的蒸腾强度,林网内比空旷区低25%,谷子低38%。由于农作物水分的无效损失降低,使植物内含水量相对增加,从而能提高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有效生理作用和对于热灾害的抵抗力。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的范围内,高粱生长比对照区高16厘米,大豆高11厘米,玉米高23厘米,谷子高11厘米。
4.提高粮食产量。农防林种有益作用,综合反映在粮食增产上。据在布海乡观测,树高10米,4-6行杨树透风结构林带,庇护区20倍树高范围内,增产面积(扣除抹牛地、排水沟、耕田路、林带胁地面积)为89.7-95.6%。作物增产率,谷子为18%,大豆为19%,玉米为31%,高粱为34%。
在梨树县喇嘛甸乡,营造农防林前有1600公顷农田,产量一直不高不稳。自从营造农防林以后,无霜期延长了7-10天。近几年在耕地有减(造林占地)无增情况下,粮食亩产由造林前105公斤,到现在增加为244公斤。
三、农田防护林还能够保持水土,固定基本田块,扩大耕地面积
在松辽分水岭的部分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采取营造农防林和水土保持林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乔灌木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如德惠民县达家沟乡郝家村,从1995年开始,在585公顷耕地上造起了全长30公里,58条,形成56个网眼的防护林带。林带主要横山设在截流排水沟下沿,起到了防风固土、护渠作用,封住了浸蚀沟。使护沟林、农防林带、用材片林相衔接,形成了多林种综合防护体系,达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不成灾”,控制了水土流失。实现林网化以后,粮食产量比造林前提高了2倍。德惠县达家沟乡杏山村和菜园子乡张家沟村,都在治理坡耕地的同时,对迎风坡面达300米以上的地块,隔几带灌木栽一带乔木,在梯田埂上栽灌木,这样既保住了田埂,又挡了风,使部分地块的粮食产量增加3倍多。
平原地区,实行林、路、水“三网”化,林带同时起到防风护路、护渠作用。如双辽县建设乡,地处西辽河下游,过去连年遭洪涝灾害,使河床抬高,河道多变,每年汛期都出现塌峰堆堤现象。过去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没能解决问题,改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两结合,实行“造林护堤、锁洪波”,在33公里长的河滩沿岸,栽起茂密树丛,配合土石工程以后,稳定了河床,封住了沙滩,保住了堤防,从而保证了农业稳产高产,效果十分显著。在防护区,通过造林,扩大可耕地面积,效果也是显著的。如在扶余市沿大师村,自营造农防林以来,使75公顷的弃耕地,恢复成为可耕良田。榆树县李合乡,实行林、水、路统一治理后,封住了斜路,取直了弯路,取消了荒边道沿,扩大了耕地面积42公顷。德惠布海乡岫岩村,建成方田林网后,也扩大耕地20多公顷。
作者简介:
郑玉伟(1971年—),男,汉族,吉林通榆人,现任职于吉林省通榆县新华经营林场,研究方向为营林生产与林木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