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生命 生命的历史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y1983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的悲歌,被汉代的太史令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之中,从此代代相传。项王慷慨而歌,“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每每读至这些段落,我的心总是会为项羽的悲剧深受震动。
  这是只有历史才能带给我们的震动,虚构的文学影视,或无情的数据代码,都没有这样的功效。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词:“以史为鉴”,把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行为的借鉴,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大处着眼,举个例子,纵观历史,大约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寿命为三百年。前一百年励精图治,太平盛世,一时无两;中间一百年承祖荫庇,中兴之业,勉勉强强;后一百年大厦将倾,天灾人祸,无力回天。从汉唐到明清,几乎每一个朝代都在重复这样一个周期,兴盛衰败,人亡政息,不外如是。
  从个人来看,无论外在的技术多么发达,掩藏在人性深处的很多东西是不变的。就说鲁迅的作品中展示的当时社会的人性,比如阿Q那种对弱小的欺凌与对强势的畏惧,比如《药》中普通百姓的冷漠麻木,很多人觉得,对当下社会仍有讽刺意义。
  所以,对任何人、任何行业,上至治国理政的统治者,下至庸庸碌碌的普通百姓,历史都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它能让人看清看透当下许多社会现象,它能让人警醒与反省自身,从而避免重蹈覆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历史研究的主角是人,不是货币,不是武器,也不是文书。
  战国时期,有一场长平之战。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交战双方是秦赵两国,战争结果是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史记》记载,秦国将领白起大败赵军后,坑杀俘虏45万人。
  谈到这场战争,一般人会慨叹真是一场恢弘壮阔的战役。但你可曾想过,这45万个被坑杀的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可能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母卧病在床,可能有一个贤良淑慧的妻子操持着家务,可能有一双乖巧的儿女盼着他归来,却不知人已成无定河边骨,45万个家庭轰然倒塌。
  想到这些,不免心生悲凉,对这样的史实,我们做不到无动于衷。而历史研究,就是告诉我们,在那个地方,在那个时候,那些人,发生了那些事情。历史研究的主角永远是人,不是货币,不是武器,也不是文书,而是这些曾经鲜活存在过的人。
  “史”有两层含义:一是确实存在过的人、事、物,二是我们对这些人、事、物的所有记忆和记录。
  在中国古语中,“历史”原本只作“史”字。在甲骨文中,“史”的字形与“事”相同(如图),可见,最早的时候,人们对“史”的认识就是无数件“事”。这个字形表达的是“一只手中拿着一支笔,在做记录”。
  所以,“史”其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们、我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子孙所经过的道路上的所有风景,是确实存在过的人、事、物,比如长平之战这场战争;二是我们对这些风景,对这些人、事、物的所有记忆和记录,是我们对真实过往的主观映射,比如记录长平之战的史书材料。这两层含义糅合在一起,就是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大范畴了。
  有了研究对象必然要有研究方法。现实中有个问题是,书籍在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手抄本形式存在的,在传抄过程中,不免出现遗漏、差错,挂名伪作现象也不在少数,不少史书还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了。这导致古书的记载变得不可信,也就导致祖辈相传的历史可信度大打折扣。而历史研究者要做的,就是掌握科学的考据、论证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向世人展现历史的样貌,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研究者自己对历史独到的判断与见解。所以《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手册)》中说,历史是“侦探、追究,以调查求知识”。
  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三史”,即史才、史学与史识,历史系的所有课程也都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而设的。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历史学家必须具备“三史”,即史才、史学与史识。
  “史才”主要指文才,优秀的史学作品往往流畅优美,如文学作品一般引人入胜,《史记》便是其中翘楚。
  “史学”则是说历史学家需涉猎广博,对于史学各个门类都要有所掌握,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史识”是最难做到的,指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也即前面提及的研究者自己对历史独到的判断与见解。
  “三史”的说法,基本可以概括今天的历史学专业对学生在学术上的所有要求与期望,而历史学的所有课程也都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而设的。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实)、通史(连贯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是历史学最基本的课程。中国史部分,要学习从远古至当下的每一个朝代的历史;世界史部分,要学习世界上重要区域的历史,比如我校历史学专业设有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以及日、俄两种国别史。
  大学阶段,知识的传授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比如历史学者最常用的“二重证据法”,如果考古发现能够印证古书上的记载,那历史真相不就被确认了吗?过去,不少学者都认为不存在《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只是《孙子兵法》的误传。但上个世纪70年代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一起被发掘了出来。“古史辨”学派的诸位先生利用发现的甲骨文,结合传世经籍,考订出商王谱系……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灿然可见,都证明历史研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
  史学理论课和文献学、考古学、档案学等课程,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利用“二重证据法”以及各种学术工具,从史料的字里行间发现问题……
  另外还有专门史课程,提供给我们解读历史的各种思维途径,比如历史地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学术史等。
  历史地理学告诉我们,朝代更替、社会剧变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迁有重要关系,而每一座城市和宫殿的规划设计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智慧。比如汉代长安城内未央宫的前殿有三座大殿,这三座大殿都面南而坐,但未央宫却以北门为正门①,这是为什么?结合地理学知识就能知道,未央宫地势南高北低,让百官臣僚从北门进出,仰瞻殿宇,更能感受到天子的威严。   研究经济史的会认为“一切历史都是经济史”,研究思想史的会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其实,这些都是解读历史的不同思维方式。
  学历史让人更严谨,学历史让人更理性,学历史让人更宽容。
  有人戏称,历史学是“累死学”。确实,历史学的课业是比较繁重的,事实上,在文、史、哲三个专业中,历史学对学生勤奋程度的要求是最高的。
  在清华,我们要先进入“人文科学实验班”进行一年半文史哲兼有的通识学习,而后再分流到中文、历史、哲学三个专业。这样一来,要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学完别校学生四年的课程,压力就更大了。当然,通识学习中获得的文学、语言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历史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作业:为了规范学术研究的态度与方法,老师要我对汉魏野史笔记《汉武故事》进行辑佚、校勘、注释,也就是将这一份在宋元时期散佚的文献重新整合,展现出它的原貌,并对文中字句进行注解疏通。《汉武故事》原文不超过万字,但我整整做了八万多字的校勘记和注释!
  这个过程有多难?就说那些参考资料吧,都是古文繁体,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就会抓瞎。而当遇上经济、思想、地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时,还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比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货币为秦半两,汉高祖为了应对与项羽的战争而改铸一种更轻的“荚钱”。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劣币筹款”,这种价值低于秦半两的劣币在市场上过量流通,一方面帮助了汉政权筹措军费,另一方面也导致物价飞涨,“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关中百姓经受了严重的经济灾难。如果不知道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的概念,就想不明白这其中的因果关联,也就无法看穿史料背后的道理。
  虽然课业很重,但就我个人而言,历史学习带给我心理与性情上的变化也是极大的。
  学历史让我更严谨。不敢引无出处之文,不敢言无根底之事,不敢出无逻辑之论。对学术如此,渐渐地对事务、对做人,都会变得谨慎而细致。每下一个结论之前,都会先想一想:我这样说,有没有证据?逻辑是不是严密?表达方式是不是严谨?
  学历史让我更理性。不管是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内容,历史学习都对理性思考有很高的要求。读《外戚传》,历史学科的理性思维不容许我们对后宫嫔妃争宠作伤春悲秋的假设,面对电视上的宫斗戏,历史学的学生会一笑了之:宫斗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女人争宠夺爱,而是外戚集团抢夺权力的斗争。
  学历史还让我更宽容。宽容是因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看过了历史上相似的例子,很容易理解眼前现象的本质,有了理解就能宽容。面对一些不合理的情况,我首先会想:这背后有没有苦衷?它的出现有怎样的机理?我们又应当怎样应对?看过了几千年的兴衰,再看当下,确实是沧海一粟,通透无遗。
  就业面不广,工作之初较清贫,若非以历史学术研究为志,还请慎重考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从史料的浩瀚海洋回到现实中,学了四年面临毕业,这才发现,历史学的就业面太窄了。一般来说,历史学毕业的学生可以去:
  (1) 各类学校。大部分历史学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学校工作。如果决心从事学术研究,则要读至博士,才能进入高校教授历史学课程,走上学术道路。硕士或本科毕业生,往往只能在高校从事行政工作,或进入中小学成为历史老师。
  (2) 文博科研单位,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和一些文史研究机构。在这些单位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对个人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3) 党政机关。因为历史学课程设置广泛、学科思维综合的缘故,历史学的学生在公务员考试中较有优势。这其中,有一个单位偏好招收历史学的学生,那就是保密局,因为历史学的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很强。
  (4) 新闻、出版、传媒行业及企业中的文职工作,即记者、编辑、策划、文秘等。
  总体而言,历史系毕业生的就业面不广,并且工作之初都是比较清贫的。如果不是坚决以历史学术研究为志,还是慎重考虑为上。
其他文献
“在面对书籍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意去探究那些声名显赫、个性突出的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而忽略像词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那样的无名英雄。”  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这一类的东西,我们通常叫作工具书,也就是说,它们是帮助我们克服阅读障碍的工具,如果没有遇到障碍,我们就想不起它们,就可以完全不理睬它们。它们只是辅助性的工具,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难道工具也会有感情,觉得使用者都很实用主义,觉
【作文题】  进入高三,有同学说:“今天的我,是为了明天有个更好的自己。”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 ①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 不得抄袭、套作。  【模拟得分: 46分】  综观全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不要刻意去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物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则既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我校大力开展”培养良好习惯,为人生奠基“活动,我们英语组致力于”初中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
本文根据北方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流通情况,结合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提出农业发展银行应积极支持北方玉米主产区发展质押预付订单农业.所谓质押预付订单农业,是指具备农业发
【什么是衬托】  衬托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即为了突出和强化主要事物,通过描写其他一些次要事物来进行陪衬或对照,从而达到主体特色突出、形象鲜明的效果。  衬托一般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反衬则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为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新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
高考正应了去年的作文题,是一扇门——启路之门。无数个日夜奋力奔跑,我们来到它面前,仰望它,叩响它,推开它,最终看见门那边有梦寐以求的路,蜿蜒远方,才知道曾经为它狂奔的血汗都不算空谈。  五大本历史书,从头翻到尾,不知背了几遍,小到一个注解、一个链接,都力争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我是文科学生,但最差的不是数学,而是历史。历史不能光靠背,但不背却万万不行,怎么背就成了关键。  高考历史考得越来越细,
期刊
新课改下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学生身体综合素养的提高,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下,高中体育教学应当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完善,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