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器乐和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增强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技能方等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器乐与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着初中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还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综合素养。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器乐与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器乐与节奏教学;实践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办学硬件条件不断提高,各校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器材,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们感到器乐教学学习难度大,学生器乐基础薄弱,课堂时间有限,操作难度大等等。这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乐器,积极研究实施器乐与节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增长演奏经验和节奏能力、丰富课堂教学,达成课标要求。
一、器乐与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器乐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的演奏部分表述为:“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的音乐表现要素部分表述为:“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可见,器乐与节奏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器乐与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小型打击乐器的应用
初中音乐课堂中经常用到的小型打击乐器,一般包括串铃、碰铃、木鱼、双响筒、大鼓、小鼓、手鼓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自制打击乐器,自制打击乐器取材区域范围较广,主要是起到增添新音色和作节奏性伴奏的用途,运用得当的话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种具有节奏感、创新型的乐器种类繁多,在音乐课堂中引入自制打击乐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身感知音乐,把握音乐精神内涵。比如欣赏教学交响组曲《炎黄风情》中的《黄河船夫曲》段落,该乐曲运用了铜管乐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大鼓作为节奏性重音的伴奏,引导学生欣赏曲中旋律高低的变化与音乐形象的联系,然后结合不同的音色特点,寻找周围可利用的物品,像矿泉水瓶、水杯、废纸张、碗等,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敲打、甩动、摩擦等呈现出不同音色。例如竹筷敲打矿泉水瓶,声音比较沉闷;敲打瓷碗,声音比较清脆。有时敲打空体积或满体积的音色也不同,通过此种方式为乐曲作打击乐伴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降低音乐学习难度。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有创造地表现音乐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体验和掌握乐曲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
(二)小型乐器的应用
一些小型乐器,像口琴、唢呐、箫、二胡、竖笛等,此类乐器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乐器音乐特色,感受特定的音乐文化,增强艺术氛围。以口琴教学为例,口风琴具有造价低廉、旋律优美、易于掌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灵活控制气息和吹奏法,辅助音阶和旋律练习。教学初期,采用直吹法,选取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口琴发音特点和吹奏的气息力量。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因材施教,丰富吹奏方式,引导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八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气息和舌尖活动吹出旋律单音高音,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吹奏双音,一起合作吹出流畅舒展的旋律,感受曲作者对大海和祖国母亲的真切情感,同时又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身体“节奏乐器”的应用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音素,节奏教学和器乐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器乐与节奏教学不光局限在金属制或木制等乐器实物上,身体某些部位也可以充当音乐乐器,比如奇特的蒙古族呼麦,就是通过咽喉发出的声音,利用发声器官的形态变化,在同一时间里发出两个声部,通过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结合,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身体节奏乐器”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身体节奏乐器”的魅力。例如可用“嘴巴乐器”(吹口哨、舌头弹动、打嘟噜)、“手掌乐器”(拍手、搓手)、“脚乐器”(跺脚、摩擦地板)、“肢体乐器”(拍身体不同部位)等方式,充当音乐伴奏,强化节奏学习技能。像Pop Rap、人声打击乐团等就是“嘴巴乐器”的最好体现,既是流行乐曲的代表,又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音乐教学氛围。例如歌曲教学七年级上册《军民大生产》时,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肢体乐器”“脚乐器”,在歌曲的衬词部分,根据歌曲的节奏,发出不同的伴奏声音,起到节奏训练和探索音色、感受表现音乐的功用。在歌曲《铃儿响叮当》教学时,除使用碰鈴、串铃外,还可以要求同学们使用“嘴巴乐器”、“手掌乐器”为“小鹿奔跑铃铛响”的音乐形象伴奏,可自由创编节奏,分组集体表演,相互探讨与评价,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
结语:综上所述,器乐与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元素,不仅是音乐学习的辅助工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表现能力,激发表演欲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器乐的使用和节奏的训练,创作条件,积极引入器乐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知音乐,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2]任继萍.让音乐的“泉水”欢快流淌——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110.
[3]陈天翠.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的策略与实践[J].学周刊,2014(35):227-229.
关键词:初中音乐;器乐与节奏教学;实践策略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办学硬件条件不断提高,各校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音乐器材,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们感到器乐教学学习难度大,学生器乐基础薄弱,课堂时间有限,操作难度大等等。这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乐器,积极研究实施器乐与节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增长演奏经验和节奏能力、丰富课堂教学,达成课标要求。
一、器乐与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器乐教学已经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的演奏部分表述为:“能够选择某种乐器,运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力求用优美的音色进行演奏。”《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7-9年级的音乐表现要素部分表述为:“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能够用不同方式模仿不同的声音。”可见,器乐与节奏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器乐与节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小型打击乐器的应用
初中音乐课堂中经常用到的小型打击乐器,一般包括串铃、碰铃、木鱼、双响筒、大鼓、小鼓、手鼓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自制打击乐器,自制打击乐器取材区域范围较广,主要是起到增添新音色和作节奏性伴奏的用途,运用得当的话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这种具有节奏感、创新型的乐器种类繁多,在音乐课堂中引入自制打击乐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亲身感知音乐,把握音乐精神内涵。比如欣赏教学交响组曲《炎黄风情》中的《黄河船夫曲》段落,该乐曲运用了铜管乐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大鼓作为节奏性重音的伴奏,引导学生欣赏曲中旋律高低的变化与音乐形象的联系,然后结合不同的音色特点,寻找周围可利用的物品,像矿泉水瓶、水杯、废纸张、碗等,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敲打、甩动、摩擦等呈现出不同音色。例如竹筷敲打矿泉水瓶,声音比较沉闷;敲打瓷碗,声音比较清脆。有时敲打空体积或满体积的音色也不同,通过此种方式为乐曲作打击乐伴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降低音乐学习难度。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有创造地表现音乐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体验和掌握乐曲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
(二)小型乐器的应用
一些小型乐器,像口琴、唢呐、箫、二胡、竖笛等,此类乐器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乐器音乐特色,感受特定的音乐文化,增强艺术氛围。以口琴教学为例,口风琴具有造价低廉、旋律优美、易于掌控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灵活控制气息和吹奏法,辅助音阶和旋律练习。教学初期,采用直吹法,选取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口琴发音特点和吹奏的气息力量。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因材施教,丰富吹奏方式,引导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八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一课教学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气息和舌尖活动吹出旋律单音高音,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吹奏双音,一起合作吹出流畅舒展的旋律,感受曲作者对大海和祖国母亲的真切情感,同时又能够为音乐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身体“节奏乐器”的应用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音素,节奏教学和器乐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器乐与节奏教学不光局限在金属制或木制等乐器实物上,身体某些部位也可以充当音乐乐器,比如奇特的蒙古族呼麦,就是通过咽喉发出的声音,利用发声器官的形态变化,在同一时间里发出两个声部,通过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结合,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身体节奏乐器”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身体节奏乐器”的魅力。例如可用“嘴巴乐器”(吹口哨、舌头弹动、打嘟噜)、“手掌乐器”(拍手、搓手)、“脚乐器”(跺脚、摩擦地板)、“肢体乐器”(拍身体不同部位)等方式,充当音乐伴奏,强化节奏学习技能。像Pop Rap、人声打击乐团等就是“嘴巴乐器”的最好体现,既是流行乐曲的代表,又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音乐教学氛围。例如歌曲教学七年级上册《军民大生产》时,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肢体乐器”“脚乐器”,在歌曲的衬词部分,根据歌曲的节奏,发出不同的伴奏声音,起到节奏训练和探索音色、感受表现音乐的功用。在歌曲《铃儿响叮当》教学时,除使用碰鈴、串铃外,还可以要求同学们使用“嘴巴乐器”、“手掌乐器”为“小鹿奔跑铃铛响”的音乐形象伴奏,可自由创编节奏,分组集体表演,相互探讨与评价,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
结语:综上所述,器乐与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元素,不仅是音乐学习的辅助工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表现能力,激发表演欲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器乐的使用和节奏的训练,创作条件,积极引入器乐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知音乐,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2]任继萍.让音乐的“泉水”欢快流淌——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110.
[3]陈天翠.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的策略与实践[J].学周刊,2014(35):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