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耕耘,静待花开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j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教育也被裹挟在这激情与速度的洪流之中。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其实讲究的是“慢”文化,练的是“慢”功夫,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辛勤教授、耐心引导;这个过程漫长而又复杂,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慢慢耕耘,静待花开。
  关键词: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慢;等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9-0084-02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20多年了,我从最初的懵懂青涩、激情亢奋到如今的成熟稳重、步步为营,从开始的教育随笔写到现在的专题论文,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研组长……这么多年来,在不断的失败反思、成功总结中,我深刻领悟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讲的是“慢”文化,练的是 “慢”功夫,它需要教师潜下心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和发展潜力,坚持不懈地辛勤教授、耐心引导、不断修正直至静候花开!这中间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正如张文质先生所著《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提到的:“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觉得“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慢”在复习铺垫中
  复习铺垫可以有效地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新授课知识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复习铺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现在课堂上却很少见到复习的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或是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直接进入新授课环节。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有的教师就直冲教学目标,上课伊始,他们就引导学生直奔主题,请学生指出圆的周长在哪里。接着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并求出它们的比值,得到圆周率π。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圆周率π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节课下来,看似快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这么简单粗暴的过程,又怎么会让学生对学习心生欢喜呢?相反,一种抽象、枯燥、厌烦的感觉在他们心里油然而生,那么教师还能指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数学能力,取得什么样的数学成绩呢?
  我觉得在教学本课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在哪里,而是要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学生立马就会来精神,思考、搜索、汇报:圆形的花坛、撑开的雨伞、水杯、光盘……经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既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接着,可安排一道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应用题进行铺垫,让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回顾。然后才出示小圆片,请学生们说说圆片的周长在哪里,并想办法得出该圆片的周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在大家总结出滚动法、围绕法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些方法虽好,但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如果老师要求你测量广场上圆形喷泉水池的周长,还可以用滚动法、围绕法吗?显然是行不通的。怎么办呢?”这样不仅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周长和直径关系的新课环节。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兴致盎然地分组操作,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算一算,得出手中圆形学具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与旧知识相结合,虽然比起第一种教学方案显得费时,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而且与过去学过的知识相差无几,可以让他们在熟悉而又亲切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无形中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慢”在实践操作处
  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流传千古,诗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是脍炙人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在实践操作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草草了事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耐心,课前要充分做好实践操作活动的准备,课中要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中要求每位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分析,还要会动嘴分析。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有的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很简单,之前学习的《圆柱的体积》才是重点和难点,所以这节课完全可以省去学生实践操作部分,只要让他们看看书上的图解就行。其实不然,只有放手让学生亲历比较:观察、测量、比较圆锥的底和高与圆柱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亲自操作:将一个圆柱装满沙子,倒入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里,正好倒了三次;亲身体验: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否则他们就完全有可能会忽略掉 “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条件。这样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就不算牢固,也不深刻,今后在解答圆锥、圆柱体积相互转化的应用题时,就不可能正确地进行思考与转换。所以,这个实践操作活动过程,看似耗费了师生一部分时间与精力,但却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们切莫心急,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慢慢地、一点点地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新知。正所谓“一根经验的荆棘抵得上忠告的茫茫荒原”,教师说得再多、再细、再深入,都不如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来得深刻明了。
  三、“慢”在回答问题时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參与、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情感和态度。实现师生交流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有效也最常用的就是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如同一条七彩的纽带,将师生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好似一块吸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课堂提问虽然经常被教师应用,却很少受到教师的“礼遇”。大部分教师对那些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赞不绝口,而对那些犹豫不决、答非所问、三缄其口的学生却置若罔闻、视若无睹。
  在这里,我觉得学生正确的回答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不正确、不全面的答案更值得教师的注意。这些错误正是学生学习的症结所在,教师只有发现并重视它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纠正并弥补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出示几组数:7/8和8/7、7/15和15/7、5和1/5、1/12和12,请大家思考每组中的两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颠倒了。”有的说:“它们的乘积都等于1。”还有的说:“两个数中,一个数比1小,另一个数比1大。”……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要指导全班同学对它进行判断或验证,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谁能完整地说出倒数的含义呢?”这个问答过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也是学生们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关键时刻,谁也不能代劳。当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谈论并找齐“乘积是1”“两个数” “互为”这三个关键词,这节课才算大功告成。整节课教师与学生都是在谈话中进行学习交流的,这个过程考验的是教师的耐心和定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与启发,切不可迫不及待地代替学生归纳总结,更不能把倒数的定义直接抛给学生,再让他们生搬硬套地进行应用,这是最草率也是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教法。   四、“慢”在巩固练习里
  练习贵在精不在多,做题重在质不在量。练习题只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几道就够,关键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慢慢地独立完成、深刻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比起埋头苦干一道道地练习却一题题地错,要好过千万倍。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在完成练习题3∶8=(3 6):(8 __)时,有一部分学生会产生疑问:“难道不是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吗?”“前面加6,后面是不是也要加6呢?”……所以,在分析讲解这道题时,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挑选几种有代表性的错误解法进行讲评,请全班学生对它们进行诊断,指出错在哪里,然后要求出错的同学进行订正。这样做的效果比起教师直接给学生一个“×”并让其自己订正要好很多。经过这个发现问题与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必定印象深刻,也不会再重蹈覆辙,同时,也让全班同学进一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含义。
  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时,虽然大多数学生都会进行正确的化简,但整个化简过程却显得冗长烦琐,所以很多学生会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这时,教师有必要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简洁、更高效的“求比值”的方法来化简比。如要化简比0.15∶3/8,按“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和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化简,孰难孰易一目了然(如下图所示)。
  但是在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化简比时,必须和学生强调:最后得到的结果必须用两点比号的形式来表示比(即2∶5),而不能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即2/5),否则就和求比值混為一谈,答非所问了。所以,差别只在最后一步,可以说是风险和利益并存,考验的是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掌握程度。只有深刻理解它们的含义并牢固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才会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灵活自如的应用。所以,练习巩固时不要怕慢,要的是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急于一时地求快与好,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数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渗透浸润中慢慢进行。古人有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终将成长为一棵棵独一无二的大树。他们的成长过程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四季时光的流转与等候。所以,教师们请少安毋躁,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吧!
  参考文献:
  [1]李 亮,周 彦.假如老子在今天做老师:重读《老子》[J].人民教育,2014(1):5-7,22.
  [2]许开红.思想政治课应在“慢”中前行[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15(5):68-71.
其他文献
摘 要:“激疑思辨,分层精练”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倡导“激趣、生疑、思辨、精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途径,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有针对性地分层精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文章提供了几种新型的小学英语练习形式,并进行了练习分层的可行性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英语练习;创新形式;分层精练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他们生活在农村,家庭贫困,从小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监护,从而造成一种普遍性的思想、精神、性格等缺陷。同时,在留守儿童中,厌学、自卑等负面情绪普遍存在,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生活缺乏自信。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中,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促进与他们之间的交流,消除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自卑感,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  关
摘 要: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项目活动”开展一系列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获取相应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创客教育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孩子被忙碌的父母送往托管中心,其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导致性格偏执、行为偏常。为了帮助学生在班集体里面和谐生活、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深入调查表象背后的原因,并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情感纽带,用博爱的胸怀换来学生的信任,用智慧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责任心,用团队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前进的勇气。最终,学生能调整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每一个生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这就是教育者的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梯度问题的设置和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
摘 要:我们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既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关注“言语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形式”;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摘 要:“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知识内容。教材编排是以“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公式。文章作者认为,教材上的实验方案过于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造思维没有得到充足发展。为此,文章对“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探究。  关键词:“圆锥的体积”;主体地位;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是艺术领域的核心目标。文章作者认为依托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可引领幼儿感受节日氛围,传承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美术活动;民俗文化;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123-02  《3~6岁
摘 要:大多数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德育工作上的问题。工作做得多、做得细,累不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说教多了,学生腻烦,说少了,不起作用;惩罚到位,学生抵触,不落实奖罚,制度失效;连续用力,师生俱疲,只顾节点,容易失效——这一组组对立的德育工作矛盾亟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失去平衡,德育乱、累且无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
摘 要: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家庭亲子教育手段的运用、儿童健康意识的培养及良好家风的熏陶等方面,对健全儿童人格、培养身心健康、强化价值引导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全面地阐述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促使社会更重视家庭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成长;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78;G635.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