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 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除对紧张的以室内文化学习为主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调节外,还能满足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促使学生在操场上、在阳光下陶冶身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讲究科学,只有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才能获得预期的锻炼效果,才能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健康带给学生”, 开展“学生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是关键。因此在安排体育 的内容时,要求以活动促德、健体、调智、审美;做定位操时,力争做到动作到位,达到健身目的;形体姿态到位,达到健美目的;精气神到位,达到育人目的;在运动负荷上,以中小强度为主,做操和练习的负荷安排从静到动,节奏由快到慢,集中做操应严格动作质量和练习时精神状态;分散活动讲究欢快活跃的气氛。还应该考虑到:
一、全面锻炼,注意实效
锻炼身体的项目繁多,怎样选择呢?
我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把身体练得结实健壮,现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从小打下身体基础,将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保卫祖国服务。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时,应从这个目的出发,不能单凭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而全面锻炼。例如把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项目作为锻炼主要项目,还要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环境来确定项目。
二、坚持经常,持之以恒
初中学生要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就必须坚持经常,持之以恒。那种“三天打雨,两天晒网”或“一暴十寒”的做法是不会有任何成效的。无论学习或者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基本的身体器官系统的机能,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都需要坚持经常锻炼。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质,是由于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刺激作用,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运动负荷过小,不可能促进机体发生变化,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运动负荷过大,超过了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不良的反应,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长期不能消除疲劳等现象。
四、遵循锻炼规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在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射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五、制作简易器材,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尝试:其一,应发挥体育场地器材“一物多用”功能。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另外,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别出心裁地利用于体育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可利用空饮料塑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将其用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练习;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用作投掷物、用作接力棒等。可以说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肯开动脑筋,就能将一些废旧物利用起来,制作各种有利于上好体育课的小器材,并发挥其多种功能。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经费,又能培养学生勤动脑筋、勤动手的创新意识,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六、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鼓励体育教师提高学历,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推广,都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广大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是改革措施的落实者,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有效的实施到教育实践中都要靠我们的教师来实现;同时,教师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精神正确领会与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和大学教授对基层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体育组定期召开组内研讨会,互帮互助,共同交流经验,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
七、改变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学生是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主体,他们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与推广。建议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意义、作用等的宣传工作。如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多媒体和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新课标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八、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教师的教育积极性
建议师资缺乏的学校提供一定优惠的条件引进体育专业教师,师资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竟聘上岗制度,不合格的体育教师实行岗位培训学习制度,促使各位体育教师自动“充电”,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
虽然目前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改善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科学含量,并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进行锻炼时还要注意安全,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加强自我保护,遵守运动卫生的要求,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探索、研究,找出一些适应于时代发展、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训练手段。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起“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去熏陶学生,去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改革的前进方向。我认为学校开展和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是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
8.1 目标要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健身强体、育德促智、审美悦心、发展个性”为宗旨,以群体活动为基础,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锻炼的实效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个性的塑造性及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可选择性”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切实提高创新广阔的发展空间。
8.2 制度要保证。学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作为约束和导向,保证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的地位,保证师生和员工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参与体育工作实效落实相应奖惩,以此调动教师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8.3 机制要健全。要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统帅,中层领导分年级管理,体育、音乐和具有特长的教师分项目指导,班主任主抓,科任教师和体育骨干辅助,学生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8.4 提高自身教学技术水平,正确示范和规范动作。 传授即指体育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讲解过多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卷怠感,影响讲授的效率。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极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可运用集体指导,单独指导,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
8.5 通过激励和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 花季中的青年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想象是积极的。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学生对前途充满希望,就会富有生气,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组织合理、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手段,达到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长知识、受教育、聚能力、拓智力的目的,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全面锻炼,注意实效
锻炼身体的项目繁多,怎样选择呢?
我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把身体练得结实健壮,现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从小打下身体基础,将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保卫祖国服务。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时,应从这个目的出发,不能单凭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而全面锻炼。例如把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项目作为锻炼主要项目,还要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环境来确定项目。
二、坚持经常,持之以恒
初中学生要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就必须坚持经常,持之以恒。那种“三天打雨,两天晒网”或“一暴十寒”的做法是不会有任何成效的。无论学习或者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基本的身体器官系统的机能,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都需要坚持经常锻炼。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质,是由于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刺激作用,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运动负荷过小,不可能促进机体发生变化,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运动负荷过大,超过了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不良的反应,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长期不能消除疲劳等现象。
四、遵循锻炼规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在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射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五、制作简易器材,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尝试:其一,应发挥体育场地器材“一物多用”功能。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另外,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别出心裁地利用于体育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可利用空饮料塑料瓶装满沙土制成沙瓶,将其用作轻器械进行沙瓶操练习;用作标志物摆出“瓶道”让学生进行奔跑及跳跃练习;用作投掷物、用作接力棒等。可以说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肯开动脑筋,就能将一些废旧物利用起来,制作各种有利于上好体育课的小器材,并发挥其多种功能。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经费,又能培养学生勤动脑筋、勤动手的创新意识,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
六、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鼓励体育教师提高学历,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推广,都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广大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是改革措施的落实者,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要有效的实施到教育实践中都要靠我们的教师来实现;同时,教师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精神正确领会与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和大学教授对基层教师进行培训,各学校体育组定期召开组内研讨会,互帮互助,共同交流经验,发挥每位体育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
七、改变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立终身体育观念
学生是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主体,他们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与推广。建议学校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新课程标准实施意义、作用等的宣传工作。如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利用广播、多媒体和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对体育新课标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八、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教师的教育积极性
建议师资缺乏的学校提供一定优惠的条件引进体育专业教师,师资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竟聘上岗制度,不合格的体育教师实行岗位培训学习制度,促使各位体育教师自动“充电”,提高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
虽然目前高中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改善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科学含量,并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进行锻炼时还要注意安全,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加强自我保护,遵守运动卫生的要求,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探索、研究,找出一些适应于时代发展、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训练手段。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起“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去熏陶学生,去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改革的前进方向。我认为学校开展和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是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
8.1 目标要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健身强体、育德促智、审美悦心、发展个性”为宗旨,以群体活动为基础,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锻炼的实效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个性的塑造性及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可选择性”原则,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切实提高创新广阔的发展空间。
8.2 制度要保证。学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作为约束和导向,保证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的地位,保证师生和员工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根据参与体育工作实效落实相应奖惩,以此调动教师组织指导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8.3 机制要健全。要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统帅,中层领导分年级管理,体育、音乐和具有特长的教师分项目指导,班主任主抓,科任教师和体育骨干辅助,学生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8.4 提高自身教学技术水平,正确示范和规范动作。 传授即指体育指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教师运用精确的语言向学生传达信息,应注意传递内容的效率,注意时间和讲解内容的分配。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讲解过多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卷怠感,影响讲授的效率。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动作技术示范方法会极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正面、背面、侧面,镜面示范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可运用集体指导,单独指导,巡回指导等不同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错误纠正。
8.5 通过激励和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 花季中的青年学生对自己前途的想象是积极的。激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学生对前途充满希望,就会富有生气,信心十足,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组织合理、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手段,达到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长知识、受教育、聚能力、拓智力的目的,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