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课文的技术性理解和艺术性赏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课堂活动基本围绕课文展开,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文的讲解成功与否。为实现语言基础训练和篇章教学的有机结合,本文从语篇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出发,提出对精读课文进行技术性理解和艺术性赏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精读课文 技术性理解 艺术性赏析
  鉴于大学英语精读课程的设置,我们的课堂活动一般围绕课文学习展开,课文讲解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知识的接收,并最终决定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先串解词汇,然后解读课文,许多时候甚至边讲解课文边解释语言点,最后练习巩固,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集中在了孤立的语言点上。文章在整个解析过程中已支离破碎,对语言和文体的鉴赏无异于雾里看花,很难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在扩大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近几年许多从教者已意识并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开始强调篇章理解。但过分注重整体语篇的教学容易顾此失彼,造成语言基础训练的欠缺。因此,本文试图寻找一条能将二者有机融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对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而言,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挥洒自如的英汉表达仅仅是必备的敲门砖,丰富灵活的授课方式和适当可行的教学手段才是通向成功课堂教学的钥匙,正所谓“功夫在诗外”。结合授课实践,笔者认为精读课文讲解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即技术性理解和艺术性赏析。一般而言,每篇文章都有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这里所谓的表层结构,是指构成文章的词汇、短语和句子,非母语读者必须首先理解这些基础表达方式,才能获取文章传递的信息;深层结构则指文章蕴含的意义或作者希望留给读者的思考。我们希望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或掌握一些词汇和句型等语言细节,更希望能提高他们的外文赏析力。所以在对表层结构进行技术性处理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层结构上的艺术性品读,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语言欣赏和应用能力。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体裁不尽相同,我们必须因材制宜,精心设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笔者在精读课文讲解中主要采用了下述方法:篇章重组、翻译对比、故事解词、小词赏析、文化渗透以及影视参考等。从实际效果看,较好地做到了技术性理解和艺术性赏析的融合。
  
  篇章重组
  
  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困扰,有些文章看似浅显易懂,可是边看边忘,读到下文却已忘了前文的内容,如果叫我们整理一下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就更是力不从心。稍作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类文章有个最大的特点:既没有记叙性文章的情节作串联,也缺少大多数论述性文章常用的过渡词衔接段落。如《大学英语》(修订本)第五册Unit 8 “Roaming the Cosmos”,课文段落间有很大的跳跃,关于斯蒂芬·霍金生活和工作的描写相互穿插,事件的叙述也不按时间顺序,看完一遍后发现千头万绪,很难理清其脉络。面对这么一篇看似杂乱无章的人物特写类文章节选,我们没有按课文顺序进行解析,而是尝试另辟蹊径。上课时笔者将课文段落进行梳理重组,从“Hawking was born on Jan, 1942...”这一段落开头,把所有描述霍金日常生活的段落放在一起按时间顺序先学习,然后循着这位大科学家理论研究的轨迹探讨他的工作和科学发现。经过这样的技术性处理后,学生普遍觉得理解文章更轻松,记忆也更持久。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引用其他杂志上类似的人物特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文体的组织与结构,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学体裁的赏析能力。又如第四册Unit 9 “Journey West”,由于文章涵盖大量美国地理知识,陌生的地名一时难以记清,在用美国地图图解主人公一家的行程的基础上,我们不必拘泥于原文结构。可以对段落顺序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同类项合并的方法,以作者描述的景色作为另一线索,先体会工业革命给怀旧的人们带来的丝丝遗憾,然后再去感受广袤西部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如此一来,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能让我们随着这篇看似枯燥的文章享受一次曼妙的心灵之旅。
  
  翻译对比
  
  外语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思维惯性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多做英汉互译训练对语言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有些文章学生虽然能理解其含义,却体会不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我们不妨通过翻译对比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采。具体做法如下:选择课文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的中文稿,要求学生译成英语,然后再让他们将自己的译文与原文作对比,查找自己的不足,感受原作的语言魅力。这种对比有利于学习者汲取原作精华,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听说读写中。例如,第五册Unit 6 “If It Comes Back”,笔者选择了最后一段让学生翻译,结果仅仅第一句话“一直到九月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终于收到一个熟悉的信封”的翻译就有好几个版本,学生用的最多的是“He didn’t receive an envelope of familiar stationery until September was almost over.”。经过比较,大家感觉不如原文 “September came and had almost gone before he finally received an envelope of familiar stationery.”那么生动传神:“came 、gone”和“before”等词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他”茫然无助、焦急等待的心情。通过对比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主人公那种淡淡的无奈、伤感直至最后的绝望都已直指人心。
  
  故事解词
  
  精读课文中有很多论述性文章,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即便是中文版的这类文章也很难吸引多数学生,更别说课文里的很多生词还成了阅读中的拦路虎。碰到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warming-up时间,用讲故事解新词的方法先解决文章表层结构的问题。故事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必须生动有趣,情节抓人,短小精悍。可以是贯穿西方文化的《圣经》小故事或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也可以是报纸杂志或生活中碰到的幽默小故事。故事讲述时,尽量使用出现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法,并把它们用课件或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借助于故事情节,学生往往能比较轻松地猜到这些生词的含义。教师也可运用以前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进一步释义,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的知识点。学生还可参与故事复述,操练使用新的语言结构。刻意的学习让人身心疲惫,不经意间的知识吸收才是轻松愉悦的。在扫除了语言障碍后,就可以从篇章和整体的角度通读和解析课文,在此基础上,就课文中的议题组织课堂辩论,既能培养思辩能力,又可更好地理解文章观点,同时也是口语技能和表达能力的实际锻炼。
  
  小词赏析
  
  现在有不少学生出于四、六级考试的需要,花大量时间记了很多单词,可一旦需要自己表达时却抓耳挠腮不得其果。他们的问题不在于词汇量不够,而在于不知道如何灵活使用已认识的词汇。联系到精读课中词汇的讲解,大家一般比较重视表层结构的重点词汇、短语,容易忽略一些反映文章深层内涵的常见小词。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妙语佳句,努力引导学生体会地道纯正的英语表达,帮助他们培养语感,用心感受文章的独特意境。例如,第三册Unit 1 “A Brush with the Law”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 was just walking out of the local library...when I saw a man walking across the road with the obvious intention of talking to me.” “when”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一般学生不太会去注意其用法。我们把“when”移到句首将句子改为“When I was just walking out of the local library..., I saw a man ...”,仅仅是“when”位置的变化,两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截然不同。后者平淡普通,就事论事;前者却给人一种画面感,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因此大大增强了故事性。再如,第二册Unit 4 “My First Job”里,句子“Three days later a letter arrived, asking me to go to Croydon for an interview.” 常用词“arrive”的拟人用法动感十足,生动形象。还可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第三册Unit 9 “The Death of Hitler”的第一句中“...news arrived at the bunker where ... ”中的“news arrived”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我们可看出对一些活跃小词的驾驭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令人回味无穷的表达方式,学生很容易视而不见,我们要设法引导他们去领悟其独到之处,潜移默化地增强语言敏感性,让他们灵活自如地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作文说话。
  
  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对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在英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常常能在英语原文中看到一些非常特别的语言现象,让人颇为费解。而这些现象在西方社会可能是妇孺皆知,不言而喻的。例如第三册Unit 4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中写到“Once a shopping-bag lady becomes a figure of your neighbourhood, it is as hard to pass her by without giving her some money as it is to ignore the collection box in church.”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们经过教堂或寺庙里的募捐箱时不往里面投钱也无可厚非。可是在西方许多国家,由于信教的人数众多,人们一般不会认同对“collection box”的漠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对“shopping-bag lady”的态度了。第五册Unit 2“The Fifth Freedom”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四大自由”的理念在美国社会已深植人心,作者并未在文中作更多的介绍。为了对课文有更透彻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美国人民推崇的“四大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言论自由及信仰自由。更重要的是要追溯当年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时的时代背景:1941年的1月,世人正被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着,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对自由的追求自然与今天处于和平环境下的人们大相径庭。至此我们就完全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提出“第五自由”。在课堂上,很多同学还积极踊跃地表达了自己追求的“第五自由”。
  
  影视参考
  
  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还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原版的英语电影和歌曲常常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但我们不能只为兴趣而娱乐,需处理好娱乐与学习的关系,让技术手段为艺术赏析服务。在上第三册Unit 2 “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一课之前,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Gone with the Wind”。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主人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而且同为南方人。影片和课文给我们呈现了一样的社会面貌、风尚习俗和生活方式,两者的共通处俯拾皆是。在读到Aunt Betti的那句“I knew his wife must be praying for him just as I was praying for James.”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觉得Aunt Bettie仿佛就是影片中的Melanie。电影中,战争结束后Melanie照顾那些从战场返家的士兵时所说的台词“我每回给他们食物时,就想,有个北方女人也在把她的那份分给Ashley吃,让他能回到我身边。”与Aunt Bettie的话如出一辙。于是我们反复观摩了这个片段,让大家用Just as...句型改写台词,然后去掉原声和字幕,自己配音。如此一来,该课的重点句型“just as...”就在轻轻松松的影视欣赏中得到了练习。此外,当大家看到Aunt Betti送Bedell回部队的一幕时,自然联想到电影中Scarlett在炮火中从亚特兰大驱马车回家途中险象环生的遭遇,书本上的文字顿时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场景历历在目。通过参考影片解读课文,我们既学习了表层结构上的语言点,又深切体会到了作者传达的信息:战争的残酷和真情的光芒。
  诚然,我们现行的教材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能有机结合技术性的理解和艺术性的赏析,貌似单调的精读课文就能传递语言的无穷魅力。也许我们可以说英语如数学,如音乐,如历史。英语是数学的,因为其严谨的逻辑性,语法是公理,句型是定理,短语则是公式;英语是音乐的,因为其优美的旋律感,字母是音符,句型是曲谱;英语还是历史的,因为其凝重的沧桑感,一个单词的词义变迁就能折射出人类的一段历史。所以英语是可以技术推理的,可以艺术欣赏的,同时也是可以深思的,我们都应努力去享受外语带来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精读》(修订本) 1-6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选择题一方面具有题小、灵活、答案惟一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概念性强、形数兼备、解法多样化等学科特点。其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大,因此答好选择题至关重要。本文从直接法和间接法两个方面对选择题的解法进行归纳整理,探索解选择题的规律。  关键词:高考 选择题 方法 策略  高考数学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综合,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它一方面具有题小、量大、基础、灵活、答案惟一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具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求高考试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保持一定的难度。而竞赛题往往难度较大,但通过一定方式的变形,可化“难”为“易”,化“纲外”为“纲内”,从而达到高考试卷的要求。近年江苏物理高考试卷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这一思想。    一、借用情景,求同存异    例题1、(05年江苏卷15题)1801年,托马斯·杨用双缝干涉实验研究了光波的性质。1834年,洛埃利用单面镜同样得到了杨氏干涉的结果。(称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了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并以该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交互式课堂活动为平台,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 专业英语 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专业英语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专业英语教学作为从基础英语教学到专业课的双语教学过渡的“桥梁”,是从英语学习向英语使用过渡的不可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谈到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时指出:“无论实行哪种管理制度,都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在建立以国家公务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策略现状,发现学生管理意识不强,语言学习策略不够,情感策略消极,因而据此提出了加强管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和加强元认知策略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改革 学习策略 培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这与此次改革的总体指导方向不无关系。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印发的《大
1、实行党政分开,党的职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实行政治领导。党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党同政府、同其他国家机关、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之间,没有
摘要:本文通过对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我界定现象的分析,认为自我界定的灵活程度与对模糊的容忍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教学风格。  关键词:外语学习 自我界定 模糊    引言    外语教学中可碰到两类外语学习者。第一类学习者特别依赖语音知识的讲解和大量的语音练习,以期达到接近标准的语音水平;第二类学习者对语音学习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并不刻意地去练习语音。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顺应全球化、国际化大潮而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理解精神的高级人才。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但使我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佳,而且不能适应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需要。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应积极改革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 改革 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部门相比,既有共性,更有其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这是由于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特定地位和它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