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云烟,历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
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溶入社会生活的大潮。
为贯彻中央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部署要求,总政治部确定组织力量整理雷锋日记、创作雷锋故事。2012年6月下旬,编创工作正式展开。2013年2月,《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带着油墨芳香呈现在读者面前。
《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长达半年多的编创过程,是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艰苦探求,是头脑风暴、攻坚克难的集思广益,是拂去尘埃、感悟永恒的心灵洗礼,是采撷阳光、释放温暖的能量接力。仰望着矗立在人类精神高地的道德丰碑,我们一路追寻……
定准坐标: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雷锋,这个7岁成了孤儿、饱尝旧社会苦难的穷孩子,这个热情拥抱新社会、爱党爱国的新式农民、钢铁工人,这个在军营大熔炉淬火加钢的平凡士兵,虽然他的生命只度过22个春秋,但却在历史的天空中辉映着不朽的精彩。50年过去了,今天该如何描摹他的伟岸与崇高?
编创筹备座谈会上,军地几名研究雷锋精神的专家和基层官兵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有的说,写好这本书很难,几十年来雷锋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定格,不改动没有新意,改动了群众可能不易接受;有的说,雷锋是几十年前的老典型,要挖掘他的时代价值和对当代青年的指导意义,会不会有生拉硬拽之嫌;还有的说,近些年社会上有一些质疑雷锋的声音,比如雷锋既是节约标兵又购买价格不菲的皮夹克、英纳格手表,雷锋是否谈过恋爱,雷锋多次捐款哪来那么多钱等等。有些存疑多年的问题,现在能否作出最权威、最可信的解答。
难题,横亘在眼前,但换个角度看,难题恰恰是工作的创新点和价值所在。大家讨论感到,难题不但不应回避,而且应当迎难而上,用实事求是的金钥匙打开人们的“心锁”。
从党的领袖凝视中找准方向。我们把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习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讲话、文章逐篇学习理解,武装头脑。循着党的领袖深邃的目光,我们看到,雷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凝结着一个伟大民族的集体记忆,闪耀着人类共同理想的璀璨光芒,引领着他身后每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学习中,我们领悟党的领袖大力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战略意图,品读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感受“民族的脊梁”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宝贵价值。联系编创工作实际,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尊重历史的正确指导,唯真唯实,还原本色,凸现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把这本承载着希冀和期待的书编好写好。
从中央的最新概括中把握精髓。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三个热爱”、“四种精神”的最新概括,揭示了雷锋精神的实质,体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要求。通过学习领会,我们感到雷锋的先进事迹虽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体行为不可避免有着时代的烙印,但编创工作必须深刻理解中央对雷锋这个重大典型的科学定位,以历史的眼光、唯物的笔触把雷锋写真写实,揭示蕴涵在雷锋平凡事迹中的可贵品质,尤其要把其中与时代脉搏合拍的精神刻画得准确而传神。
从亿万青年的追随中感知责任。回望50多年的学雷锋历程,我们清晰可见,一代代青年志存高远、见贤思齐,汇聚起向真向善向美的滚滚洪流。欧阳海、王杰、刘英俊、徐洪刚、李润虎、李志军、郭明义、庄仕华以及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老师、最美战士等等,都从雷锋那里汲取了巨大精神力量;活跃在军营内外数以万计的学雷锋小组,社会各条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都是学雷锋活动的延伸拓展。同时,近年来也有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证据”来质疑雷锋、“恶搞”雷锋,在不太了解雷锋的青年中产生不小负面影响。大家感到编创工作应该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把关注关心关爱青年的要求贯彻好,把可信可愛可学的雷锋形象呈现给青年,争取编写出一部有影响力、有感染力的好教材,让青年信雷锋爱雷锋、自觉做雷锋传人,从而凝聚起千千万万“中国梦”的筑梦人……
寻根问底:走近既熟悉又陌生的雷锋
雷锋是谁,雷锋究竟是怎样的人?抚今追夕,对于雷锋的后辈,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接近雷锋灵魂的编著者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多余。
在一次座谈中,一位院校教员说自己上高二的儿子竟不知道雷锋是谁。据对某团官兵调查,“80后”、“90后”战士在回答对雷锋的印象时,80﹪回答“爱做好事、爱写日记”,少数还能答“苦大仇深”、“勤俭节约”、“喜欢照相”等,极少能一次说出3个以上有关雷锋的经典故事。
一位研究雷锋精神多年的老专家说,现在一说起雷锋都知道,再深问雷锋就都不清楚了的现象很普遍。
“雷锋,已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这个说法得到许多人认同。
“雷锋,过度脸谱化的问题应予解决,被歪曲的形象应当还原”——这是许多受访人对本书的厚望。
请“雷锋”说一说自己。雷锋短暂人生旅程,曾写下30多篇诗歌、3篇小说以及10多篇散文,留下的日记、笔记本就有9个,还有许多讲话、书信、赠言以及发表的文章等。这些留存于世的珍贵史料,最能真实还原雷锋形象,一片纸、一句话都被大家视若珍宝。当我们在军事博物馆戴上白手套虔诚地打开雷锋的日记本时,当我们在湖南雷锋纪念馆戴上耳机聆听雷锋哽咽诉说家史时,当我们在鞍山从雷锋研究专家吴铁库收藏的老报纸、旧杂志上阅读雷锋发表的作品时,大家仿佛被带回到50年前,看到雷锋正兴高采烈地开着拖拉机奋战在团山湖农场,满面尘灰开着推土机在鞍钢的煤山爬上爬下,穿着打补丁的军装开着13号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雷锋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坐在我们身边,倾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打开亲历者记忆的闸门。“如果雷锋还活着,现在也不过七十多一点,那该多好呀。”提起英年早逝的雷锋,他的堂兄雷孟宣,深情回忆了雷锋童年时代在家乡的生活情景,讲述雷锋上了6年小学转了5所学校,每天早出晚归刻苦求学的经历。比雷锋小一岁的易秀珍,讲到十六七岁就和雷锋不远千里从湖南来到鞍钢参加祖国建设,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的兄妹之情时,几次潸然泪下,痛哭失聲。曾经花季年华、如今两鬓斑白的沈阳军区原长途电话站的女兵们,想起当年雷锋两次来到连队,与她们谈理想、话人生的情境,依然激动不已,有的还绘声绘色描述雷锋坐在哪里讲话、趴在哪里写字、临走时还帮助收拾卫生的样子,有的拿出从未示人、精心塑封的雷锋给自己的赠言……原望城县“治沩工程”总指挥赵阳城、雷锋的老连长虞仁昌、给雷锋拍照的政治部助理员张峻以及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被雷锋奉为偶像的养猪模范冯健,谈起雷锋个个声情并茂,有着说不完的话。这些七八十岁老人口述的历史, 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成为我们撰写雷锋故事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让无言的历史档案开口。透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雷锋日记手稿,从他那倾斜隽秀的笔迹记载的一个个生活片断中,我们看到了雷锋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轨迹,感受到雷锋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透过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党委、政治部和工兵十团讨论宣传雷锋的会议记录,核实雷锋家世和在地方工作表现的调查报告,保卫部门对雷锋因公殉职现场勘察作出的鉴定书,我们看到了雷锋苦难的家史、一波三折的入伍经历、各级党组织对雷锋的培养,以及雷锋从白山黑水走向全国成为重大典型的前前后后。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精神研究会、抚顺雷锋纪念馆、鞍山档案馆、鞍钢雷锋纪念馆、弓长岭雷锋纪念馆、营口市史志办等单位,从他们珍藏的雷锋档案史料提供的线索中,看到了雷锋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吝啬,济贫帮困时又有令人惊叹的慷慨;看到了雷锋在工友的鼓动下买来时髦衣物的“冲动”,又应河南巩县一名教师请求差点卖掉衣物捐资助学的善意;看到了雷锋7次到王良太家中做客,与将军促膝谈心、交流学习体会,结下忘年之交的情景。
拂去历史的尘埃,一幕幕雷锋生活镜头的闪回,一件件雷锋先进事迹的再现,采写工作深度逼近历史的真实,细数22个青春年轮,一位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雷锋跃然纸上。
继承创新:力求让青年朋友乐读爱看
为部队官兵和社会青年提供一本反映雷锋精神本质、体现时代要求、引人入胜的学雷锋通俗读物,是编写人员的孜孜追求。
创新编写手法。大家迈开双脚走进基层,问计官兵,把青年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体现到编创工作中。改变以往将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分编的做法,把两者合为一体,前后印证、相互补充,既增强说服力,又方便青年读者学习使用。特别是针对青年的阅历和认知现状,对日记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及专用名词等作了25处注释,增强了知识性。在每篇故事后辅以500字左右的延伸阅读,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释故事中蕴含的雷锋精神,揭示其对当代青年走好人生之路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析事明理,夹叙夹议,帮助青年读者跨越时空的局限,感受雷锋精神释放的道德温度。
稳妥取舍素材。针对当代青年对雷锋的了解参差不齐的现状,创作雷锋故事时,注意保留经典的,丰富新鲜的,对传诵久远、烙印深刻的故事,如“苦难的童年”、“好事做了一火车”、“风雨夜送母子”等,作进一步描述;对反映雷锋精神标志性的概括,如方向盘论、螺丝钉论、钉子论、“傻子”论、有限无限论、情操四季论等,作更为形象生动的演绎。吸收近年来权威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史料,新创作了“我决心应召”、“未了的作家梦”、“一套时装的烦恼”等反映雷锋从军报国、情趣高雅、艰苦朴素、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故事。选用的95幅照片图片,侧重反映雷锋阳光、率真、尚美、进取的青春特质,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引发更多共鸣。同时,对时代印记过重的一些提法作了适当删减或回避。
直面热议话题。现在,网络渐成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一些针对雷锋的非议,在网上传播广、负面影响大。我们把网上貌似“言之凿凿”的所谓“揭秘证据”,收集到一起,以开放的心态条分缕析地研究,在创作中有针对性地披露“真相”。通过深入采访知情人,运用翔实可靠史料,创作“兄妹情”、“特殊的入党经过”、“为入伍10个月的雷锋发表社论”等故事,正面回应有关雷锋“谈恋爱”、“突击入党”、“事故造就英雄”等炒作,还原本真,旗帜鲜明地维护雷锋道德楷模的光辉形象,增进广大青年对雷锋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体现军营特色。雷锋这个典型是从部队走向全国的,军队学雷锋活动更应走在全社会前列。浓墨重彩地编写了 “我决心应召”、“苦练能过关”、“我要上前线”、“抗洪立功”等故事,集中展现雷锋爱党报国、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崇高境界,引导官兵向雷锋学习,在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把“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融为一体,熔铸到岗位中,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使命担当,更加自觉地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精益求精:尽到著书立传者的责任
雷锋同志牺牲以后,总政先后于1963年、1973年、1982年、1989年组织编写4个版本雷锋日记,雷锋故事也作过多次修订。这次编写人员形成一个共识:“尽我们最大努力,不给写雷锋的书留有瑕疵和遗憾”——能找到的史料尽可能充分占有,采访时需问清的事尽可能“打破砂锅问到底”,雷锋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不管多偏多远我们都要走到看到。
半年多时间,编写组先后赴辽宁、湖南、河南3省9市,召开10个座谈会,采访36名相关人员,到12个档案馆、纪念馆收集资料298件,走访了曾在总政组织部青年局工作、参与整理雷锋日记的6位老同志,组织8位专家学者集中研读书稿,请9名当事人对故事史实签字确认,多次征求机关有关部门和基层官兵意见,较大规模的系统修改就有4次,力求本书经得起历史和读者的检验。编写组成员、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邢华琪,克服家庭和身体上的困难,坚持与大家一起,不厌其烦地核对史实,反复查证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地点等要素。
通过书店买、网上淘、信函索取等办法,我们收集了260多本各个年代、多种版本雷锋相关书籍,征集一批新发现的雷锋史料复印件,汇总研究全国各地结集出版的雷锋专著和文集,对此前研究雷锋的重要成果尽可能“一网打尽”。大家每天把自己埋进书堆里,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努力使本次编创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修订日记中,我们将4个版本的日记与雷锋9个日记本手稿反复比对,当面向参与1973年、1989年两个版本雷锋日记整理的洪建国、闫福顺同志请教,力求搞清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的来龙去脉,深入研究不同版本雷锋日记取舍过程,总结分析这次整理日记的思路办法。编写组与军事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反复商议方案,采用逐页拍照建立电子文档的办法,从源头解决忠于雷锋日记原著问题,又有效保护雷锋手稿这一重要文物。书中涉及的重要史实和人物,大家反复斟酌,慎之又慎,存疑拿不准的绝不动笔,凡收录书中的都做到有据可查。
雷锋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中记录了1961年9月给河南省原巩义县驻驾庄公社一小学捐款100元事。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曾有人想搞清此事都无果而终。既然雷锋说了这件事,我们就有责任把它搞清楚。通过与河南省军区反复沟通,当地人武部多次派人到巩义市原驻驾庄公社调查,在寻访30多位老人后终于找到那所已更名的小学,我们立即赶到那里,找到了事情见证人。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
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溶入社会生活的大潮。
为贯彻中央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部署要求,总政治部确定组织力量整理雷锋日记、创作雷锋故事。2012年6月下旬,编创工作正式展开。2013年2月,《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带着油墨芳香呈现在读者面前。
《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长达半年多的编创过程,是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艰苦探求,是头脑风暴、攻坚克难的集思广益,是拂去尘埃、感悟永恒的心灵洗礼,是采撷阳光、释放温暖的能量接力。仰望着矗立在人类精神高地的道德丰碑,我们一路追寻……
定准坐标: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雷锋,这个7岁成了孤儿、饱尝旧社会苦难的穷孩子,这个热情拥抱新社会、爱党爱国的新式农民、钢铁工人,这个在军营大熔炉淬火加钢的平凡士兵,虽然他的生命只度过22个春秋,但却在历史的天空中辉映着不朽的精彩。50年过去了,今天该如何描摹他的伟岸与崇高?
编创筹备座谈会上,军地几名研究雷锋精神的专家和基层官兵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有的说,写好这本书很难,几十年来雷锋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定格,不改动没有新意,改动了群众可能不易接受;有的说,雷锋是几十年前的老典型,要挖掘他的时代价值和对当代青年的指导意义,会不会有生拉硬拽之嫌;还有的说,近些年社会上有一些质疑雷锋的声音,比如雷锋既是节约标兵又购买价格不菲的皮夹克、英纳格手表,雷锋是否谈过恋爱,雷锋多次捐款哪来那么多钱等等。有些存疑多年的问题,现在能否作出最权威、最可信的解答。
难题,横亘在眼前,但换个角度看,难题恰恰是工作的创新点和价值所在。大家讨论感到,难题不但不应回避,而且应当迎难而上,用实事求是的金钥匙打开人们的“心锁”。
从党的领袖凝视中找准方向。我们把毛主席、邓主席、江主席、胡主席、习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讲话、文章逐篇学习理解,武装头脑。循着党的领袖深邃的目光,我们看到,雷锋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凝结着一个伟大民族的集体记忆,闪耀着人类共同理想的璀璨光芒,引领着他身后每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学习中,我们领悟党的领袖大力推动学雷锋活动的战略意图,品读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感受“民族的脊梁”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中的宝贵价值。联系编创工作实际,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尊重历史的正确指导,唯真唯实,还原本色,凸现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把这本承载着希冀和期待的书编好写好。
从中央的最新概括中把握精髓。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三个热爱”、“四种精神”的最新概括,揭示了雷锋精神的实质,体现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要求。通过学习领会,我们感到雷锋的先进事迹虽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具体行为不可避免有着时代的烙印,但编创工作必须深刻理解中央对雷锋这个重大典型的科学定位,以历史的眼光、唯物的笔触把雷锋写真写实,揭示蕴涵在雷锋平凡事迹中的可贵品质,尤其要把其中与时代脉搏合拍的精神刻画得准确而传神。
从亿万青年的追随中感知责任。回望50多年的学雷锋历程,我们清晰可见,一代代青年志存高远、见贤思齐,汇聚起向真向善向美的滚滚洪流。欧阳海、王杰、刘英俊、徐洪刚、李润虎、李志军、郭明义、庄仕华以及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老师、最美战士等等,都从雷锋那里汲取了巨大精神力量;活跃在军营内外数以万计的学雷锋小组,社会各条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都是学雷锋活动的延伸拓展。同时,近年来也有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证据”来质疑雷锋、“恶搞”雷锋,在不太了解雷锋的青年中产生不小负面影响。大家感到编创工作应该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把关注关心关爱青年的要求贯彻好,把可信可愛可学的雷锋形象呈现给青年,争取编写出一部有影响力、有感染力的好教材,让青年信雷锋爱雷锋、自觉做雷锋传人,从而凝聚起千千万万“中国梦”的筑梦人……
寻根问底:走近既熟悉又陌生的雷锋
雷锋是谁,雷锋究竟是怎样的人?抚今追夕,对于雷锋的后辈,对于我们这些试图接近雷锋灵魂的编著者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多余。
在一次座谈中,一位院校教员说自己上高二的儿子竟不知道雷锋是谁。据对某团官兵调查,“80后”、“90后”战士在回答对雷锋的印象时,80﹪回答“爱做好事、爱写日记”,少数还能答“苦大仇深”、“勤俭节约”、“喜欢照相”等,极少能一次说出3个以上有关雷锋的经典故事。
一位研究雷锋精神多年的老专家说,现在一说起雷锋都知道,再深问雷锋就都不清楚了的现象很普遍。
“雷锋,已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这个说法得到许多人认同。
“雷锋,过度脸谱化的问题应予解决,被歪曲的形象应当还原”——这是许多受访人对本书的厚望。
请“雷锋”说一说自己。雷锋短暂人生旅程,曾写下30多篇诗歌、3篇小说以及10多篇散文,留下的日记、笔记本就有9个,还有许多讲话、书信、赠言以及发表的文章等。这些留存于世的珍贵史料,最能真实还原雷锋形象,一片纸、一句话都被大家视若珍宝。当我们在军事博物馆戴上白手套虔诚地打开雷锋的日记本时,当我们在湖南雷锋纪念馆戴上耳机聆听雷锋哽咽诉说家史时,当我们在鞍山从雷锋研究专家吴铁库收藏的老报纸、旧杂志上阅读雷锋发表的作品时,大家仿佛被带回到50年前,看到雷锋正兴高采烈地开着拖拉机奋战在团山湖农场,满面尘灰开着推土机在鞍钢的煤山爬上爬下,穿着打补丁的军装开着13号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雷锋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坐在我们身边,倾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打开亲历者记忆的闸门。“如果雷锋还活着,现在也不过七十多一点,那该多好呀。”提起英年早逝的雷锋,他的堂兄雷孟宣,深情回忆了雷锋童年时代在家乡的生活情景,讲述雷锋上了6年小学转了5所学校,每天早出晚归刻苦求学的经历。比雷锋小一岁的易秀珍,讲到十六七岁就和雷锋不远千里从湖南来到鞍钢参加祖国建设,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的兄妹之情时,几次潸然泪下,痛哭失聲。曾经花季年华、如今两鬓斑白的沈阳军区原长途电话站的女兵们,想起当年雷锋两次来到连队,与她们谈理想、话人生的情境,依然激动不已,有的还绘声绘色描述雷锋坐在哪里讲话、趴在哪里写字、临走时还帮助收拾卫生的样子,有的拿出从未示人、精心塑封的雷锋给自己的赠言……原望城县“治沩工程”总指挥赵阳城、雷锋的老连长虞仁昌、给雷锋拍照的政治部助理员张峻以及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被雷锋奉为偶像的养猪模范冯健,谈起雷锋个个声情并茂,有着说不完的话。这些七八十岁老人口述的历史, 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成为我们撰写雷锋故事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让无言的历史档案开口。透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雷锋日记手稿,从他那倾斜隽秀的笔迹记载的一个个生活片断中,我们看到了雷锋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轨迹,感受到雷锋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透过沈阳军区原工程兵党委、政治部和工兵十团讨论宣传雷锋的会议记录,核实雷锋家世和在地方工作表现的调查报告,保卫部门对雷锋因公殉职现场勘察作出的鉴定书,我们看到了雷锋苦难的家史、一波三折的入伍经历、各级党组织对雷锋的培养,以及雷锋从白山黑水走向全国成为重大典型的前前后后。在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精神研究会、抚顺雷锋纪念馆、鞍山档案馆、鞍钢雷锋纪念馆、弓长岭雷锋纪念馆、营口市史志办等单位,从他们珍藏的雷锋档案史料提供的线索中,看到了雷锋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吝啬,济贫帮困时又有令人惊叹的慷慨;看到了雷锋在工友的鼓动下买来时髦衣物的“冲动”,又应河南巩县一名教师请求差点卖掉衣物捐资助学的善意;看到了雷锋7次到王良太家中做客,与将军促膝谈心、交流学习体会,结下忘年之交的情景。
拂去历史的尘埃,一幕幕雷锋生活镜头的闪回,一件件雷锋先进事迹的再现,采写工作深度逼近历史的真实,细数22个青春年轮,一位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雷锋跃然纸上。
继承创新:力求让青年朋友乐读爱看
为部队官兵和社会青年提供一本反映雷锋精神本质、体现时代要求、引人入胜的学雷锋通俗读物,是编写人员的孜孜追求。
创新编写手法。大家迈开双脚走进基层,问计官兵,把青年的阅读需求、阅读习惯体现到编创工作中。改变以往将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分编的做法,把两者合为一体,前后印证、相互补充,既增强说服力,又方便青年读者学习使用。特别是针对青年的阅历和认知现状,对日记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及专用名词等作了25处注释,增强了知识性。在每篇故事后辅以500字左右的延伸阅读,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释故事中蕴含的雷锋精神,揭示其对当代青年走好人生之路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析事明理,夹叙夹议,帮助青年读者跨越时空的局限,感受雷锋精神释放的道德温度。
稳妥取舍素材。针对当代青年对雷锋的了解参差不齐的现状,创作雷锋故事时,注意保留经典的,丰富新鲜的,对传诵久远、烙印深刻的故事,如“苦难的童年”、“好事做了一火车”、“风雨夜送母子”等,作进一步描述;对反映雷锋精神标志性的概括,如方向盘论、螺丝钉论、钉子论、“傻子”论、有限无限论、情操四季论等,作更为形象生动的演绎。吸收近年来权威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史料,新创作了“我决心应召”、“未了的作家梦”、“一套时装的烦恼”等反映雷锋从军报国、情趣高雅、艰苦朴素、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故事。选用的95幅照片图片,侧重反映雷锋阳光、率真、尚美、进取的青春特质,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引发更多共鸣。同时,对时代印记过重的一些提法作了适当删减或回避。
直面热议话题。现在,网络渐成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一些针对雷锋的非议,在网上传播广、负面影响大。我们把网上貌似“言之凿凿”的所谓“揭秘证据”,收集到一起,以开放的心态条分缕析地研究,在创作中有针对性地披露“真相”。通过深入采访知情人,运用翔实可靠史料,创作“兄妹情”、“特殊的入党经过”、“为入伍10个月的雷锋发表社论”等故事,正面回应有关雷锋“谈恋爱”、“突击入党”、“事故造就英雄”等炒作,还原本真,旗帜鲜明地维护雷锋道德楷模的光辉形象,增进广大青年对雷锋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体现军营特色。雷锋这个典型是从部队走向全国的,军队学雷锋活动更应走在全社会前列。浓墨重彩地编写了 “我决心应召”、“苦练能过关”、“我要上前线”、“抗洪立功”等故事,集中展现雷锋爱党报国、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的崇高境界,引导官兵向雷锋学习,在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把“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融为一体,熔铸到岗位中,落实到行动上,转化为使命担当,更加自觉地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精益求精:尽到著书立传者的责任
雷锋同志牺牲以后,总政先后于1963年、1973年、1982年、1989年组织编写4个版本雷锋日记,雷锋故事也作过多次修订。这次编写人员形成一个共识:“尽我们最大努力,不给写雷锋的书留有瑕疵和遗憾”——能找到的史料尽可能充分占有,采访时需问清的事尽可能“打破砂锅问到底”,雷锋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不管多偏多远我们都要走到看到。
半年多时间,编写组先后赴辽宁、湖南、河南3省9市,召开10个座谈会,采访36名相关人员,到12个档案馆、纪念馆收集资料298件,走访了曾在总政组织部青年局工作、参与整理雷锋日记的6位老同志,组织8位专家学者集中研读书稿,请9名当事人对故事史实签字确认,多次征求机关有关部门和基层官兵意见,较大规模的系统修改就有4次,力求本书经得起历史和读者的检验。编写组成员、雷锋精神研究专家邢华琪,克服家庭和身体上的困难,坚持与大家一起,不厌其烦地核对史实,反复查证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地点等要素。
通过书店买、网上淘、信函索取等办法,我们收集了260多本各个年代、多种版本雷锋相关书籍,征集一批新发现的雷锋史料复印件,汇总研究全国各地结集出版的雷锋专著和文集,对此前研究雷锋的重要成果尽可能“一网打尽”。大家每天把自己埋进书堆里,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努力使本次编创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修订日记中,我们将4个版本的日记与雷锋9个日记本手稿反复比对,当面向参与1973年、1989年两个版本雷锋日记整理的洪建国、闫福顺同志请教,力求搞清每一篇每一段每一句的来龙去脉,深入研究不同版本雷锋日记取舍过程,总结分析这次整理日记的思路办法。编写组与军事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反复商议方案,采用逐页拍照建立电子文档的办法,从源头解决忠于雷锋日记原著问题,又有效保护雷锋手稿这一重要文物。书中涉及的重要史实和人物,大家反复斟酌,慎之又慎,存疑拿不准的绝不动笔,凡收录书中的都做到有据可查。
雷锋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中记录了1961年9月给河南省原巩义县驻驾庄公社一小学捐款100元事。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曾有人想搞清此事都无果而终。既然雷锋说了这件事,我们就有责任把它搞清楚。通过与河南省军区反复沟通,当地人武部多次派人到巩义市原驻驾庄公社调查,在寻访30多位老人后终于找到那所已更名的小学,我们立即赶到那里,找到了事情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