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缃赠蒲松龄诗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游历不广,交往亦少名士,故时人诗文中与唱和者不数见。予读朱缃《观稼楼诗》,于卷一得《蒲留仙过访话旧》一首,云:“旧雨情深动雁群,西风萧瑟又逢君。诗吟篱下狂犹昔,书著山中老更勤。身外浮名空落落,眼前余子任纷纷。
其他文献
《中国诗话史》为"拓荒"之作,难以尽如人意,故又有张伯伟君《〈中国诗话史〉的文献问题商榷》一文而出(《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下称张文)。对于学林同好的赐教,愚会洗耳恭听。如张文所指"唐人诗格"著录之误、《诗学指南》辑者名氏之失,皆系鄙人疏忽,深以为愧。他如印刷之误,固不多言,惟其所论涉及诗话研究之许多原则性问题,故不揣谫陋以答辩。不当之处,诚望指教。
贵刊1991年第1期《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57页倒数第2行与至58页正数第2行)。其实,刘备作为仁君,爱将胜过爱子,并非绝不可能。象赵云这种智猛双全的大将,是创立基业的资本,既然刘邦在萦(应是荥)阳败退逃命途中,可以将其子女推于车下,刘备当然也会这么做.其理由是:为天下者不顾家。而这种心理是一般读者难于理解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剧出版社、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峨嵋戏剧创作联谊会、乐山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三次全国近代戏曲文学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乐山市举行。
目前,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古代文学正沿着两种思路展开。一是研究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文化载体(如宗教、风俗、家族、地域等)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一是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求内在的文化性格与文化精神。邓小军新近出版的博士论文《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就是后一类中较为成功的一部,体现了这一研究的学术深度。
在敦煌发现的众多说唱文学作品中,《庐山远公话》是唯一明确标明为“话”的话本.也是一篇最长的、最典型的话本。“《庐山远公话》的出现,明确宣告了宋代之前就有话本的流传,而且它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程毅中先生《唐代小说史话》页94)。可惜原抄不全,最后远公乘船上天故事还缺末尾一小部分。笔者近日在整理敦煌释氏歌偈时.发现了《庐山远公话》中三首诗的另一抄本,其中一首可确认为《庐山远公话》末未抄部分的篇尾结诗。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