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本关键词句 联结牵引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各种方式方法,聚焦文本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品读赏析这些关键词句,并由此切入课文,联结牵引教学内容,是其中一个不错的方法。关键词句是文章最关紧要的文字,一般多突出的表现为精彩词句,情感词句,统领词句。
  一、以精彩词句联缀教学内容
  一篇优秀的作品,常常有精彩的词句,它不仅具有语言美,而且还具有形象美、思想美。扣住这些精彩的词句,引领学生深入地品味,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而精彩的词句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精彩,而且还因为它与上下文,与文章的整体密切关联,它是在特定语境中的精彩。因此,精彩的词句,与前后文,与文章的整体,密不可分。教学中,聚焦这些精彩的词句,就能连缀上下文,串联起局部甚至全篇的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是千古名篇,而“夜缒而出”就是这样的精彩词句。表面上看它只是交待了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然而细究起来,并不止于此。为什么是“夜”出?为什么是“缒”出?它实际上暗示:在秦晋两国围郑、敌人兵临城下的背景下,郑国已是危在旦夕。而烛之武又是郑国的大夫,有身份有地位;又是一个“今老矣”的老人。有身份的老人,以“夜缒而出”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而出,是一件有失尊严的事情,其背后隐含着烛之武相忍为国的高大形象。这两个方面正好分别与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密切相连。教学中扣住这一精彩句,就能聯结上文,带动一二两段教学的有序进行: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前文有没有交待?(联结第一段。)秦晋为什么要攻打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样就顺便解决了第一段的教学内容。“夜缒”表现了烛之武什么形象?(联系前文的烛之武的身份、年龄,明确:相忍为国。)相忍为国在前文有没有交待?(“‘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这里的“也”“矣”“ 也已”几个虚词能不能删去?读一读,品一品。(去掉这几个虚词,语句简洁有力,表现了烛之武心中有气而果断斩截的拒绝,似乎没有接受任务的商量余地。有这几个虚词,不仅表现了烛之武的无限的遗憾、悲凉和心酸,而且语气和缓,与下文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相一致。)烛之武的推辞是不是伤害了他的形象呢?(真实。长期得不到重用难免感伤牢骚。有牢骚,但仍能抛弃个人的恩怨,临危受命,突出的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以情感词语绾结教学内容
  优秀的作品总是凝结着作家深刻的人生体验,它常常饱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阅读作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循文会心,通过文字来准确的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准确的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人物的情感又常常突出地集中在某些词句上,这些词句成为人物情感的表现处,它常常绾结着局部甚至全文的内容材料。《项羽之死》开头一段中的“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惊”和“项王泣数行下”的“泣”就是这样的心灵的表现词句。在“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的绝境中,一般的人听到汉军士兵的“楚歌”——表现汉军士气的高昂、精神的振奋、胜利在望的喜悦的歌声——肯定会惊慌失措。而项羽却不是,因为后文项羽,是“夜起,饮帐中”的镇定。“惊”在这里表现的是项羽“汉皆已得楚乎?”的疑惑惊讶和出乎意料。项羽的“泣”中当然有悲伤有痛苦,但这悲伤痛苦的原因却非常复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为自己“时不利”的失败命运而泣,更为自己的名马“不逝”而泣,为自己的美人虞姬无法安顿而泣。一个失败的英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盘算着自己如何冲出重围,逃出困境,而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名马和美人身上。“惊”“泣”分别显示了项羽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和重情重义的儿女情长。教学中我们可以扣住这两个词语来设置课堂问题:在第一段中有“项王乃大惊”的句子,这里的乃“大惊”是在什么背景下的“大惊”?(“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四面皆楚歌”的绝境中。)身陷绝境中的人们常常是怎样的?(惊慌失措。)项羽在绝境中的“乃大惊”,是不是惊慌失措?(不是,连接提示“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项羽在绝境中的“大惊”写出了项羽什么心境?(吃惊惊讶、出乎意料,提示连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泣”的原因是什么?(为失败、为名马、为美人。)——两个词显示项羽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处变不惊、有情有义。)教学中抓住这两个词语,赏析品读,并绾结第一段的其他内容,就能准确的理解第一段,感知项羽的心灵世界。
  三、以统领词句牵引教学内容
  优秀的作品也常常有统领文章整体的关键词句,如提纲挈领的总起词句,收束上文的小结词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等等。文章整体或局部的内容思想与思路结构常常围绕着它们来展开。教学中抓住这个统领词句,就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思路结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这句话是文章对梁启超形象的概括,全文主要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可谓是文章整体内容的统领句。在教学中围绕着这个统领句,可以依次设置如下问题:文章写到的梁任公的演讲内容有哪些?(《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箜篌引》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很平常。)梁任公先生将这首诗演讲得怎样?(“活画出一出悲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学问,有文采”在后面的第七段有没有表现?(“随时引证许多作品”“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在第八段中梁任公先生讲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什么“张口大笑”?(国家收复失地,平定叛乱。)这体现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情怀?(热爱国家。)梁任公先生讲到《桃花扇》时又为什么“涕泗交流”?(老师介绍《桃花扇》中明朝大将左良玉的相关内容后,学生就会明白梁任公与明朝大将左良玉有相同的遭遇:皇帝不幸,国家灭亡,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又体现人物怎样的情怀?(对皇帝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最后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中的“有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对国家的热情、热爱,是更高层次的家国意识。)……围绕着这一统领句来组织课堂,便于学生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梁任公先生崇高的家国情怀,而且教学中心突出,井然有序。
  关键词句不仅是文章的紧要处,也常常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它可以联结引领文章的其他内容,能从“这一点”指向整段甚至全篇,具有巨大的内在张力。它能让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连接成一个整体,避免语文课堂的碎片化。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可目前初中作文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们怕写作文、胡乱应付写作等问题比比皆是。究其根源,乃是学生与写作之间的桥梁——作文教学出了问题。作文教学墨守成规,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导致很多学生对生活没有感受,或是不会表达出来。为此,教师引导学生与自身、社会、自然、阅读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对话,以便积累素材、体悟情感,为写作打好基础。  一、观察生活,与自身对话  “问渠那得清如
<正>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已经实现了战略伙伴升级。但在两国关系中,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地方关系落后于中央关系。所谓地方关系落后于中央关系主要是指俄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所处的东北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估计,到2010年东北亚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美.
风,撕扯纠缠,穿梭于车水马龙的城市街道。  傍晚,雾蒙蒙的天上,西南角上点着几簇镶着金边的灰,我欣赏着,愉悦着。又一次骑着自行车经过这个事故频发的路口,又一次听到闹心的争吵声……  “你嚷什么,还不是因为你骑得太快?”  “关我什么事?就是你的问题!”  这争吵着的两人,从外表上看并没有受伤,听两人的争吵声中气十足,应该也没有什么内伤吧。倒在地上的两辆自行车,也没有什么损坏。本不是什么大事的,两人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靖边县委组织部围绕党建中心工作,以强化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运用“三个结合”,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宣传发动,摸排线索,打早打小,除恶务
报纸
从2015年以来,高考语文作文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题型,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特别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写作,所以审题时考生有领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此,笔者想先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的区别。首先,就要求限制而言,新材料作文要求较为宽松,便于自由发挥,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按照各项任务指令行文,具有封闭性。在写作目
美国英特尔最近成功开发了高速响应的硅基高感度光电二极管,性能超过了原来的InP等化合物类的APD。由于同时实现了高性能和低成本,因此除长距离光缆的受光元件外,还可用于量子加
面对惨淡的欧美市场,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开始产业转移,加大了对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新兴市场的投资。低廉的劳务成本和人才优势,令中国成为这些汽车零部件巨头的避风港。
本文通过对我院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情况的简介,结合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计划,学生分批次奔赴企业参加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