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2015年11月,离双十一还有几天,巧合的是,胡辛束的新书即将在双十一那天推广上市。2015年互联网圈里刮起的对自媒体讨论之风犹如两年前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热议一般。欢呼者说这是自由者的胜利,反面的声音却是,这是业余化内容的狂欢。
这是一篇真实解读我们所深处的自媒体时代佼佼者“胡辛束”的采访,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远比她年龄本身成熟的北京姑娘的自信、挫败、拧巴、焦虑,还有被推着停不下来的脚步——那不仅是对名利的追逐(因为她毫不掩饰钱的驱动力),也是一个少女对自己设下的具有仪式感的23岁纪念。
胡辛束示意我可以开始了:“别拘谨,问吧。”对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一眼在咖啡厅里认出了她。她选择了一个旁边靠立柱的座位,把双肩背包随手堆放在靠柱子的角落里。
在“环时互动”(杜蕾斯微博幕后操手)待了9个月,胡辛束终于决定辞职,“就是想歇着,觉得没有特别能让我全力以赴干的事,除了公众号还在更新”。
“我觉得9个月不算短了,你看它在我23岁的岁月里也算占了二十分之几。”她轻描淡写,却语露骄傲。也许她真的不适合坐班吧。而且,她不坐班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当8月底她在个人公众号推送了那篇《我走了,你们要记得想我》揭开自己杜蕾斯小编神秘面纱的时候,粉丝们一下炸开了——那个又咸涩又可爱的杜杜竟然就是我们喜欢的辣辣。但这一天,也是她告别“环时互动”的那一天。
“环时互动”之于胡辛束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至少在2014年年底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告诉她“社交媒体有些东西的玩法原来也可以这样——和粉丝打成一片。”关于粉丝,胡辛束并不喜欢这个称呼:“我会觉得叫‘粉丝’不太尊重,他们来看你的东西纯粹是因为喜欢,但叫粉丝感觉像低了一等。我会更喜欢管大家叫小伙伴,听起来更舒服。”
但我们还是不能免俗地用业内通行的官话去解析一下“胡辛束”的涨粉过程。2013年开号的“胡辛束”它存在,但是没怎么更新。“我是一个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人,特别喜欢在一个时间节点开始做一件事。所以2014年元旦,我为自己定下目标,要连续365天更新插画。”按她的话说,连续一年的更新满足了个人虚荣心,为她带来了6000粉丝,但它并不能带来经济价值。
2014年12月底,胡辛束推送的第一篇长文《给我讲讲你爱的那个人吧》出乎她本人意料地达到让无数微信运营者艳羡的10万+,顺带涨粉大几千,以至于她一度以为“做微信这件事好TM容易啊”。当然后来真正用心做时她才发现,真不是她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只不过当时又走运了。
“老天爷对我很好,当你开始用点心的时候,它会给你一些甜头,让你发现这条路能走。”这针鸡血催促她在3月生产出了第二篇10万+的内容《像个机器人一样爱你》,粉丝数猛增至5万,她感慨“终于能接广告了,憋死宝宝了。”毕竟接广告这件事她在新年伊始就规划好了。
胡辛束说自己不是幸运儿,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怎么界定幸运和不幸呢,她上大学时就能跨专业进入广告圈人人眼馋的奥美公关实习算不算幸运?她原本超爱奥数因此大学专业选择了计算机,结果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的菜算不幸吗?因为感情上失意把精力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业是幸运吧?认真经营公众号才三个月就收获粉丝5万该是很幸运吧,但在推送里老把自己说成是一个loser又不幸?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经历了太多的幸运,却也深谙不幸的法门。
拆解胡辛束
她说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所以只能去拒绝一些自己绝对不会去做的东西。“比如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但是我对这个东西产生厌恶了,我知道我绝对不会去做程序员。那这个东西我排除了之后,我已经排除了很大一部分选择,技术的东西都被排除了。剩下的东西就是人文气息更重的,营销、广告、商务。”
她尝试过画插画,2013年曾引起无数少女共鸣的《我心中的10%先生》证明了她在这方面的潜力。“但插画师的福利期过去了。前两年,大家特别愿意去看插画加一两句的形式,但现在大家突然发现这种东西显得很幼稚。而且做一个插画师,你必须想一个故事,再把它呈现出来。但你去写一个故事,只需要写出来就行了,省出来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
她会为时间不够而焦虑,但她却已然快停不下来了。改稿、接客户、参加圈内人party,时间恨不得掰成八瓣用。对这份带给她金钱和地位的工作,她还是恋恋不舍:“写东西挺好的一件事,可以发现自己。只是有时候不太爽,觉得自己一直很累。但你得这么想啊,没辞职那会得多累啊?能怎么办,自己给自己正能量,硬给呗。”
夸她衣服好看,我们的话题突转。“我最近都在捯饬自己,挺难的,我觉得这比写东西累多了。所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熟悉捯饬自己。”
聊工作上的事情,她会很自然地调动出很骄傲的状态,因为她确实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了成就感,可以以一个在同龄人中相对成功的角色做kol给别人做分享。但在情感、还有外表这些方面,她坦言真没有自信,“我觉得是自己在这些方面努力不够也好,或者是说我根本天赋就不在这些方面也好,就是不顺利。”接着,她娇羞地补充了句:“也不知道最近花钱捯饬自己,有没有产生卵用。”
所以,她一直愿意在公众号中把自己塑造一个挫败者的形象,一个loser。“其实本身就挺loser的,因为共鸣会很多。没有人会愿意天天看一个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这种东西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打一回鸡血就可以了,大家更愿意看到你跟我一样惨。换句话说,你在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就会愿意去帮他传播或者想和他去建立一种奇特的共鸣。大家会仰望那种活得比自己好的人,但其实更愿意去接触与自己差不太多的人。这样觉得好有话说啊,如果你没有缺点,我还和你聊什么呢?” 聊了这么多,不由得感慨这个姑娘北京大妞的个性不要太明显啊。她连忙解释:“这不能算人格分裂,因为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做不同事情呈现出来的表象是不一样的。当我去写文章的时候,我会习惯去调动出自己最女性、最温柔的一面去操作这个事情。而且很多人在晚上入睡前,都会有偏感性的情绪出现,这和这个人平时什么样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平时也很高兴,但一到了晚上就......”的确,每天22:22这个奇特的时间推送,足够落寞了吧。
“在生活中,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糙老爷们,纯粹一个女汉子的形象。但我觉得这个词现在可能有点low了哈,总之就是一个很中性化或者偏男性化的角色。在工作上,尤其是人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女性特质过于明显会把一件事情搞复杂。所以我一般会更直接一点,痛快一点,用偏男性化的东西去解决。”
比之男性化思维,我愿意称之为理性思维。就像是她写公众号一样,如果一个纯感性的人怎么能做到天天让自己写呢?而且写东西这件事,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只有接触了大体量的文字,才能酝酿出想说的话。胡辛束对此的逻辑是:理性的人每天做,这样即使你做不到90分,但至少能逼自己做到60分,就跟做作业一样。
至于时间管理,她觉得特别像小时候奥数时间安排那类题的玩法:做一壶水,墩个地,还要收衣服,怎么做时间最短。“虽然我很少在日程本上记下来几点几点干嘛干嘛,但脑子里会有个list。如果你脑子里有这个概念,根本没必要非记下来。记下来纯粹为了好看,但好看多浪费时间啊!”
辞职之后,胡辛束有了更多的时间走出去。过去,老北京人骨子里有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觉得在哪活着都行,而且哪儿都不如北京好。但自媒体玩久了,胡辛束发现:一个人写的东西越多之后,输出太多了,很多东西你没有见过,是很难达到你想达到的那个层级。所以,现在她也算是被逼着想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比如参加自媒体人的聚会,比如飞赴香港淘货。
这一年,她的成长可以用迅猛来形容。“但人长大有时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过去我可能会花10天的时间去磨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给我带来的东西特别简单,就是成就感。成就感就是别人夸我:你有灵气,你牛逼,你有想法。听这一句就满足了。再往后就不满足了:你夸我的时候为什么不给我带来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有用的东西,说直白了,就是钱。胡辛束用少女心包裹的广告,每每是她口中小伙伴睡前的一剂春药。伙伴们像真的在等一个情人一样等着他们口中的“老公”,在手机前趴着等22:22的来临,有滋有味地品完了广告,然后默默留言:“看到老公的广告,我可以放心去睡了。”
对给钱的金主,胡辛束的态度真算挺强硬的。“你找到我,就说是信任我这个渠道和我这个人。有些甲方可能觉得我们这个是服务商,但没有谁服务谁这样的说法,谁也不要为难谁。大家用比较坦诚、互相信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如果条件不合适,那不合作也没有问题。我们自媒体很硬气的,只要活着就行。”
这种对待工作的牛气、硬气与她在文章里调侃自己感情不顺、对外表不自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的人可能不是很在意工作,觉得工作赚可以的钱就行了。每一个人想要的不一样。我呢,是实在在感情上找不到平衡点,只能换个地方发泄了。如果我有一段感情,特别开心,谁TM天天这么拼啊,有毛病吗?感情不顺还不能赚点钱了,那还活不活了。”
我赶紧追问,“那你的10%先生不要啦?”“想啊,一直在想啊。但是,想管什么用啊。这个东西不是天上掉馅饼,随便大马路上拉一人就非说合适的。这个东西得碰上,它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事。我一直都觉得世界上除了爱情以外很多事都可以努力得到,唯独这个事情努力也得不到。”
你说,这到底该叫纠结还是叫洒脱?
胡辛束像是一个谜。交替隐现的自信和焦虑在她身上混合出这个年龄最诱人的自由魂魄:我挺好,但我还可以更好。
未来也像是一个谜。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在事业上可以这么解释。在感情上,她怕是,但她也不介意,第二次要踏入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