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土沟村社区营造对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来源 :台湾农业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台湾社区营造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相似性。台南土沟村的社区营造在台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文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基础,总结土沟村社区营造中以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来激发社区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应朝内生性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社区营造;美丽乡村;台南土沟村;内生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3-0010-06
  Enlightenment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Tugou Village of Tainan to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ainland——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LAI Jingyu, ZHENG Qingch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20 years, the community building in Taiwa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The community building in Tugou Village of Tainan is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in Taiwa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Tugou Village was summarized, which included arousing the villagers’enthusiasm in the construction to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dynamic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excavat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supporting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hen, the enlightenment was gained that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should be towards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unity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Tugou Village in Tainan;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eory
  自十六屆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美丽乡村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举措,是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符合世界提出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主题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大陆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人、财、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地也涌现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部分省份和地区正在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发展,试图探索出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1];但也存在美丽乡村千村一面、村民自主参与性较低、政府唱独角戏而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较弱等诸多问题。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大都是嵌入式的发展模式,忽略了本土乡村主体内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乡村内部来看,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增强美丽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显得十分迫切。目前,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战略定位、发展路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2-6],整体上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7],特别是关于美丽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台湾社区营造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与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相似性。台南土沟村的社区营造在台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本文试图应用内生式发展理论,从理论层面和案例视角切入,总结台湾台南土沟村社区营造成功经验,以期为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1 社区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
  1.1 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及专业团队的积极合作以实现自主性社区的价值,旨在通过社区居民自身意识的觉醒,逐步凝聚社区共识,并借此逐渐构成一个自主参与的公民社会。社区营造注重社区硬件设施的建造,但其理论最核心部分是社区居民,更注重对人的营造,强调“由下而上”的决策与行动过程。社区居民基于生活环境的共同性,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更能够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根据社区议题的不同,社区营造主要分为人、文、地、场、景五大类。“人”指的是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的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的延续、文艺活动的经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地区特色的延续;“产”指的是在地产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方产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等;“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我力量的营造等[8]。   1.2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在尊重自然与乡村文化的前提下,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当地自然、人文等资源为基础,是一次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一项系统性建设工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在追求乡村繁荣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乡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及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建设:保持乡村原有自然生态的本来面貌,构建适合本土特色的乡村风光;(2)生活建设:乡村规划布局美、乡村物质生活宽裕;(3)文化建设:保留乡村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乡村特色产业;(4)民主建设:以人为本,注重乡村基层民主管理,提升村民参与内在事务的创造性与积极性[9]。
  台湾“社区营造”与大陆的美丽乡村建设较为相似,即两者都是一个重新发现乡村,重新发展乡村,重新找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过程,更是促进人在建设与营造过程中以认知性体验获得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与价值取向的社会过程[10]。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强调社区意识和对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动参与性,通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来凝聚社区共识,培养社区内生发展动力,建立由下而上的自组织机制,最终实现经济、社會内生可持续发展。
  2 内生发展理论概述与应用
  2.1 内生发展理论概述
  内生式发展模式起源于20世界70年代左右。“内生式发展”最早在1975年由瑞典Dag Hammarskjld财团在一份关于“世界的未来”的联合国总会报告中提出[10]。之后,各个国家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20世界80年代内生式发展逐步朝向多学科发展,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大学深入研究内生式发展,通过“内生式”和“外源式”的比较,对当时的政治多极化及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反思。20世界90年代是内生发展理论的成熟时期,如日本学者对于内生式理论缺乏可操作性与实践性进行研究,强调城市与农村的相关性与合作网络治理。内生式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致力于解决落后国家的乡村贫困问题,国内外对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13]。但从整体上看,内生理论的实践与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理论较为松散。
  关于内生式发展理论的内涵,国内外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内生式发展”可以称为“自我主导式发展”或者“由下而上的发展”。内生式发展是一种内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以当地人与自治组织为主体,由本地区控制与决定,以本土的资源、产业、文化为基础,注重当地的环境与生态、文化,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的一个内在创新过程。内生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3点:内生发展力量、资源的科学利用及综合效益的体现。内生发展力量主要包括当地政府、村民及利益相关者,资源以本地资源为主,外在资源为辅,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14]。内生式发展理论的特点包括4个方面:(1)地区内的居民要以本地的技术、产业、文化为基础,以地区内的市场为主要对象,开展学习、计划、经营活动(但这并非是地区保护主义);(2)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追求包括生活适意、福利、文化及居民人权的综合目标;(3)产业发展不限于某一种相关产业,跨越复杂产业领域,建立一种在各个阶段都能使附加价值回归本地的地区产业关联;(4)建立居民参与制度,自治体要体现居民的意志,并拥有为了实现该计划而管制资本与土地利用的自治权[15]。
  2.2 内生发展理论的应用
  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的一般内涵,笔者通过引入内生发展理论,发展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发展框架。内生式发展强调本土的内在力量的构建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设外在美的乡村,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美的建设。内在美的建设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支持,同时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主体激发与推动。内生式发展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较为理想的乡村发展路径。内在美的乡村建设就是在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与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内部村民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由本土村民与村民自治组织自行参与和决定,对乡村本土资源的挖掘,提高本土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因此,内生式发展理论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据此,笔者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发展框架的核心点在于以下两方面。(1)内生发展动力的实质是实现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要素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让当地人成为三大效益的主要受益者,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重视发挥当地农民在建设乡村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乡村本地居民。(2)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式发展是以当地政府、当地基层自治组织、企业或社会组织、村民为主体,以及通过村民与其他主体间的互动构建起合理的合作网络关系。①内生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通过为本土地区提供政策、资金、教育、培训等方面支持,提供本土村民与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本土的企业与村民进行内生发展。②当地基层自治组织,主要是指村民委员会或者经济合作社,通过作为俱乐部物品供给组织的身份,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支持。③当地企业组成的市场力量或志愿者、高校群体等组成的社会力量,通过资本或知识要素的投入,起着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和活力的作用,促使当地居民改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区域内生发展。④村民作为本土的生产生活主体,是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本土村民的意愿,激励本土村民的建设积极性与创造力,培育本土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升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图1)。
  3 台南土沟村的社区营造
  3.1 土沟村概况
  土沟村位于台湾中南部,主要由6个部落组成:凹仔、无竹园厝、下土沟、顶土沟、竹仔脚、过埤,以老年和小孩为主。土沟村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口数约为200人,是一个典型的农村集体社区。土沟村居住形态以传统的“三合院”为主,由农田、菜园、果园、山丘、森林等多样化的地景形态构成,是一个传统集村聚落的典型村落。和台湾其他村落一样,早期土沟村也面临青壮年人口外移、第一产业的凋零等问题。1994年台湾推行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之后,2002年土沟村当地青年为解决乡村发展的困境,自发成立了“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以下简称“营造协会”)。随后联合南艺团队形成以村民需求为主的三方协力的社区营造多元合作模式,不仅积极听取村民的建设意见,同时联合村民共同参与建设,开启了由下而上的农村社区营造。台湾土沟村社区营造目的在于重新唤醒人对土地的热爱,重新认识乡村的美与价值,通过在地资源与文化转化为明确的精神,以重建农村社会关系,提高村民的自我认同和乡土认同,重拾乡村原有的价值[16]。   3.2 土沟村社区营造的实践与做法
  土沟村作为社区营造典型性的案例,着重在乡村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透过官方政策的支持、南艺团队、营造协会等加入,联合村民共同参与行动,积极挖掘乡村本土特色,重塑乡村社区凝聚力與发展源动力,带动乡村产业永续发展,实现乡村复兴,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2.1 形成以村民为主体的三合力,充分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 “台湾官方文建会”于1994年开始推行“社区营造总体计划”,强调地方参与地方文化的发扬,提升地方社区营造发展创新力。随后台湾各部门相继推出了“环境改造计划”“形象商圈改造计划”“城乡新风貌计划”“农村再生计划”,尤其是2002年推出的“新故乡社区总体营造计划”、2005年推出的“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及2006年“公共空间艺术再造辅助计划”(2008年更名为“艺术介入公共空间辅助计划”),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体现了官方层面大力支持并推进台湾社区营造的实施。
  土沟村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南艺团队与营造协会,以村民的需求为主形成三合社区营造力量,充分调动发展村民的内在创造力。早期南艺团队联合村民对村里仅存的一头水牛搭建牛舍,采取最传统的“土角”来建设新牛舍,建立了水牛精神的社区基本认同感与社区营造的本土特色形象。随后实行的各个本土营造项目,村民参与其各个社造项目成为一大特色,村民基于对本土乡村的了解,结合自身多年的乡村生活经验与对乡村原始风貌的理解,在南艺团队、社造协会等共同带领下,共同参与本土乡村家园的建设。一系列的社造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当地村民、社造协会、南艺团队为主体,以官方政策引导为辅助,共同商讨突破传统、创造农村新价值的策略的新型伙伴关系。村民在参与与协作过程中,基于彼此认同、相互信任而建立的一种互惠的网络,激发了公共意识,彼此间形成平等互惠、共同参与及责任分担的关系,个体间有相同的决策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17]。
  3.2.2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资源 营造协会与南艺团队积极利用当地的资源,联合村民对土沟村进行由点到线的全方位改造,把整个土沟村设计成乡村美术馆。土沟村早期与其他传统落后村落一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土沟村既没有独特的景观资源,也没有古迹、特色建筑或特色产业。三方共同联合行动,首先注重土沟村生活环境的营造,从街道、农田地景色等,同时充分利用乡村所特有的乡村风光、植物、果蔬,积极鼓励村民的艺术乡村生活意像,提升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村民通过自身的对乡村生活的理解进行艺术创造,共同改造周边的环境。其次对公共闲置空间的改造,对村落的美化与营造都是在保留村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营造,同时土沟村社区营造打破了公共空间的改造局限,进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体现了一种永续发展的观念,这一过程也折射了居民空间观念的转变,也是村民参与社区营造的积极举措[8]。最后注重土沟村的乡村活动,积极举办乡村创意活动,2006年南艺团队获得文建会“公共空间再造计划”补助经费,正式以“平安竹仔脚:聚落空间生活改造计划”参与土沟的营造,同时也传递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创作手法,以人与环境、日常生活美学为焦点,鼓励土沟村村民进行挖掘与创作,充分展示了社区营造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与社会创新意义[18]。
  3.2.3 以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实现地区经济发展 基于当地的特色,将乡村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渐渐形成一个跨领域结合的创意聚落与社群,形成了一个经济效益规模发展较好的创意产业链条,最终形成村即是美术馆,美术馆即是村的创意产业区。社造协会、南艺团队联合村民,积极举办摇滚音乐节、祭祀庆典等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活动吸引众多外来观光者,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建设特色民宿、骑行单车活动。对于传统农业的衰弱,营造协会、村民联合专业社区辅导人员成立了农业产销组织,通过南艺团队牵头举办产业营销、建设休闲农场,农民市集等,推进土沟村产业的有机转型。截至2013年,土沟村因为持续的小区环境改造有成,已陆续有不同领域的创意社群,进驻土沟形成一股由都市向乡村回流的趋势,期间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公司、公共艺术创作者、石雕家,生态保育团体,甚至音乐家等跨领域的团队定居于此,是一股方兴未艾的运动,以证明土沟村迈向成熟的宜居小区的愿景与实践。土沟社区营造以永续发展为宗旨,通过艺术创新与当地产业相融合而成文化创意产业,促使土沟村美术馆的建立与经营。同时,以社区居民为共同承担、开创、经营与利益回报的主体,以社区原有的文化历史、技术手段及自然资源为基础,经过资源的发现、确认与活用等方法,为居民提供了社区生活、生产、生态、生命等社区文化的分享、体验与学习平台。土沟村的社区营造活动促进了地方产业永续发展,实现了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乡村复兴。
  4 对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台南土沟村持续进行十几年的社区营造运动,着重在乡村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透过外力的介入激发当地村民的共同参与,通过传统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与乡村新生活美学,以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发展。一方面培养了土沟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启动村民对于自身环境的情感与关怀,进而参与公共事务,由下而上地提升社区生活及自治品质。另一方面唤醒了人与土地的情感连接,重塑乡村社区凝聚力与发展源动力,带动乡村艺术文化产业永续发展。基于内生式发展理论与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笔者提出三点对大陆美丽乡村建设可供参考的启示。
  4.1 逐步形成村民主导的多元参与机制,推动美丽乡村朝内生性发展
  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其他主要力量的监督者。现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较为单一的建设体系,尚未形成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合力。如何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如何提升村民自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问题的关键突破点。因此,形成以村民为主体,逐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协同与合作的参与机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各个参与主体的支持与引导,积极鼓励本土基层组织和高校团队的参与,激发企业家参与乡村建设,贡献集体经济的力量,同时注重搭建乡村建设与社会组织长期合作平台。而且,政府应有效整合资金,构建多中心的资金筹措渠道。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多方的合作,集合本土村民的建设热情和智慧,因地制宜从根本上提升乡村的产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元价值,转变村民对乡村的固有认知,最终带来这种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从根本上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愿景的实现。根植于地区差异的美丽乡村本土特色,结合各方力量的发挥,让村民对所在村庄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认知,引导其逐步具备参与乡村发展建设的能力,促进自下而上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19]。   4.2 充分挖掘乡村本土特色,推动美丽乡村特色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都具有其突出的乡村特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各个乡村发展实际,与当地居民共同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产业等方面特色。通过乡村基层自治组织,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与专业团队与村民共同商讨本土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的合理编制各个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科学合理编制成果转化专项规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与村民共同学习与建设,将社区营造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在美丽乡村培育乡村特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如“山、丘、河、湖”等自然景观,在保护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原生态的旅游、观光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不同乡村特有的建筑风貌,充分利用村庄的公共空间与闲置空间,将文化内涵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联合村民共同实现美丽乡村的特色发展。
  4.3 以永续发展为宗旨,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并非只是空间上的美化与发展,更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永续发展。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基,要想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关键。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整体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地区可持续发展较强的产业链条。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的平台,鼓励当地村民与各组织联合参与市场化的运行,共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各个乡村特色景观、人文历史文化,大力推动各个乡村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体验、生态农业等产业,促进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循环。同时注重美丽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支持返乡创业,大力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乡村生态经济循环产业的发展等。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增加了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再次推进当地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带动了周边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旅游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一方面为美丽乡村提供了发展所需的共同资源,另一方面建設过程中被发掘出的资源也能反过来推进了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2]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6.
  [3]刘彦随,周扬.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97-105.
  [4]韩喜平,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 经济纵横,2016(1):87-90.
  [5]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 理论月刊,2013(9):165-168.
  [6]吕忠梅.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法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
  [7]陈秋红,于法稳.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8]王本壮,李永展,陈其南,等. 落地生根—台湾社区营造的理论与实践[M]. 台北:唐山出版社,2015.
  [9]崔花蕾. “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曹英,程曼诗.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逻辑[J]. 乡音,2016(6):39-41.
  [11]鹤见和子,胡天民. “内发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 江苏社联通讯,1989(3):9-15.
  [12]王志刚,黄棋.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09(3):72-76.
  [13]郭艳军,刘彦随,李裕瑞. 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J]. 经济地理,2012(9):114-119,125.
  [14]向延平. 区域内生发展研究:一个理论框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6):86-91.
  [15]宫本宪一. 环境经济学[M]. 朴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6]洪仪真. 村即是美术馆,美术馆即是村:台南土沟农村美术馆的叙事分析[N]. 现代美术学报,2013-09-06(26).
  [17]青年学子参与小区营造之研究:以台南市土沟村为例[D]. 台北:台湾大学.2014.
  [18]陈可石,高佳.台湾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乡村复兴模式研究——以台南市土沟村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6(2):57-63.
  [19]田刚. 台湾参与式社区规划及对大陆农村规划的启示[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其他文献
曾经,人们把吡格列酮看做是罗格列酮的“难兄难弟”,似乎再好的降糖效果也抵不过一丝可能的肿瘤风险。但是,事实再次证明,对事物的认识绝非几个研究就可以尘埃落定。廓清认识的迷雾后,一切并不确定,我们需要坚持的是权衡用药利弊,而非因噎废食。  吡格列酮的膀胱癌风险争议  2011年法国的一项观察性研究认为,吡格列酮可能轻度增加膀胱癌的发生风险,对于长期使用或累积使用剂量较高的患者,风险增加更为明显。美国食
期刊
对日益成熟起来的糖尿病患者来讲,胰岛素的应用已不再如过去那般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何时起始治疗,何时暂停,不同病情的患者面临着相同或不同的重重选择。迷茫的不只是患者,也有医生。本届ADA年会上,专家们一如继往对此进行了关注,并结合以往成果,就胰岛素起始治疗时机达成共识。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使用  对于1型糖尿病速发型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启动胰岛素替代治疗,且需持续终生使用。  新诊断患者应具体分
期刊
摘 要:总结了梧林社区在城镇化下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台湾社区营造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提出培育社区意识、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建立社区大学、美化社区环境等措施,以期促进梧林社区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晋江市;新塘梧林;社区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17)05-0029-04  Abstract:Main problems existed
期刊
摘 要:【目的/意义】通过研究乡镇尺度下福建省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格局,为福建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施和公共服务压力的减缓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全国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使用ArcGIS 10.2等工具,采用指标测度(老少比和老龄化系数)、空间关联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从乡镇尺度分析2000-2010年福建省人口老龄
期刊
摘 要: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运用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在农民工留城意愿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支持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体而言:社会支持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具有正
期刊
摘 要: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单靠工业的推动将后劲不足,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该文通过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提升农民的就业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并以福建省龙岩市城镇化发展为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农业产业;产业集群;县域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再次走进“糖尿病村”,记者发现血糖控制不好的农民,很多都在服用非正规药品,把食品当药品用。  一位门姓中年男子,随机血糖27.0mmol/L,目前在吃一种叫昆虫胰岛素的“药”,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说:“虽然医院里卖的胰岛素能治糖尿病,但那个得打针,麻烦,现在这种昆虫胰岛素口服就可以了。这药还不便宜呢,五六十块钱一盒,搞活动时便宜点。”可待他拿来药盒,记者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药品,是一种食品。  其实,早
期刊
编者按  自从我刊2012年5期杂志文章《探访“糖尿病村”》发表后,社会各界对农村糖尿病的状况有了更多的关注。2012年6月21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赵文华、北京大兴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马力、河北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建国、保定市卫生局和涞源县卫生局等相关领导一同走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银坊镇,探访农村糖尿病的防治现状。  副厅长到基层视察工
期刊
摘 要:【目的/意义】跨省域对口帮扶是当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一种重要的脱贫攻坚方式,对广州市跨省域对口帮扶黔南-毕节地区精准扶贫的长期战略进行研究,有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方法/过程】以广州市跨省域对口帮扶贵州省黔南-毕节地区精准扶贫模式为例,运用SWOT理论,对跨省域对口帮扶中广州、黔南、毕节等地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结论】广州市跨省域对口帮扶黔南-毕节地区精准扶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用户面临的知识环境与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对农业图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传统图书信息服务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比较、农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界定、农业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案例实践研究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农业图书工作者应如何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农业图书个性化信息服务。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信息服务;农业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