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多年前,我就听闻了不少关于丰顺县北斗镇桐梓洋的传说和美名,而真正成行,是缘于今年春末的采风活动。
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周日,我们一行十多人分乘三部车,在熟悉路况的该村乡贤的带领下,向着憧憬中的桐梓洋进发。从206国道到北斗镇再到拾荷村,之后的所见所闻就完全是一种陌生的体验了。一条大约3米半宽的水泥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两旁忽而是茂密的树林,忽而又是险峻的岩壁,与都市里的喧嚣市井况味截然不同。走到半山处时,水气浓重,云雾空濛,能见度越来越低,清新的山风带着微雨,给人阵阵凉意。我竖起衣领,依然忘情地将自己交给那啁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清泉—人在车上,心已在景中。
拐过几个弯,山道上豁然开朗,天空放晴,地势也平坦许多。我们的第一站—桐梓洋林场到了,这是丰顺县最大的一个国营林场,有着众多的杉树、松树、麻竹等林木,职工不多,却在这人烟罕见的深山里默默守护着这一片山林。
目的地桐梓洋村距离林场还有十多公里,我们对林场简单了解之后便继续赶路,而这又是一段视觉的享受,那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竹子所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绿,更是填满你心胸、脑海甚至灵魂的一种颜色,可以入心、入梦。时值暮春,正是竹笋生长的旺季,碗口般粗壮的竹笋裹着黑褐色、布满绒毛的外壳,笔直挺立,像一把把利剑直指云天。据介绍,这是一种叫苗竹的竹笋,在它刚破土而出时采来食用,鲜美可口,是应节的美味。还有一种较矮小细密的竹子,当地人告诉我,这就是苦竹了,我们春天常吃的苦笋原来就是这样,真是长见识了。路上,我们见到不少三五成群的采笋人,他们爬山越岭,钻进密林中辛勤劳动,把鲜嫩的竹笋采回家加工销售。我心中暗暗思忖,这么好的竹子,扎根大地,生生不息;这么淳朴的山民,守护家园,勤劳致富,莫不是与桐梓洋的灵山秀水滋育还有革命圣地的熏陶激励有关?
中午将近,我们也终于到达了桐梓洋村,热情的村干部和回家投资发展的乡贤薛镜华先生早已等候多时。这是一个四周青山环抱的小村庄,地处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五华、兴宁三县交界,所在的桐新村是广东省东江革命根据地八乡山最重要的苏维埃乡之一。村子里的住户大部分已迁出,目前,留下来的几家人以种茶、养蜂、加工土特产为生。薛先生也是革命后代,他拿出自家今年出产的新茶,用山泉水煮沸了冲泡给我们品尝,那清亮、淡黄色的茶汤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入口更是甘香无比。薛先生深情地给大家讲述了发生在桐梓洋的革命故事和传说典故,那精彩又惊险的一幕幕仿佛把大家带回到了硝烟弥漫、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
女村干部告诉我们,桐新村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之一,当时的桐新乡人口仅400多人,死于战乱的就有上百人,为国牺牲被评为烈士的有14人,单桐梓洋村就有7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尔后,我们参观了当年桐梓洋苏维埃政府遗址、炮楼岽的炮楼残迹、环形战壕、红军宿营地以及根据地的门户黄蜂溜隘口等红色旧址。这些革命场所,大部分已成废墟,留下来的也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我们期待有识之士能多宣传和呼吁,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能得以系统的保护,也让老区桐梓洋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桐梓洋村附近的山上,有一个高山天池,四周青山树林倒映在水面上,宁静的湖面不时掠过水鸟的身影,堤坝上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白的是金樱子,红的是山杜鹃,与周围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的各种绿,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行走中,人不知不觉就成了画中人。
往水库左边方向前行,不多时,一个刚刚开垦的近200亩的茶园展现在我们眼前,一垄垄整齐的茶苗在春日暖风中舒展着稚嫩的身躯,呈现出勃勃生机,这就是企业家薛镜华先生于2015年开工的高山生态茶种植项目,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具有发展高山茶业的优良条件。我们不难想像,假以时日,桐梓洋村生产的高山优质、无污染的绿茶,定将广受欢迎和推崇。
返回村子时,遇到群刚收工的采茶工人,她们面带笑容向我介绍了采茶的生活情况,这些临时性像候鸟一般随着季节流动的外乡人,言谈中也纷纷流露出对桐梓洋这个秀美山村的喜爱之情。
午饭中有当地出产的苦笋、苗竹笋煮咸菜肚肉、猪红煲和茴香猪杂汤,虽然简单但可口,是一顿难忘的农家美食。
返程路上,我们沿途在青青竹林体验采笋的乐趣,又在峡谷清流边流连忘返,定格下一张张靓丽的倩影。
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的老区采风之行顺利又开心,而更多关于桐梓洋的革命故事和美丽风光尚来不及细细品味。我也不由地想起文史研究者罗培衡先生的遗作:
桐梓洋上寻圣踪,千仞奇峰曾卧龙。
硝烟岁月留印记,英烈功绩后人崇。
而我想说,桐梓洋,就像是一块璞玉,期待有缘人去雕琢。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神秘而又美丽的乡村,值得你去探访,特别是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季节。
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周日,我们一行十多人分乘三部车,在熟悉路况的该村乡贤的带领下,向着憧憬中的桐梓洋进发。从206国道到北斗镇再到拾荷村,之后的所见所闻就完全是一种陌生的体验了。一条大约3米半宽的水泥路隐藏在深山密林中,两旁忽而是茂密的树林,忽而又是险峻的岩壁,与都市里的喧嚣市井况味截然不同。走到半山处时,水气浓重,云雾空濛,能见度越来越低,清新的山风带着微雨,给人阵阵凉意。我竖起衣领,依然忘情地将自己交给那啁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清泉—人在车上,心已在景中。
拐过几个弯,山道上豁然开朗,天空放晴,地势也平坦许多。我们的第一站—桐梓洋林场到了,这是丰顺县最大的一个国营林场,有着众多的杉树、松树、麻竹等林木,职工不多,却在这人烟罕见的深山里默默守护着这一片山林。
目的地桐梓洋村距离林场还有十多公里,我们对林场简单了解之后便继续赶路,而这又是一段视觉的享受,那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竹子所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绿,更是填满你心胸、脑海甚至灵魂的一种颜色,可以入心、入梦。时值暮春,正是竹笋生长的旺季,碗口般粗壮的竹笋裹着黑褐色、布满绒毛的外壳,笔直挺立,像一把把利剑直指云天。据介绍,这是一种叫苗竹的竹笋,在它刚破土而出时采来食用,鲜美可口,是应节的美味。还有一种较矮小细密的竹子,当地人告诉我,这就是苦竹了,我们春天常吃的苦笋原来就是这样,真是长见识了。路上,我们见到不少三五成群的采笋人,他们爬山越岭,钻进密林中辛勤劳动,把鲜嫩的竹笋采回家加工销售。我心中暗暗思忖,这么好的竹子,扎根大地,生生不息;这么淳朴的山民,守护家园,勤劳致富,莫不是与桐梓洋的灵山秀水滋育还有革命圣地的熏陶激励有关?
中午将近,我们也终于到达了桐梓洋村,热情的村干部和回家投资发展的乡贤薛镜华先生早已等候多时。这是一个四周青山环抱的小村庄,地处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五华、兴宁三县交界,所在的桐新村是广东省东江革命根据地八乡山最重要的苏维埃乡之一。村子里的住户大部分已迁出,目前,留下来的几家人以种茶、养蜂、加工土特产为生。薛先生也是革命后代,他拿出自家今年出产的新茶,用山泉水煮沸了冲泡给我们品尝,那清亮、淡黄色的茶汤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入口更是甘香无比。薛先生深情地给大家讲述了发生在桐梓洋的革命故事和传说典故,那精彩又惊险的一幕幕仿佛把大家带回到了硝烟弥漫、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
女村干部告诉我们,桐新村是全县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之一,当时的桐新乡人口仅400多人,死于战乱的就有上百人,为国牺牲被评为烈士的有14人,单桐梓洋村就有7人,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尔后,我们参观了当年桐梓洋苏维埃政府遗址、炮楼岽的炮楼残迹、环形战壕、红军宿营地以及根据地的门户黄蜂溜隘口等红色旧址。这些革命场所,大部分已成废墟,留下来的也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我们期待有识之士能多宣传和呼吁,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能得以系统的保护,也让老区桐梓洋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桐梓洋村附近的山上,有一个高山天池,四周青山树林倒映在水面上,宁静的湖面不时掠过水鸟的身影,堤坝上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白的是金樱子,红的是山杜鹃,与周围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的各种绿,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行走中,人不知不觉就成了画中人。
往水库左边方向前行,不多时,一个刚刚开垦的近200亩的茶园展现在我们眼前,一垄垄整齐的茶苗在春日暖风中舒展着稚嫩的身躯,呈现出勃勃生机,这就是企业家薛镜华先生于2015年开工的高山生态茶种植项目,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具有发展高山茶业的优良条件。我们不难想像,假以时日,桐梓洋村生产的高山优质、无污染的绿茶,定将广受欢迎和推崇。
返回村子时,遇到群刚收工的采茶工人,她们面带笑容向我介绍了采茶的生活情况,这些临时性像候鸟一般随着季节流动的外乡人,言谈中也纷纷流露出对桐梓洋这个秀美山村的喜爱之情。
午饭中有当地出产的苦笋、苗竹笋煮咸菜肚肉、猪红煲和茴香猪杂汤,虽然简单但可口,是一顿难忘的农家美食。
返程路上,我们沿途在青青竹林体验采笋的乐趣,又在峡谷清流边流连忘返,定格下一张张靓丽的倩影。
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的老区采风之行顺利又开心,而更多关于桐梓洋的革命故事和美丽风光尚来不及细细品味。我也不由地想起文史研究者罗培衡先生的遗作:
桐梓洋上寻圣踪,千仞奇峰曾卧龙。
硝烟岁月留印记,英烈功绩后人崇。
而我想说,桐梓洋,就像是一块璞玉,期待有缘人去雕琢。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神秘而又美丽的乡村,值得你去探访,特别是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