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文化与知识的内涵差别出发,对当前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育人方式进行了考量,剖析了高职文化育人的的特点,并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提出构建融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态诸要素为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文化;文化育人;高职;文化育人体系
  
  当今世界,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日益深刻。文化育人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摆到了高等教育界面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职教育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基层复合型人才的低姿态出现,已悄然占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发展态势不容小觑。但是,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技术能力过于本位化的思想,难免使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文化积累略显单调并缺乏可持续发展性,这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范围内出现的人文精神滑坡也是同步的。所以,如何既彰显高职育人的实践理性,凸出其职业特色,又包容大学精神的理想色彩,吸收更多的文化,构建起文化育人体系,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界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1. 文化和文化育人
  文化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积累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则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这种活动也改造活动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这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文化育人。人的信仰、教养、习惯、处事方式等等社会化的表征都在文化的雕琢中一一显露。文化实现了的实质性上的“人化”或“人类化”,成为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上,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上。
  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所包括的内容遍及人 类的每一个角落,但其实质内涵就是价值观问题,这与“育人”的指向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将文化的内涵折射到学校的环境和活动之中,就是学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一般意义上,学校就是一个“文化场”[1],它是由学校的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氛围等交织、凝聚而形成的,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气氛,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文化主体有意识地构建一个人工的、却又不乏积淀的文化环境,并赋予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相对稳定的文化色彩,形成“文化场”,并使其发挥独特功能——在创建“学校文化场”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2. 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
  在教育界的日常阐述中,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和文化连在一起,或者视同一物。其实,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别。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如科学知识、地理知识等。文化则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如体育、美术、地方风俗以及人的修养、气质等。“文化”是在“知识”的前提下升华而成的一种智慧、一种素养、一种精神气度。无“知识”之“文化”,形同无本之木;无“文化”之“知识”,如同无舵之舟。就大学而言,对知识和文化的区分理解体现着育人的不同态度和层级。
  学习知识的本质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为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国家的教育的视野中,“知识就是力量”,塑造“知识人”甚至“工具人”早已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知识被看成是人的唯一规定性和人之本质,并被片面扩张为人性的全部。而实际上,单纯的知识育人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它不引导人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做知识的主人,反而把知识捧上神坛,让人匍匐在知识之下,顶礼膜拜、死记硬背,做知识的奴隶。压抑个性、压抑创造性是知识育人畸型发展的必然结果。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2]若弃人类灵魂教育而不顾,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质量不合格引擎而又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会毁灭自身,而且也会给别人带来灾难。所以,教育回归人的自身、回归生活、回归文化层面,已是中国教育迫在眉睫的选择。对于居于文化高地的高校来说,弘扬文化育人之风,事关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为传统的知识育人观的扬弃者,文化育人认为,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文化养成的地方,学生要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相比较而言:知识传授是单向度的,难以体现时代精神,文化传承是全方位的,包含动态的知识;知识传授往往与实践相分离,传授的只是经验,文化传承同实践是一体的,能体现最前沿內容;知识传授注重人的智力因素开发,文化传承则注重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知识传授的取向是继承历史,文化传承的取向则是推动时代。由于文化育人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学校的文化内涵建设,因而它更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避免知识育人的片面导向。
  3. 文化育人的意义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文化育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能够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起一个整体的、均衡协调的“绿色”教育生态。我们有必要深刻反省以往教育目标定位的失误——重知识而轻文化,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营造和谐奋进并富有各个学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一种崭新的类型,其教育理念具有广阔而又深厚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背景。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看,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问题,需要在对传统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对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予以科学把握。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内涵建设”还是“示范校”建设,无论是打造高职教育强国还是铸就有特色、有品牌的高职院校个体,文化育人的有效开展和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都已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特点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实践在不断加强,文化品味在不断提升,文化育人的方式、载体和功能在日益丰富。但从宏观上看,高职文化育人体系始终以提升一线技能型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各个行业的职业精神为主导,以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环境为平台,其职业性、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非常鲜明。
  1. 文化育人的职业性
  高职教育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3],致力于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清晰定位使“职业性”成为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它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给高职院校校园精神的提炼、价值理念的形成,还是给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抹上了浓厚的职业性色彩。如水利类高职院校的水文化,经贸类高职院校的商文化,便是将学校对应的职业特性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灵活应用的生动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育“准员工”的“培训营”,企业的需求和用人规格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尺。对企业而言,职业精神是员工的重要品质和核心素养,具备了优良职业精神的人才能胜任职业岗位,成就企业的辉煌。因此,职业精神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性”特征的显性因子,职业精神文化的构建成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的主导。
  精神文化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职业人才的人格走向。不同于专业知识的教授,职业精神的塑造过程注重意志、信念、道德、责任的汲取,是学生全面“职业化”的引领。不少高职院校以职业精神为主线,将职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校园的传统文化及其所包涵的科学、人文精神,促使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和内化,达到润物无声的功效。如金融财会类职业学院以“诚信”这一行业的基本职业操守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软硬件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感染、熏陶等,涵养学生的“诚信”精神和品格;“求实求精”则多被机电类高职学院引为文化精粹,以精益求精等原则进行物化,帮助学生形成精细化工作、精品化从业的职业习惯。
  2. 文化育人的专业性
  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感,一方面来自对学生优良职业精神的欣赏,另一方面则在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看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专业性,强调的就是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对专业能力的关注度和弘扬力。
  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知识[4],主要包括该高职院校专业表征所指向的职业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氛围极好,各高职院校培育和铸就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中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大规模实施工学结合;构建与行业标准相一致的实验实训场所,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聘请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缩短了学生掌握先进职业技术的时间差。这种“零距离”的对接,使得诸多院校形成了一些核心的专业文化,成为其文化育人的特色。
  除了从专业自身出发外,学校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也是专业文化提升的重要平台。专业型、学习型社团以将来所立足的岗位知识的学习为目标,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探讨形成专业技术创新的手段和实施方法。丰富多彩的专业性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专业本能和专业兴趣,引发学生对专业知识、职业技术的执着追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勇于创新的习惯。从实践上看,凡是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渠道的第二课堂活动,就容易应和学生的职业感悟和认知,培育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 文化育人的开放性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其与社会、市场、行业紧密关联。社会需求、市场趋势、行业动态、企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南针”,而高职院校也为社会、市场、行业、企业的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这种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构建起一种开放的职业教育生态。在这种生态下的文化育人工作,必定会呈现出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和多维度的理念交融。
  在具体的育人过程中,伴随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深入开展,学生的文化面向也会打破传统的行进流程。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一线真切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價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增强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许多外在的文化因子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动态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升级版”——职业教育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高职教育界后,高职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广博性、开放性不断加强,文化育人的功效也得到了不断提升。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究丰富文化育人的路径和方法,除了不断拓宽市场、深化校企合作外,校内自身优势的开发、潜在资源的发掘等都成为各高职院校竞相实施的重要举措。如有部分高职院校尝试设立同一类型的院校合作发展联盟,强化整体优势;有些院校寻求中外合作办学新平台,引进国际化办学理念;也有院校积极开发毕业生资源,设立、发展校友机构等等,这些都在开放性上丰富和充实了文化育人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文化育人方式的特殊性,即这种能够感染、引导学生的文化应当是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生态息息相关的,其中,培育职业能力的文化是本,锻造职业精神的文化是魂,而营造工学交替、产学合作生态的文化是链,这三者的文化功效不仅发生于现在,而且指向将来。所以,对文化育人的考虑必须着眼于高职校园文化的整体,着眼于一个融各个要素为一体的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育人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引.现代学校的文化使命[J].人民教育,2004(3-4):13.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毕明生.对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08(2).
其他文献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上肢常见的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系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好发于中老年人。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新疆冬季和夏季温差可以达到70℃以上,加之高速公路交通量大,荷载集中重复作用频繁,这就对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路面不致早期损坏,沥青混合料的
2011年全省国企改革发展暨国资监管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国资监管工作会议、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二五
对电路生疏,多种故障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如有电气原理图应仔细分析电气控制原理,理清思路,根据故障情况分出主次,先易后难。如没有电气原理图,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情况画出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与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消化科门诊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溃疡组)和正常健康人50例(对照组),采用康耐尔心身健康问卷、A型性格问卷进
本文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研究视角,结合小学三年级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人工智能一直都处于计算杌技术的最前沿,经历了几起几落,长久以来,人工智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然而它哿吸引了无数研究人员为之奉献才智,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给排水管道施工安全技术要求越来越严密,越来越先进。只有加强高科技的施工技术,才能较好地完成排水管道的施工任务。现对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原因包括疾病、心理、环境、药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的基本保险,是政府的重要社会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贫困化加剧,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人均收入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