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是为甘肃康姓;
3.出自古代突厥族康氏;
4.出自匡姓,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康姓。
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和河北省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大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四川、福建一带。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郡望堂号
堂号: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历史名人
康僧会:三国时高僧。世居天竺。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建业,孙权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于是江苏佛法始兴。
康泰:三国时吴国人,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公元226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海: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为“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
康有为:近代维新派著名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六年(1917年)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1.出自姬姓,为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或曰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少弟康叔谥号“康”,后人有以其谥号为氏者,是为河南康姓。史称康姓正宗;
2.出自汉代西域康居国王子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是为甘肃康姓;
3.出自古代突厥族康氏;
4.出自匡姓,为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名讳,匡氏改为康氏。据《宋史》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康姓。
迁徙分布
康氏最早的发源地是康叔被封的卫国,在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和河北省西南部一带。卫国定都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后来在陕西、山东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大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四川、福建一带。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郡望堂号
堂号: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历史名人
康僧会:三国时高僧。世居天竺。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247年到建业,孙权为之建塔,因始有佛寺,于是江苏佛法始兴。
康泰:三国时吴国人,为中国早期远行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约在公元226年和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国后撰有《吴时外国传》。
康海:明代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为“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
康有为:近代维新派著名领袖。1895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为“公车上书”。1898年依靠光绪帝发动了维新运动,遭镇压,逃亡日本。民国六年(1917年)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