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今年9月出版的“以报为证老报刊见证中国抗战”系列丛书,就是一套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抗战丛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这套丛书由《明证:在敌后壮大的抗日根据地报刊》《铁证:吹响全民抗战号角的国统区报刊》《图证:抗战十四年老报刊收藏图鉴》《旁证:外国媒体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以下简称《明证》《铁证》《图证》《旁证》)四册组成。
报刊是记录历史的底稿。相对于记录抗战的其他载体来说,报刊是第一手资料,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性和珍稀性。该丛书主编是资深集报专家、图书馆馆长,其他参编人员也是资深集报专家。所用的报刊资料是作者多年收集的成果结晶,很多图片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而来,为难得一见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中不少报刊史料还是第一次公布,堪称珍贵的抗战文物。这套丛书的出版,起到填补抗战史料空白的作用。
丛书的四个分册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形成相当规模,涵盖了敌后根据地、国统区、外国媒体的报刊,从不同的视角全面还原伟大的抗日战争,显示其全面性。
该丛书的另一个特色是用大量国内外原版报刊资料,图文结合,可读性强。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占有独特优势。丛书采用双色印刷,凸显老照片的真实感。每册约30万字,体例一致,成书规模得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丛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史料见证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中,创办报刊,刊登大量的消息、通讯和时评,也创办了一些画刊。《明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红色报刊,如党中央机关的《新华日报》、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战场画报》,以真实的史料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明证。
《明证》不仅收录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解放日报》、第一份机关刊《解放》周刊,在国统区公开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新华日报》以及机关刊《群众》周刊的抗日史料,而且收录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机关刊《团结》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报刊《晋察冀日报》《冀中导报》《晋察冀画报》《胜利报》,以及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中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大量红色报刊中的抗日史料。
“鸡毛信”是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故事。鸡毛信实际上是一份插着鸡毛的情报,说明情况是非常紧急的。《明证》第四章就用确凿的史料向我们介绍了一份真实的鸡毛信。这是1941年6月27日由太行根据地的陵川抗日县政府发出的一份鸡毛情报。红色单面油印在麻纸上,情报的下端背面粘有一根鸡毛,露出纸外。根据地军民武装凡遇有重要和紧急情报都插有鸡毛,各交通站和情报点一看是鸡毛情报,就立即马不停蹄地送往规定地点或下一个交通站点。这样的史料给人以鲜活形象的印记,读来兴味盎然。
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真实记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一系列大战役,特别是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统区的报刊对这些战役作了大量全面而详细的报道,《铁证》选取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报刊资料,如《申报》《抗日救国》《东方画报》刊载的史料。这些材料展现的史实,是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铁证。
该书第三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统区报刊上的新闻事件”第一节“日寇侵入温州”,不仅记录了1942年7月日寇入侵温州的过程,而且揭露了日寇入侵后的残暴罪行。“据当时出版的《浙瓯日报》载,沦陷35天时间内,全城9个镇13.6万市民约三分之二被迫疏散下乡,但仍有不少市民因无钱逃难留在城内。不少居民惨遭杀害,一些妇女被奸污。据《浙瓯日报》粗略统计:被杀死的同胞有353人,伤36人,失踪54人,共达443人。”
该册的附录中还刊有我国最早的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为抗日救亡运动鼓与呼”的《大众生活》、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各战区政治部机关报《阵中日报》以及国统区影响最广泛的刊物《全民抗战》等的报道。
展现抗战风云的历史图卷
《图证》以图为主,都是最原始的图片资料,视觉冲击力强。由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研评部向全国报友征集的抗战报刊珍品图片200多幅辑成该书。尤其可贵的是,书中的某些史料是国家馆藏所没有的,多是珍稀图片,如《庸报》《实报》《救国先锋》等报刊中的图照。因此该书还起到了填补抗战史料空白的重大作用。
《图画时报上海战刊》(1932年2月24日),刊有孔祥熙、宋庆龄等赴前方慰劳抗战将士的图片。《东方画报》(1937年1月1日)报道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刊有蒋介石、张学良等事变前的活动图片7幅。1942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5周年之际,《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内的百团大战专页,刊有八路军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在抗战前线拍摄的珍贵照片……
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原汁原味地再现客观真实的抗战历史,这是当年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直观见证,可谓图证。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图证》一书把过去通常所说的八年抗战史料延伸为十四年,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图文史料以资研究,这是该书值得称道的亮点之一。 以史为鉴,以图为证。这些老报刊的内容涵盖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等抗战1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奏响了一曲中华儿女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英雄凯歌。
揭示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媒视野
与其他三册不同的是,《旁证》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开篇,展现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步步紧逼。当年,许多外国媒体和驻华使节,客观、翔实地报道了中日战争,如美国《生活杂志》《时代周刊》,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法国《小日报》等,都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进行了报道。虽然视角不同,却是这段悲壮历史的旁证。
《旁证》的引子开门见山提出“为什么是卢沟桥”的问题,然后通过1938年5月9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所刊图文,以有别于国内媒体的传播角度予以层层辨析,并连声斥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之所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略中国,正是建立在数十年来一步步对中国蚕食的基础之上。……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不但不能驻扎军队,反而要让外国军队驻扎!这是什么强盗逻辑?这是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
该册第九章“南京!南京!”,从外媒的视角用“节节抵抗”“南京保卫战”“屠城血证”三节内容来展现日寇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书中刊载了1938年1月10日美国《生活》杂志正文,刊登4幅南京大屠杀照片,依次是一位父亲极度伤心地抱着被日军炸弹炸伤的已经垂死的儿子,这发生在12月6日;被炸坏的城墙和城门,遍地是平民尸体;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松井石根;12月l4日,遭日军残忍杀害的中国人的头颅被放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的木栅栏上。这些图片确实惨不忍睹,令人发指。这是西方主流媒体首次公布南京大屠杀真相。
第十三章终战诏书之第三节“终战还是投降?”写道,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的日本各大报纸均全文刊登了天皇的《终战诏书》。“但是,若细读天皇的《终战诏书》及其政府声明,从无‘投降’二字,更谈不上‘无条件’,而且不存在战败认识。……当时日本媒体大都宣称:大东亚战争不是侵略战争,而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战争。正因为日本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所以日本战后会出现那么多歪曲历史的行为:把‘侵略’说成‘进入’,把‘战犯’奉为‘神明’。”
《旁证》一书提供了新的史料,给人以新的思考。这册书和其他三册合在一起读,使人们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
“以报为证老报刊见证中国抗战”系列丛书,把《明证》《铁证》《图证》《旁证》四颗明珠串连起来,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的历史篇章,闪耀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辉,永远熠熠放光。
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均引自2015年8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抗战研究》(据新华社电)一文。
今年9月出版的“以报为证老报刊见证中国抗战”系列丛书,就是一套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抗战丛书。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这套丛书由《明证:在敌后壮大的抗日根据地报刊》《铁证:吹响全民抗战号角的国统区报刊》《图证:抗战十四年老报刊收藏图鉴》《旁证:外国媒体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以下简称《明证》《铁证》《图证》《旁证》)四册组成。
报刊是记录历史的底稿。相对于记录抗战的其他载体来说,报刊是第一手资料,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性和珍稀性。该丛书主编是资深集报专家、图书馆馆长,其他参编人员也是资深集报专家。所用的报刊资料是作者多年收集的成果结晶,很多图片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而来,为难得一见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中不少报刊史料还是第一次公布,堪称珍贵的抗战文物。这套丛书的出版,起到填补抗战史料空白的作用。
丛书的四个分册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形成相当规模,涵盖了敌后根据地、国统区、外国媒体的报刊,从不同的视角全面还原伟大的抗日战争,显示其全面性。
该丛书的另一个特色是用大量国内外原版报刊资料,图文结合,可读性强。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占有独特优势。丛书采用双色印刷,凸显老照片的真实感。每册约30万字,体例一致,成书规模得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丛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探索与实践。
红色史料见证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中,创办报刊,刊登大量的消息、通讯和时评,也创办了一些画刊。《明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红色报刊,如党中央机关的《新华日报》、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报》、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战场画报》,以真实的史料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明证。
《明证》不仅收录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解放日报》、第一份机关刊《解放》周刊,在国统区公开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新华日报》以及机关刊《群众》周刊的抗日史料,而且收录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机关刊《团结》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报刊《晋察冀日报》《冀中导报》《晋察冀画报》《胜利报》,以及晋绥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中及其他抗日根据地大量红色报刊中的抗日史料。
“鸡毛信”是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故事。鸡毛信实际上是一份插着鸡毛的情报,说明情况是非常紧急的。《明证》第四章就用确凿的史料向我们介绍了一份真实的鸡毛信。这是1941年6月27日由太行根据地的陵川抗日县政府发出的一份鸡毛情报。红色单面油印在麻纸上,情报的下端背面粘有一根鸡毛,露出纸外。根据地军民武装凡遇有重要和紧急情报都插有鸡毛,各交通站和情报点一看是鸡毛情报,就立即马不停蹄地送往规定地点或下一个交通站点。这样的史料给人以鲜活形象的印记,读来兴味盎然。
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真实记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一系列大战役,特别是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统区的报刊对这些战役作了大量全面而详细的报道,《铁证》选取的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报刊资料,如《申报》《抗日救国》《东方画报》刊载的史料。这些材料展现的史实,是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铁证。
该书第三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统区报刊上的新闻事件”第一节“日寇侵入温州”,不仅记录了1942年7月日寇入侵温州的过程,而且揭露了日寇入侵后的残暴罪行。“据当时出版的《浙瓯日报》载,沦陷35天时间内,全城9个镇13.6万市民约三分之二被迫疏散下乡,但仍有不少市民因无钱逃难留在城内。不少居民惨遭杀害,一些妇女被奸污。据《浙瓯日报》粗略统计:被杀死的同胞有353人,伤36人,失踪54人,共达443人。”
该册的附录中还刊有我国最早的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为抗日救亡运动鼓与呼”的《大众生活》、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各战区政治部机关报《阵中日报》以及国统区影响最广泛的刊物《全民抗战》等的报道。
展现抗战风云的历史图卷
《图证》以图为主,都是最原始的图片资料,视觉冲击力强。由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研评部向全国报友征集的抗战报刊珍品图片200多幅辑成该书。尤其可贵的是,书中的某些史料是国家馆藏所没有的,多是珍稀图片,如《庸报》《实报》《救国先锋》等报刊中的图照。因此该书还起到了填补抗战史料空白的重大作用。
《图画时报上海战刊》(1932年2月24日),刊有孔祥熙、宋庆龄等赴前方慰劳抗战将士的图片。《东方画报》(1937年1月1日)报道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刊有蒋介石、张学良等事变前的活动图片7幅。1942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5周年之际,《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内的百团大战专页,刊有八路军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在抗战前线拍摄的珍贵照片……
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原汁原味地再现客观真实的抗战历史,这是当年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直观见证,可谓图证。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
《图证》一书把过去通常所说的八年抗战史料延伸为十四年,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图文史料以资研究,这是该书值得称道的亮点之一。 以史为鉴,以图为证。这些老报刊的内容涵盖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等抗战1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奏响了一曲中华儿女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英雄凯歌。
揭示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媒视野
与其他三册不同的是,《旁证》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开篇,展现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步步紧逼。当年,许多外国媒体和驻华使节,客观、翔实地报道了中日战争,如美国《生活杂志》《时代周刊》,日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法国《小日报》等,都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进行了报道。虽然视角不同,却是这段悲壮历史的旁证。
《旁证》的引子开门见山提出“为什么是卢沟桥”的问题,然后通过1938年5月9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所刊图文,以有别于国内媒体的传播角度予以层层辨析,并连声斥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之所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略中国,正是建立在数十年来一步步对中国蚕食的基础之上。……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不但不能驻扎军队,反而要让外国军队驻扎!这是什么强盗逻辑?这是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
该册第九章“南京!南京!”,从外媒的视角用“节节抵抗”“南京保卫战”“屠城血证”三节内容来展现日寇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书中刊载了1938年1月10日美国《生活》杂志正文,刊登4幅南京大屠杀照片,依次是一位父亲极度伤心地抱着被日军炸弹炸伤的已经垂死的儿子,这发生在12月6日;被炸坏的城墙和城门,遍地是平民尸体;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松井石根;12月l4日,遭日军残忍杀害的中国人的头颅被放在南京城外的铁丝网的木栅栏上。这些图片确实惨不忍睹,令人发指。这是西方主流媒体首次公布南京大屠杀真相。
第十三章终战诏书之第三节“终战还是投降?”写道,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的日本各大报纸均全文刊登了天皇的《终战诏书》。“但是,若细读天皇的《终战诏书》及其政府声明,从无‘投降’二字,更谈不上‘无条件’,而且不存在战败认识。……当时日本媒体大都宣称:大东亚战争不是侵略战争,而是‘自存’‘自卫’的战争,是解放亚洲的战争。正因为日本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所以日本战后会出现那么多歪曲历史的行为:把‘侵略’说成‘进入’,把‘战犯’奉为‘神明’。”
《旁证》一书提供了新的史料,给人以新的思考。这册书和其他三册合在一起读,使人们能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
“以报为证老报刊见证中国抗战”系列丛书,把《明证》《铁证》《图证》《旁证》四颗明珠串连起来,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的历史篇章,闪耀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辉,永远熠熠放光。
注:文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均引自2015年8月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抗战研究》(据新华社电)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