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等教育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贺祖斌教授访谈

来源 :社会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宏观的视角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合高校特点提出了社会服务、专业优势、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措施;从微观的视角联系广西师范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展现高校在理论、实践服务乡村振兴中的贡献,彰显了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传统,酒文化书写遍布我国各种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聊斋志异》的《酒友》篇则是比较典型的一篇.在《酒友》故事的叙述中,暗含着对神奇的造酒过程、各具功用的酒器、雅致的饮酒方式、多样的醉酒程度等酒文化展示.在习总书记提倡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酒文化书写的整理和挖掘也应赫然在列.
目的:了解门诊护士对痴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待痴呆疾病的态度.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北京8所三甲综合医院门诊护士217名,采用中文版痴呆知识量表(Dementia Knowledge Assessment Tool Version 2,DKAT2)和痴呆态度量表(Dementia Attitudes Scale,DA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217名门诊护士平均DKAT2得分为(16.12±2.19)分,DAS得分为(96.95±13.1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是否有痴呆患者
蒲松龄是小说家也是诗人,除著有《聊斋志异》外,还写有诗、词、文、赋等作品.在其《霸王祠》这首诗中,他用李贺一般凄婉湿冷的笔调,表达了对历史上失败的英雄项羽的无限同情.这是感同身受之笔,也是同病相怜之语.这些情感和意象,后来都表现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了.特别是在《公孙九娘》《叶生》等经典小说中,均可以看到《霸王祠》这首诗的草蛇灰线.
《聊斋全图》与《聊斋图说》是两套清代晚期的聊斋题材彩绘画册,篇幅卷帙浩繁,刻画精雅生动,对于研究《聊斋志异》的图像传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悉数整合现知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关涉两套画册的三个问题.首先,从纪年藏款入手确定了《聊斋全图》的大致创作年代,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聊斋题材画作,填补了自手稿本至《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刊行百余年间的图像空白;其次,考辨了两场拍卖会上所出现两本题为《聊斋图说(第二册)》图册的真伪问题;最后,对“《聊斋图说》为慈禧六十岁寿礼”之说进行了反思与商榷.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述了华北地区基层社会中的诸多契约现象,复原了民间契约实践的动态过程,为研究山东以及华北地区的契约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而蒲松龄对华北契约现象的描述体现了其明显的契约意识以及基层社会契约的运行机制,即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以信为本,守信重义;善恶有别,因果报应.
《聊斋志异》创作构思每喜借鉴史书笔法,《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有关话语、典故常奔来笔底,为小说平添不少史家色彩.《隋书》与《旧唐书》《新唐书》中的某些情境、典故、语词在《聊斋志异》中也常出现,增加了小说叙事的生动性,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表现力.将《聊斋志异》借鉴上述三部史书之处择要指出并略加分析,也是《聊斋志异》研究与鉴赏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比于其他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的翻译和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也有相应关注和论述,但在史料钩沉和梳理方面颇有被研究者忽略,甚至以讹传讹之缺陷.笔者对这个问题留意多年,今辑得俄罗斯“聊斋学”翻译和研究的文献史料,分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前、二十世纪中叶至世纪末、本世纪初等三个阶段,以系年的形式梳理成文,就教于方家.
蔡美彪先生是“当今史学泰斗”.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中国传统学术素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使蔡先生在史学,主要是辽金元史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一批堪称典范的学术成果.本文作者对蔡先生的奖掖表示感谢.
聂廷生《周村进士》是一部皇皇大作,在淄博地域文化研究方面贡献颇巨.其中《聊斋志异·鬼哭》中提到的王七襄是当时淄川进士,《放蝶》中提到的王(斗)生是当时长山进士,都是现行行政区划中的“周村进士”.以往,学界对此二人事迹掌握不够全面,故而对两篇小说研究也不够深透.《周村进士》中提供了有关二人的许多新资料,对聊斋文化研究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聊斋志异》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涉病篇目,这些篇目中的疾病不仅涉及生理因素,亦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疾病书写隐含着清初士人的价值倾向,包括身心困境下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在道德上对善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情感上乐而不淫的中庸思想.《聊斋志异》中的疾病书写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受中国传统的发愤著书与文以载道文学观念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烂漫诗意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