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拍摄第一批援藏干部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志勤(1935年9月—)。1951年起从事摄影工作,起初在照相馆做学徒。1955—1958年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解放日报》新闻摄影培训班学习。1958年调至上海市经委技术局技术情报处主办的《工业技术情报》任摄影记者。其间,拍摄了几乎所有的当时上海生产的第一代新技术、新工艺产品,并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了数千幅照片。其中“苏联原子能同位素展览图片”发往全国各地科技单位传阅。当时,他是上海第一个放大型黑白照片的摄影师。1995年由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选派办,借调去拍摄上海援藏、援疆、援滇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并进行摄影创作。1997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施志勤个人摄影作品展”,并出版《施志勤摄影作品集》,2001年举办“眼底世界镜中艺术——施志勤50年摄影作品展”,同时出版摄影作品集。
  许多照片都是我第一个到现场拍的
  解放前,我就在私人照相馆做学徒。上海解放后,我在康明照相馆做技师,专门拍人像,暗房冲洗等都做得很好,深受老板喜欢。公私合营后,我先到榆林区,也就是现在的杨浦区工人俱乐部,专职搞摄影。当时喜欢摄影的人非常多,俱乐部就为广大摄影爱好者办培训班,我担任老师。这期间,拍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各类新人新事的宣传照片。随后,组织上派我到《解放日报》,跟随俞创硕老师学习新闻拍摄。1957年,组织上把我借调到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摄影组,为文化宫拍了大量各种题材的照片。1958年10月,我被调到上海市经委技术局技术情报处,任专职摄影师。因为这个岗位的特殊性,会涉及某些保密原则,所以有关工业方面的新工艺、新设计、新创造、新产品需要发布,都是我到现场首拍的。如“苏联原子能同位素”的照片,我拍后印成宣传图片,发往全国各地科技单位。所以,一般要等我所在的技术情报处主办的《工业技术情报》杂志出版后,各大新闻报纸如《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日报》《劳动报》等都来要照片,随后各大报刊都会陆续发表。
  我当年拍过30万吨水压机,拍过江南造船厂第一艘万吨轮船下水,拍过第一辆上海牌小汽车,上海第一块手表出厂……
  记得1955年上海牌手表试制成功后,技术情报处领导派我去拍。我拿了罗来双镜头方镜箱照相机,一早直奔位于杨浦区的上海手表厂。到了厂领导办公室,说明来意后,领导陪我来到成品车间,只见好几排长桌上,女工们静静地在工作。桌上的台灯把女工的脸盘映得非常柔和。我脑子里很快设想好构图,为了画面集中,我把一些装配好的手表摆放到镜头正前方,配上女工们专心致志的神态,一连拍了好几张。回去冲洗放大后,发表在《工业技术情报》杂志上。随后,各大报纸都来要照片。本来上海牌手表就一表难求,据说照片发表后,更加成了紧俏货。投产当年,上海手表厂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36万只。试销第一天,100只手表一开门就被抢购一空。買不到的顾客只能办理登记预售,一个上午办理登记的就超过1000人。试销单位上海第三百货商店像办喜事一样,我在现场也兴奋得连连抓拍。当天的《新民晚报》“上午新闻”报道:第三百货今晨顾客盈门争买首批“上海”牌手表。在计划经济年代,圆头白面的上海牌手表始终是紧俏商品。虽然一百多元的售价相当于普通职工3个多月的收入,但一度还是供不应求,需要凭票证才能购买。
  永安公司历来是上海人购物的高档场所。1958年,永安公司是上海商业战线的一个标兵,我接到了去拍绸缎部照片的任务。初秋的一个早上,九十点钟,我来到南京路永安公司,只见商店里顾客盈门,特别是在绸缎柜台,姑娘们都把漂亮的花布披在身上,喜滋滋地左顾右盼。永安公司领导特意选了两位女营业员配合我拍摄。我观察了一阵,虽然是在室内,但光线很好,人们的神态也很自然。我抓拍了多幅生动的照片,照片发表后,绸缎部生意更加火爆。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进行纺织工业大调整,许多棉纺织厂要关停并转了。我和工业打了一辈子交道,对纺织厂很有感情,于是就拿起照相机来到上海三十三棉纺织厂,花了两天时间,从清花间、粗纱间、筒子间、浆绵间、细纱间、织布间、成品间到整理间,每道工序我都拍了个遍。虽然没有领导指示我去拍,但我觉得能为曾经辉煌的上海纺织行业留下一些影像资料,是很值得的。时过几十年,现在再来看看这些照片,就显得特别珍贵了,因为再也不可能有了。
  随上海援藏干部进西藏
  自1951年从事摄影工作以来,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摄影经历,但最令我激情澎湃和梦魂牵绕的,是神奇的西藏。1995年,我参加了上海摄影家协会组织的一次采风创作活动,一路直奔世界屋脊西藏。同行的有七人。路上可谓艰辛,我们从上海出发乘火车到青海西宁,再从西宁搭火车到格尔木,从格尔木到拉萨后,就只好坐长途汽车。我们日夜兼程足足颠簸了36个小时,才到目的地。高原明珠拉萨的深秋,碧空万里,云绕群山,寺庙林立,色彩斑斓,大自然的美景,令我们感叹不已,顾不上途中劳累,也顾不上高原缺氧的反应,每个人都迫不及待掏出相机投入摄影创作。从此,西藏在我的镜头里定格。
  1995年5月17日,我随第一批援藏干部约50人从上海虹桥机场登机。1995年5月20日,在西藏拉萨贡嘎机场,援藏干部受到藏族群众载歌载舞的隆重欢迎。时逢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大庆喜日,拉萨城内处处张灯结彩,藏族同胞个个穿着节日盛装,整个山城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拍摄30年大庆活动,便与自治区文联联系。文联的同志告诉我们,办理采访证的时间已经来不及了,让我们直接找展览馆联系。展览馆的同志说,你们应该提前发个电报。此刻,我灵机一动,拿出了一张前几年在上海与吴邦国同志的合影照片,展览馆的同志看到这张照片,因吴邦国同志正是来参加大庆活动的最高领导,立即从原定给其他同志的采访证中,给了我一张采访证。这样,我们才得到了拍摄西藏大庆活动的机会。
  到了大会现场,中央代表团团长吴邦国和藏族同胞一一握手,我紧随其后拍下所有握手的镜头。吴邦国看见我,亲切地问:老施,你来几天了?感觉怎么样?高原缺氧的环境还适应吗?我说:吴书记,您好!我很好,没问题。接着上海市代表团团长夏克强副市长来了。夏克强指示我们,借此机会应多拍点上海第一批援藏干部的工作、生活照片,要多宣传西藏。回上海后,我就做了一套援藏干部的摄影集。   在西藏,我和援藏干部同吃同住,目睹了他们的辛劳、敬业以及刚到西藏时的不适应。
  徐麟是第一批援藏的领队。有一次,我在医院里拍摄上海医生带教藏族医生时,听说他病了正在输液,就跑去看望。还没说上几句,就有人跑来说正在建造的上海宾馆发生了事情,只见徐麟立马拔掉针头,赶赴工地,现场办公。当时西藏的医疗条件还非常落后,因为水质不好,盐水打进身体人会发抖。有一次拉萨地委书记平措在会上说:是否能请上海来的同志想想办法,帮助改进。后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全国62个重点援藏项目之一——日喀则市自来水工程,就由上海市政府援建,上海市公用事业局承建。1994年9月18日开工,1995年8月24日向城市正式供水。建有日供水2万吨水厂一座,输水管网19公里,配水管10公里,可满足15万人的用水问题。从此,日喀则市生活、生产用水难的历史彻底结束。水塔建成后,水质明显净化,西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实惠和改善。
  这一年,我们除了采访拍摄30周年大庆的照片外,特地赶到援藏干部工作的日喀则地区,拍了许多生动的资料。这些资料照片,在上海市援藏干部办公室的支持下,于当年10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一个题为“情系浦江,志在西藏”的摄影展览。摄影展开幕时,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和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亲自前来剪彩。我有26幅照片參展,其中《吴邦国与藏民同胞亲切握手》摄影作品获一等奖。
  在拉萨的日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一定要把布达拉宫的雄姿介绍给上海人民,介绍给没有到过西藏的每一个人。经过与管理方沟通磋商,我们获准进山拍摄。大家起早贪黑,先后五次来到前山拍摄日出与日落的布达拉宫,直到拍摄满意为止。
  此后,根据市委有关部门的安排,我于1996年第二次进藏,任务是随上海市慰问团赴藏慰问第一批援藏干部,带队的是林湘。当时农工商出租公司总经理陈忠信,也随团去慰问援藏干部。在去西藏的路上,陈忠信对我说:“你已经去过西藏了,有经验,我就和你一个房间吧。”没想到他一到日喀则就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排不出小便,有天夜里甚至昏迷了。一连几天,我常常把昏昏沉沉的他背到厕所。但是,天一亮,陈忠信坚持要去现场看望援藏干部,我就陪着他到了珠穆朗玛峰脚下的荣布寺。在那里坚持工作了三四天,回到日喀则陈忠信才住进了医院。
  那年,夏克强在代表团去看望慰问援藏干部时,发现西藏缺少蔬菜,吃饭时,看见他们在吃白菜残帮,夏克强心疼地落下了眼泪。代表团每个人都主动捐了500元给援藏干部。我拍完照后,也拿出500元捐献。
  为每位上海援外干部留影
  我几乎为每位援藏干部留下了工作照片。如上海援藏干部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徐麟在敬老院和老人们话家常;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援藏干部张予敏为青年医生解读X光片;日喀则地委援藏干部宣建军与扎布伦寺奶牛场的小喇嘛们一起检验鲜奶质量;日喀则地区食品加工厂援藏干部孙明根开发出数十种深受群众喜欢的“上海糕点”;拉孜县援藏干部陆振海带出了一支高原足球队;亚东县援藏干部俞凯丰为贫苦牧民捐款;定日县援藏干部庄华与藏族干部群众共度佳节;江孜县援藏干部施汉荣与藏族能工巧匠研究民族手工业的发展道路……
  在西藏,每到一处,就有人向援藏干部献哈达。我至今保留着许多条。
  1997年、1998年两年里,我又先后三次进入西藏,都是去拍摄上海对口支援西藏的许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有医院、水厂、化工厂、太阳能、上海大厦等。其间,我与协助工作的援藏干部一起,在阿里山区采风拍摄后,又从日喀则出发,到达江孜、亚东、拉孜、定日、仲巴、普兰、扎达、狮泉河等许多山区村落,拍摄上海援建西藏工程中的援藏干部。
  记得一次从日喀则到阿里地区,一路上车子抛锚了11次,每次换轮胎都要人工打气1000多次,我也帮驾驶员打了100多次。有时大雨,我还主动下去帮忙撑伞。一路上,大家经常只能吃方便面、饼干和水果。有时候向牧民买点水,但看看实在太脏,又不敢喝。在阿里地区,我随援藏干部走了20多天。有时经过的路线中有河,碰到河中有车搁浅,当地驾驶员非常有经验,先用石头试试水深,所以每次我们都有惊无险。
  最后一次进藏是在2000年7月,我随上海市农工商企业集团进行援建的慰问。六次进藏,我不但增长了许多见识,获得了摄影创作的丰收,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巨大提升和净化。每到藏民家里,我常常和援藏干部一样,掏出钱默默地递到藏民手里。我还个人资助了两位藏族小学生,帮助他们顺利读到中学毕业……
  西藏是我摄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在那里,我曾经两次见到十世班禅。
  我在西藏的足迹,在我的两个摄影作品个展和参加援藏干部摄影作品展览上都有体现。上海市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出版的《浦江儿女雪域情》和《情系日喀则》两本画册中,也选用了我的许多作品。2001年出版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题字的《眼底世界 镜中艺术——施志勤50年摄影作品集》。
  1995年至2010年,我借调到市委组织部综合干部处选派办,整整15年,跟随外派干部到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还跟随外派干部到过新疆和云南,其中到过新疆8次,云南9次,我的相机镜头记录了上海援外干部的风采。
其他文献
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11月30日上午,2019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暨周家钧窑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在禹州神垕古镇隆重举行。  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达,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省报告文学学会执行会长、时代报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张富领,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韩强毛、徐宜发、张善伟 、肖根胜等出席年会和颁奖
期刊
1. 于都县寒信村   在红军长征85年的历史节点上,一位摄影师从长征集结地江西于都出发,先后经江西、湖南、福建、贵州、四川、宁夏、陕西等长征沿线部分省区,用镜头记录下了他所走过的长征路。  在江西于都,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了30位红军女战士参加长征的不凡事迹;在贵州遵义,关于已故老红军李光两次“长征”的事迹,彰显出一位老红军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期刊
庚子年对中国人向来不友好,特别又与鼠年相遇,大年初一就不太平。  一场突如其来的抗“疫”大战拉开了帷幕……  疫情危急!中华告急!武汉三镇人民的生命最危急!  九省通衢在流血,江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凶残瘟疫,在民族危难之际,党中央一声令下,具有战斗精神的中华儿女奋起参战,迅速打响剿灭“疫”害的人民战争。  面对大敌,老英雄钟南山横刀立马、威风不减当年,驰援江城;李兰娟院士宝刀不老,身先士卒
期刊
最近,《人民日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蒋巍的报告文学《闪着泪光的事业——和谐号:“中国创造”的加速度》。这是该报自1978年连续转载发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之后很长时间没有过的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了。  新闻报刊是报告文学开始和立足的重要阵地,曾经有很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从这里产生。只可惜,近些年一度沉寂。随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作品版的陆续恢复,这样的情
期刊
丰收季节硕果盈枝,金风送爽情满中原。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全省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纵深推进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考察调研,深入革命老区、农村、企业等,拉家常、话幸福,谈创新、说生态,讲信心、指方向,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这次考察调研中,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
期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树立新时期慈孝观,9月5日—25日,由新乡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中共新乡市委老干部局、新乡市妇女联合会、共青团新乡市委联合主办,新乡市传统文化协会、河南新封生态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承办的“孝善之城. 厚重牧野”新乡市首届孝道文化节系列活动在新乡市成功举办。  9月18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富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孟亮,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会长范文举,新乡市社科联党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河南发展,近年来,他多次到河南考察调研,还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留下许多生动故事。  高度重视河南“三农”工作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对全国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就特别关注“三农”工作。在尉氏县,他走进麦田,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
期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曾幾何时,黄河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害严重,“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为了黄河安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时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的地位十
期刊
2019年9月22日上午,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在省会郑州召开“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成立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筹备会”。  据介绍,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成立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的召开,是该会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孝文化,回顾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创会十年来的辉煌成就,谋划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更加美好的未来。筹备会上,与会同志就十周年庆典工作的筹备工作各
期刊
2019年9月3日,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考察组一行四人前往“会唱歌的村庄”——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考察调研。  垌头村隶属于登封市大冶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现有人口1780人,5个村民组,410户。保存着多处古迹文物,有约1500年前的桑树、五六百年前的槐树和柏树、三四百年前的皂荚树、明万历八年的青石栏杆柱、清乾隆年间的古井和约二三百年前的土窑洞等。  2008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村民董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