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两首格林卡浪漫曲的钢琴伴奏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一生共创作了80余首浪漫曲。本文着重对《威尼斯之夜》《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曲式以及钢琴伴奏、演奏与艺术特点等的分析,以求通过钢琴伴奏的创作探索格林卡浪漫曲创作中运用的国外音乐元素到本国歌曲中以及低音区使用独立旋律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
  格林卡 浪漫曲 钢琴伴奏
  1.引言
  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极具俄罗斯民族特点,尤其是歌剧《伊凡苏萨宁》和交响曲《卡玛琳斯卡娅》影响了俄罗斯一代作曲家如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等,这些作品一直是各国学术界讨论格林卡创作的重点。格林卡对浪漫曲的创作也极为突出,一生创作了大量浪漫曲,这些歌曲最直接体现了俄罗斯民间音调、曲调等音乐风格。可是国内对格林卡浪漫曲的研究较少,这也是本文的写作动机。
  浪漫曲是艺术歌曲传入俄罗斯后发展形成的,其本身就具有俄罗斯本土的特色。作为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格林卡的浪漫曲在已存浪漫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具有个人风格。作为声乐爱好者的格林卡,创作的作品都由他亲自演唱,所以对钢琴伴奏创作要求极为严格。
  钢琴伴奏作为歌曲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决定一首浪漫曲能否成功重要的环节。本文着重对格林卡《威尼斯之夜》、《我记得那美妙瞬间》的钢琴伴奏等进行分析,以求探索格林卡浪漫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2.格林卡浪漫曲创作历程
  格林卡一生共创作了80余首浪漫曲。
  1822—1834年是格林卡创作早期。1822年,格林卡从彼得堡的学校毕业在政府工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音乐并利用闲暇学习作曲、钢琴和声乐。创作了一些浪漫曲如《安慰》《可怜的歌手》等。1825年彼得堡爆发十二月党人起义,使俄罗斯文艺界人士的爱国热情觉醒,格林卡与当时的文学家普希金、剧作家格里波耶夫志同道合,一起研究艺术。其间,他开始创作具有俄罗斯民间气息的浪漫曲,选用普希金、巴拉丁斯基等的诗词谱曲。如《你,你可爱的夜晚》《秋之夜》和《别诱惑我》等。此时格林卡的浪漫曲开始有了个人的风格。
  1830—1844年是格林卡创作成熟期。1830年格林卡赴德国和意大利学习。他的浪漫曲《胜利者》《夜间评论》《威尼斯之夜》(ВЕНЕЦИАНСКАЯ НОЧЬ)等都具有意大利的音乐特点。《威尼斯之夜》则直接表达出他对意大利大自然、民间音乐的喜爱。回国后,这些经历使他开始了自己新的创作、涌现出大量的作品。他与普希金的诗词结合,力求音乐与诗词完美结合,表达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情怀。如《承认》《北方的星》《在血液中燃烧着爱的火焰》《我记得那美妙瞬间》(Я ПОМНЮ ЧУДНОЕ МГНОВЕНЬЕ)以及《告别彼得堡》声乐套曲。其中《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是格林卡成熟时期最杰出的浪漫曲。
  1844—1857年是格林卡浪漫曲创作晚期。自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演出的失败后,格林卡开始遭到贵族们的冷遇,加之婚姻的不幸,格林卡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旅行。他先后去了法国、西班牙进行学习。1847年格林卡回到了俄罗斯,创作的浪漫曲有《芬兰湾》《祝酒歌》《玛格丽特之歌》等。
  在格林卡的晚年,他的作品时常受到贵族阶级的诽谤。最终格林卡1856年逝世于柏林。纵观其一生,格林卡浪漫曲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成熟期的创作,本文选取两首他成熟期创作的浪漫曲《威尼斯之夜》《我记得那美妙瞬间》作具体简析。
  3.《威尼斯之夜》《我记得那美妙瞬间》钢琴伴奏分析
  《威尼斯之夜》是格林卡于1832年在意大利创作的一首抒情浪漫曲,使用诗人柯兹洛夫的词。当时的格林卡在米兰生活,一天深夜,格林卡在公寓的阳台上欣赏着米兰大教堂的风景,这时月亮从乌云中探出,大教堂一半被明月笼罩,一半沉寂在黑暗中。格林卡兴奋地呼吸着米兰夜晚的空气,不禁说道:“能写一首像船歌一样的曲子有多好!”①几日后《威尼斯之夜》诞生了。
  《威尼斯之夜》拍号6/8拍,bB大调,速度记号慢板接近小快板,是单二部曲式的分节歌。
  歌曲结构图:


  此曲的拍号是意大利船歌常使用的拍号。A部分主旋律多运用六度、八度等远音程,这样使旋律音响空旷,是俄罗斯民歌常用远音程旋律的创作手法。这里伴奏使用意大利船歌常用节奏型,能够表现出水波荡漾的场景,格林卡把这部分的伴奏创作在低音区,音响显得沉寂、昏暗。这一改意大利船歌阳光明媚的创作风格,更显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忧郁气质。B部分的伴奏不使用踏板,全部使用跳音,立刻生动起来,和声音程出现重属和弦以及Ⅲ级属和弦等离调和弦,具有俄罗斯民间节日曲调的欢快气息。此部分的出现为整曲带来了生机与A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演唱此部分需要注意转化情绪。连接部分也是此曲的尾声,下行音程以五度——三度——二度进行,为结束音的出现做准备,当结束音的主和弦缓缓出现,和声又回到原来的主调,此处的连接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点睛作用。而作为尾声出现,符合整首曲子安静的夜主题。
  《我记得那美妙瞬间》是格林卡成熟时期最杰出的浪漫曲,此曲词原是普希金在1825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致凯恩》,献给自己的妻子凯恩。在凯恩的回忆录中,当她听完格林卡的表演时不禁感叹道:“格林卡轻巧的双手一接触到琴键就发出美妙的声音,我心中惊奇和狂喜的声音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很难加以叙述。”②当时的格林卡刚与妻子离异,正热恋着凯恩的女儿,这首优雅浪漫曲就诞生了。
  《我记得那美妙瞬间》采用4/4拍,F大调-bA大调-F大调,速度记号为愉悦的中板,三段体结构。
  歌曲结构图:

  此曲a句就有六度的音域的跨越,使用F大调,立刻为这首曲子奠定明亮的色彩,但要注意声音的平稳。b、c、d句主旋律的开始音即前一句的结束音,这样首尾相同的创作手法是格林卡独特的设计,使句与句之间加强联系,不会被休止符破坏。第c、d句伴奏的部分开始由低音区演奏独立旋律,这也是格林卡浪漫曲创作手法之一,伴奏加入低音旋律,丰满了伴奏织体,具有俄罗斯忧郁的气质。B部分,调式转为bA大调。e句附点节奏配合标有“果断的”(risoluto)的表情记号,伴奏部分使用带有装饰音的和弦震音,词意开始讲述主人公的凄苦生活。f句表情记号要求立刻变得温柔起来,词意变为主人公开始回忆起爱人的声音容貌。这两句的对比是此曲的精彩部分,在转调中表现这两句更能引起听者注意。这两句伴奏部分相似但表达着不一样的感情,要区分演唱。g、h句与e、f二句主旋律相同,但是调性已转回F大调。A’的b句结束处,反复唱到“失去眼泪和爱情”处要求一个音滑到另一个的演唱方式,仿佛喃喃低语一般。此时的伴奏部分的和弦标记“充分保持”(ten.)以配合表达主人公沉重的心情。扩充部分使用第一部分第一句的旋律进行移调创作,伴奏部分使用十六分音符,歌词表达了欢快的思绪,需要注意的是在结束处需要“充分的减慢”(ritard. Assai)。尾奏部分沿用引子部分的旋律,在曲子演奏完毕后休止符标注的延长记号,需要演奏出来。
  4.结语
  本文通过对格林卡《威尼斯之夜》《我记得那美妙瞬间》这两首浪漫曲的曲式及伴奏的分析。体现了格林卡在对浪漫曲的创作中充分运用俄罗斯民间音调、曲调:如《威尼斯之夜》既使用意大利音乐的节奏、拍号特点,又不忘记使用了俄罗斯诗人的诗词,民间音乐的创作手法、音乐风格;如《我记得那美妙瞬间》中主旋律六度以上的音程跳跃进行,以及伴奏部分左手低音区的独立旋律创作,这无不体现了格林卡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家,深深扎根于民间又充分突出个人风格的创作手法。作为能够演唱自己作品的作曲家,格林卡的浪漫曲选词内容朴实真挚,旋律与词意结合紧密,伴奏部分能够运用音调、节奏、以及伴奏织体等手法充分表达情感:如《我记得那美妙瞬间》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运用了多种创作手法表达感情的强烈对比。
  格林卡重视浪漫曲钢琴伴奏的运用,使之更好地为浪漫曲服务,为民族音乐服务。
  参考文献
  [1]塔·罗佐瓦等著.格林卡[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普罗托波波夫著.格林卡评论[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4
  [3]万昭著.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执行的教育方针是:以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原则为基础,吸取国统区音乐专业教育的经验,培养我国有理想、有专业知识的音乐文化建设人才。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学院设立了本科(五年制)各科、系,设立了本科“民乐组”(后发展为“民乐系”),以及“民族音乐研究部”、“干部进修班”、“附属音乐中学”等。教师队伍除保留各原参建单位的师资力量外,还敞开校门,诚聘一
期刊
在欧洲,城市文化底蕴与涵量的厚重及深广程度如何,常常是以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的数量与种类之多少,以及馆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来作为评价依据的。这也许是许多到过美国的欧洲人在那些挤满摩天大厦的现代化城市里充分享受舒适而刺激的摩登生活之后,依然表露出对其城市文化的贫瘠与浅薄所感到的那种不屑之原因所在吧。  布达佩斯之所以成为中欧名城,首先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与风貌,而体现这种品位与风貌的
期刊
时光,总是在人们慵懒与琐碎的生活中平缓流逝,就像是轻拂在指尖的微风气息,那种毫无察觉地滑过与迅速,才是最恐怖的。  是的,不知不觉地,已来美国两年多了。将生命的短暂,切割分享在这样一块土地,我认为,这是一种勇敢的探索与体验。可是,在这种探索与体验中也隐藏着很多的辛酸与艰苦。不错,这正是每个留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在年少的岁月里离家,独自生活与社交。而这,到底是正确的抉择抑或是错误的呢?  身边的很多
期刊
郑冰,198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其作品《第一二胡协奏曲》获美国新音乐作曲比赛最高荣誉奖,《第二二胡协奏曲》获1994年全国交响乐作品评比优秀创作奖,《第三二胡协奏曲》《第四二胡协奏曲》获台湾地区作曲金鼎奖,《第五二胡协奏曲 —— 望儿山的传说》获2014年第十八届全国文华音乐作品奖(民乐)评奖优秀奖,舞剧音
期刊
赵进,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6月26日生于抚顺,曾在抚顺市歌舞团当演员,1980年调入抚顺市群众艺术馆做编辑、文艺辅导、调研等工作,担任过主任、馆长等职务,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近35年,现任抚顺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  1981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共有数百首(篇)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发表于《诗刊》《词刊》《中国诗人》《鸭绿江》《诗潮》《萌芽》等刊物;数十首作品参加全国、省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人找寻生命力量的基石。文化活动是展示自我才华,品味真善美,释放压力,感受人生快乐的过程。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在于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在文化活动中体会生活的美妙。我们做了好多年,组织过不同艺术门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欢乐、有辛酸、有成就,有教训。归结为一点就是:群众文化活动要让老百姓尝到甜头。  一、老百姓想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  这是一个简单又
期刊
音乐剧《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改编自法国著名悬疑小说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创作于1910年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有着浪漫、神秘基调的哥特式悬疑惊悚小说。  魅影的塑造  在韦伯的音乐剧版之前,原著小说《剧院魅影》被改编的版本中绝大多数被贴上了剧情悬疑、恐怖、惊悚等标签,
期刊
自《第三弦乐四重奏》起,肖斯塔科维奇的四重奏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观察作曲家年表就可发现,与其他作曲家不同,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四重奏体裁写作的时间相当“晚”。1937年完成《第一弦乐四重奏》时作曲家已然完成其《第五交响曲》,进入其交响曲体裁写作的成熟期。而在第一、第二两首四重奏作品间相隔了第六、第七、第八三部交响曲。当1946年作曲家完成其《第三弦乐四重奏》时,他已经是一位拥有九部交响曲的绝对重量级
期刊
往年在台湾金曲奖公布提名名单之前,总会有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提早两天颁发“年度十大专辑”和“年度十大单曲”,以至于业界以及歌迷常常笑称“中音协”奖项就是金曲奖的风向标,二者除了时间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之外,名单也多有重叠的部分;今年,二者从公布时间来看,金曲奖更像是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前哨,但这一次二者的重叠部分却没往年那么多了。不过,今年还有一个现象也是二者之间相似的,即内地流行音乐对台湾市场的“反攻
期刊
提起民办学校,很多尴尬不禁萦绕在脑海中……十几年来,沈阳市的艺术类民办学校从原有的十几所,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后,仅仅剩下目前的两三所。长期的官办教育传统,造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即瞧不起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不理解、不支持;而国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公办教育上,给予大量经费和各种资源,构建各种扶持的渠道和平台,这一切都让民办教育望洋兴叹、望尘莫及。然而,在如此艰难的夹缝中,却有一所民办学校存活下来;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