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585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诊断为肝细胞癌预行肝切除术2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20.0~120.0 h,平均47.5 h)给予静脉注射吲哚菁绿(0.5 mg/kg)。开腹暴露并游离肝脏后,手持荧光检测仪器探头,实时可视化显示肿瘤,并引导肿瘤完整切除后,继续对在体剩余肝脏尤其是切缘周围进行探测,将所有疑似病灶进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对离体肿瘤标本剖面进行荧光成像,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指标:(1)术前发现肿瘤的荧光显像检查情况。(2)荧光显像检查发现新病灶情况。(3)离体标本肿瘤剖面荧光显像特点。(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术后随访1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增强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记录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范围)表示。

结果

(1)术前发现肿瘤的荧光显像检查情况:24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24个肿瘤。其中能够在体肝脏表面肿瘤相应投射区域呈现荧光19个;肿瘤平均深度为0.36 cm(0.00~0.65 cm),平均直径为6.20 cm(1.20~9.00 cm)。未显现荧光5个,肿瘤平均深度为1.52 cm(0.90~2.60 cm),平均直径为4.60 cm(1.50~7.80 cm)。(2)荧光显像检查发现新发病灶情况:24例患者共发现新的疑似病灶13个,病灶平均深度为0.30 cm(0.00~0.60 cm),平均直径为0.65 cm(0.20~1.20 cm),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肝硬化结节4个、癌3个(高分化1个、中分化2个)、异型增生2个、肝组织炎性改变2个、肝细胞脂肪变性2个。(3)离体标本肿瘤剖面荧光显像特点:24例患者的离体标本肿瘤中央剖开,探测剖面均显示很强的荧光。其中11个高分化肝癌均为肿瘤实质显像,而9个中分化肝癌中有2个属于肿瘤实质显像,7个为肿瘤周围肝组织环状显像,其他4例低分化肝癌则均属于肿瘤周围肝组织显像。(4)随访情况:术后24例患者随访1年,无死亡病例,其中3例患者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8.3个月(5.0~11.0个月)。复发患者均进行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结论

吲哚菁绿介导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能够在术中显示原发肿瘤部位,同时可探测到术前常规影像检查和术中视、触诊漏检的微小病灶,在提供术中肿瘤准确定位的同时,有助于肿瘤的彻底清除。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检测可手术肺腺癌组织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链相关蛋白A和B(MICA/B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郑州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于2003年12月诊治的可手术肺腺癌10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其MICA/B蛋白的表达,按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标准≥5分者为高表达组,<5分者为低表达组。运用χ2检验分析MICA/B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
目的分析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回顾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对6例良性肝脏肿瘤的患者实施的肝移植术患者资料,其中男3例,女3例;2例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肝脏间质错构瘤,1例为肝门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1例为肝脏腺瘤。对患者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管理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6例均行原位肝移植术,1例为
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患者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和酶抑制剂合剂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长海医院收治的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经验性治疗方案分为碳青霉烯类药物组和酶抑制剂合剂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以1∶1对两组患者进行最近邻匹配。匹配前后分别比较两组的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结果共
目的通过对北京地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了解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现状。方法本研究纳入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自2003年10月至2014年5月注册登记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筛选出380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根据就诊医院等级进行分组,统计和分析房颤患者卒中后口服抗凝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房颤患者卒中后12个月内整体口服抗凝药使用率为27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3 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两组出血性梗死(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