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弹簧热处理变形控制与预防措施

来源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m_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弹簧热处理变形的原因和不同类型弹簧热处理变形控制的方法与措施,即采用淬火工装及合理绑扎、吊挂方式可减少弹簧淬火变形,使用回火定型工装能够很好地矫正弹簧变形,去应力处理会对弹簧的外径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不论是在航空、消防、医疗,还是在危险品处理领域,防护服的使用,通常都将削弱人体对环境的散热能力,增加人体热应激和高热的风险.通过对国内外个体冷却服的分类、研究现状以及测试评价方法的介绍,提出未来个体冷却服设计应该在服装面料与结构、冷源的选择与位置分布、动力源、纳米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结合温控系统实现智能调温,为有针对性地缓解职业环境下劳动者热应激、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安全与生产力提供参考.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的分析,研究不同含量稀土元素La对2024铝合金铸态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稀土元素La含量的增加,2024铝合金铸态组织逐渐细化,当稀土元素La含量为0.3%时,晶粒细化效果最佳;继续提高La含量,晶粒则发生粗化.当稀土元素La含量为0.2%时,力学性能最佳.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回火工艺对H13E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体逐渐向回火索氏体转变,550℃回火后,H13E钢主要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以及部分残余奥氏体;当保温时间为1~6h时,随保温时间延长,硬度值下降,冲击韧性增加,在6h时达到18.2 J/cm2;相同条件下两次回火后的硬度为57.4 HRC,仅比一次回火低0.5 HRC,但冲击韧性提高1.5 J/cm2.考虑综合力学性能,H13E钢较佳的回火工艺为:530℃保温4
纺织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日益受到重视,主动产热式柔性可穿戴电发热织物的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阐释了构成电发热织物的主要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电发热材料的研发概况,比较了不同电发热材料、织物在应用和研发上存在的优缺点,并对电发热织物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柔性导电纤维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
通过采用拉伸试验、夏比冲击试验及断口扫描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时效制度对7020铝合金力学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级时效145℃×24 h下的合金强度达到峰值,双级时效90℃×8 h+ 145℃×20 h下合金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均高于单级时效峰值,分别为382.6 MPa、420.7 MPa和14.2%;单级、双级时效在时效峰值时冲击吸收能较T4态时分别下降30.4%和12.8%,相比于单级时效,双级时效能减少冲击吸收能的下降幅度;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冲击断口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而
利用电弧喷涂工艺在纯钛基体表面制备Al/45CT复合涂层,对复合涂层进行800℃×20 h炉内加热改性处理.结果 表明:Al/45 CT复合涂层经高温改性处理后,Al、45CT互扩散区有Ni2Al3及NiAl金属间化合物生成,大量连续分布的Ni2Al3及NiAl金属间化合物有效抑制了氧向基体方向扩散及基体中Ti元素的外扩散.经高温改性处理后Al/45CT/Ti试件具有较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通过三段式冷却制备低成本600 MPa级热轧双相钢,研究了弛豫温度和弛豫时间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随着弛豫温度的升高和弛豫时间的减少,试验钢马氏体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组织由岛状逐渐过渡到条带状、大块聚集分布的状态,使其强度增加,延伸率降低.
本文通过相同的生产工艺将单颗粒球状非金属夹杂物水平差异较大的ML40Cr材料加工成螺栓,研究单颗粒球状非金属夹杂物对螺栓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金相组织、拉力载荷和硬度无明显差异,且无明显非金属夹杂物材料生产的螺栓疲劳强度比2级单颗粒球状非金属夹杂物生产的螺栓要高出22%.
对1E0778材料行星齿轮热处理工艺进行试验研究,为满足零件渗碳的有效硬化层深、硬度、金相组织等热处理指标的要求,避免了采用热后磨齿工艺,从而降低了齿轮的生产成本.经批量试验表明,采用该工艺生产的产品质量稳定,各项热处理指标均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本文分析了钢管的不同淬火方式,剖析三种不同形式的淬火工艺适用性和局现性,详细介绍了“外淋+内喷+旋转+半浸”工艺的核心设备多功能浴槽.多功能浴槽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淬火工艺,研究分析并提出浴槽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浴槽的核心作用和技术优点,提高了钢管淬火马氏体组织含量,减小了钢管周向和轴向硬度差,高品质形位尺寸大大提高了后续车丝成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