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眼泪去哪儿了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_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是男人打开心理闸门的时候了。男人不必再效仿动作片中的英雄,每天板着一张石头脸,而应当和人类历史上数千年以来的国王、圣贤和政治家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自古以来,我们对于男人应有的品质形成了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在葬礼上或许可以象征性地抹一下眼泪,但是“应该”赶快恢复情绪。当众哭哭啼啼是只属于女孩子的事情。
  男人不哭,這不只是习俗对他们的期望。一项研究发现,女人哭泣的“质”和“量”大大超过男人,她们的平均哭泣次数是男人的五倍,每次哭泣的时间是男人的两倍。
  但有一点可能会让你觉得吃惊:男女之间哭泣的差别似乎只是现代才产生。在历史上,男人从不吝惜他们的眼泪,没人将他们的流泪看成是女人气或者丢脸。
  比如,在对中世纪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大使在演说中提起菲利普三世的功绩时,一次次泣不成声,台下的观众倾听演说时,无不哽咽落泪。
  在中世纪罗曼史里,武士们会纯粹因为想念心上人而哭泣。在克莱勋·特鲁瓦的小说《马车骑士》中,伟大的骑士兰斯洛特因为和吉尼维尔小别而潸然泪下,但这一点儿不影响他的英雄形象。还有一次,他因为被囚禁而无法参加比赛,靠在一位女士的肩头哭了起来。女士没有厌恶他的哭哭啼啼,而是感动之下帮他实现了愿望。
  在这些古老故事里,没有提到过男人强忍泪水,没有男人在流泪时假装眼里进了沙子,没有男人找借口溜到一旁偷偷抹眼泪。他们在众人面前仰面哭泣,没人讥笑这样的当众啼哭,他们都认为这是人高贵的情感表达。
  那么现在,男人的眼泪去哪儿了?世界上没出现过“反哭泣运动”,也没有哪个教堂或国家领导人发令说:男人不准哭。不过,诗人仍然保留着哭泣的权利,也只是在情深难掩之时。海明威这样长着一副扑克脸的英雄,即使有诗人气质,也不知道如何宣泄悲伤,难受时只会喝酒、拿枪打水牛。
  最大的可能是,男人的这种变化,是世界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和工业社会的结果。在中世纪时期,多数人生活在自小熟识的人群当中。一个村子里也就二三百人,大部分人互相之间有血缘或姻亲关系。如果男人想哭,能够在同情他们的人面前哭一通。
  但是从18-20世纪,随着越来越普遍的城市化,人们生活在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当中,想找个人倾诉心事不是那么容易。再者,经济的改变让男人们更多一起在工厂和办公室工作,表达情感甚至私人谈话,都因为耽误时间而遭禁止。正如汤姆·卢茨在其所著《哭泣:眼泪的自然和文化史》一书中所说:“人们不想让情绪干扰了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
  但是压抑情感不是人的天性,人们有理由相信,让眼泪往肚里流对于人生是一种折磨。上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的紧张性疾病和流泪过少有关。另一种认识或许有些超越常识:流泪与幸福和财富之间也存在着联系。一个地方的人越是爱哭,国家就越民主,人们的性格也更开朗。
  在别人面前强忍泪水,或许还会让你遭受冷落,正所谓爱哭的人有人疼。在公司的业绩评估会上哭天抹泪也许欠妥,但是一般时候,你敞开心扉,别人才会知道你需要帮助。
  男人不哭,这个观念让男人遇到苦恼时,会比女人较少得到帮助。这种情况又导致男人自杀、酗酒和吸毒的概率要比女人更高。有研究显示,男人的自杀率是女人的三至四倍。
  现在,是男人打开心理闸门的时候了。男人不必再效仿动作片中的英雄,每天板着一张石头脸,而应当和人类历史上数千年以来的国王、圣贤和政治家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遭遇到不幸打击时,让我们所有人,男人和女人,一起痛痛快快地哭泣,直到我们泪湿衣襟。正如《旧约》中的一句箴言所说:“含泪播种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
  田啟摘自《讽刺与幽默》
其他文献
这样养猫一窝,种花一园,鱼竿一根,相机一部,嗜食一桌的小染,怎能不让人羡慕她活得生气勃勃并热气腾腾呢?  一直想提笔写写小染。在我的朋友圈里,她绝对是个魅力不容忽略的姑娘。每次看到她的微信头像右上角有了个更新的红点,我就无比兴奋和期待。  我认真琢磨过,她既不能算是大美女,年龄也不小了,那么她的魅力究竟缘何而来?  我尝试着想寻找一些形容词来形容她,发现,这真是一个蠢到底的举动,因为小染柔软有时、
期刊
不久后的一天,女人的家门,被一个年轻人敲开。年轻人看见女人,二话没说,“扑通”一声就跪下了,饱含深情地对她喊道:“妈妈!”  女人曾有个和美的三口之家,丈夫,儿子,她。他们其乐融融,是寻常人家的幸福。  然不幸的是,儿子四岁那年,丈夫突然患病走了。女人的日子,陡地被架空,她痛苦得恨不得跟了丈夫走。这时,儿子稚嫩的小手,牵住了她。她想,她不能绝望,她还有个儿子呢。  儿子成了女人的天,日子里再多的苦
期刊
外人只道她孤僻冷寂,却不知她的自在与欢喜。一个人呆着,是一种寂寞,也是一种骄傲吧。  第一眼读到“如花在野过一生”这句,不觉一怔,当下心生浩荡。眼前已是点点野花在风中招摇,不丰满,不艳丽,却自有风骨。  能如花在野过一生的有几人?我们大多贪恋温室里的安然舒适,痴迷红尘中的掌声与厚泽。谁甘愿一生活在荒郊、长在野外?这样的人生该是寂寞而苍凉的吧?然而却干净自在,自会有喜欢的人为之着迷。  能称得上如花
期刊
我跟他们讲伦纳德是如何一个人准备了那么多份食物,又如何把那些食物处理掉。同学们听后都沉默了。  “你们确定会来的,是吧?”伦纳德站起身看着大家,再一次问道。他的眼神中有不可置信的惊异,更多的是努力克制的紧张和兴奋。  每次放学,比尔总是率先窜出教室,这天是周末,比尔已经跑到了教室门口。听到伦纳德的话,比尔站住脚,回过头来,饶有兴致地盯着伦纳德,然后回答:“是的,我会去的。”说完,他笑着对其他同学眨
期刊
两星期后,我们收到了一张贴有巴基斯坦邮票的明信片。上面写着:“你们给的点心,我的妻子和女儿已经收到了。上帝保佑你们。”  1947年夏天,当独立的激动越来越近时,无数的印度人也面临着不情愿的分离。这次分离,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之一,但在迁徙的路途中,无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被两边的狂热信徒残忍地攻击和杀害,两个不同教派之间的暴力冲突空前激化。  当时,我还是个9岁的男孩,跟妈妈、三个姐姐和一个
期刊
这个故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像一根小小的火柴,点亮了一座城市温馨和无数人心中的小美大爱,时时刻刻触摸着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那份柔软。  这两天,一份19.5元的外卖订单火了,不少人都为这份特殊的订单而感动,许许多多的网友在这里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善意和温暖。  包华南今年26岁,老家是周口扶沟县古城乡人。现在郑州一家快消品公司做普通的业务员,和很多外地的年轻人一样,他在郑州这座城市租房生活,是一名“郑漂
期刊
她只顾啃着手里的馒头,有时低下头,喝一口白开水,然后抬起头,冲她的外孙女轻轻一笑。她的笑容里绝没有半点埋怨和不满,从母亲的眼睛里,她只看到了满足与快乐。  当她还是小娃娃的时候,家里粮食总是不够吃。似乎,有时候,连吃饭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似乎那时候母亲很少吃饭,她看看碗里的饭,看看她,微笑着,对她说,慢点吃啊。那时她并不知道粮食的金贵,活着的艰辛,或者就算知道,也不会去管。她的全部心思只在吃饱
期刊
孩子,一把韭菜,对于那老人可能不仅仅是一把韭菜,而是一点关怀和温暖,是一线希望和光明,甚至是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走进家门时,儿子恰从他房间出来,瞅一眼我手里的袋子,愤愤地说,你想当好人自己当,别拉上我。  袋子里有两把韭菜,一把1斤,一把1.3斤,是一位老人菜摊上的,他就卖两三样菜,韭菜剩下的时候居多。  在我下班路上的一个路口,老人守着一个不大的菜摊,菜摊旁边放着一副拐杖。  一次,单位加班
期刊
这是家乡的一种原始称谓  像一砣糖  小时候  含在嘴里不化  长大后  藏在心里不化  這砣糖  却能涵盖母亲一生的疾苦  融化女人一生的希望
期刊
转学这件事我拖了好久才告诉她,她看我一脸内疚的样子,却笑着说:“没事的,一辈子的好朋友是不受空间限制的。但是你走前能再給我一个拥抱吗?”  转学后,最让我牵肠挂肚的就是那个她。  我上学时常抄近道的那条小巷十分狭窄,两边高大的土墙压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那条小巷里的房屋因为常年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人路过时,总感觉寒气逼人,还会有种怪怪的感觉,总觉得那里面没有人住,只有来来往往抄近路的人从那里经过,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