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对语言的自动化感受能力。通过言语实践的训练,可以提高人的语感水平。小学生的语感训练要努力做到几点:1.把字音读准。除了坚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要读准多音字,克服方言的语音缺陷。2.把字词读活。当我们赋予文字以生命时,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字词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相联系。只有把字词读“活”了,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并用合适的语音把它表达出来。3.把句子读顺。要赋予句子合理的节奏和音高,不唱读,不回读,不断句,通过准确运用停顿、重音和语调来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感受。4.把篇章读好。要把握篇章的节奏、气氛和基调,弄清作品的脉络,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表达文章的主旨。5.把习惯养成。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特别是语言的分寸感和畅达感,更要通过长期的朗读实践才能定型,和人的智力及社会化程度同步发展。语感训练是朗读指导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以《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朗读中历练语感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才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述了三年来,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鱼水深情,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朝鲜人民都到车站来送行的情景。怎样朗读课题呢?我设计了读题的三个层次。
1.马上就要走了,志愿军战士握着朝鲜人民的手真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2.已经上火车了,战士们回过头来,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亲人。”
3.火车开动了,战士们把头和手伸出窗外,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三个场景的再现,时间的短瞬推移,塑造了三个具体的语境,训练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语感体验:真诚地细语,真切地诉说,真情地呼喊。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自己就成了志愿军战士了。
这样的教学场的建立,为整节课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也为学生语感的获得提供了言语现场。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文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也是语感训练和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
二、品析中体悟语感
课文的中心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丰富想象,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在教学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情节时,我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这个词,通过填空品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我具体分三步推进。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叫雪中送炭呢?你对括号内所填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雪中送炭是下雪时送炭给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师:此时志愿军最需要什么?(食品)。大娘送来了什么?(打糕)
师:这就是(雪中送炭)!这真是(雪中送炭)!
2.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体会大娘送来打糕的艰辛,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这打糕见证了中朝军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更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的支持、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中朝军民的鱼水之情。
3.“穿过硝烟”还能改为什么词呢?(学生换成“走过硝烟”“越过硝烟”“冲过硝烟”等)
通过品读,学生认识到“走过硝烟”太慢了,会付出更大的牺牲;“越过硝烟”不切实际,人不可能从硝烟上越过;“冲过硝烟”太鲁莽,是无谓的牺牲;只有“穿过硝烟”才体现了大娘历经战争洗礼,摸索出在战场上避过敌人炮火的经验,在敌人炮火的间隙中穿行的形象。一个“穿”字体现了大娘的机智和勇敢。
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情景,深刻地内涵,都在这语感习得的同时不期而至了。
三、引领中生成语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不单是借助作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力量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感情走向深入。在回忆了大娘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我及时把学生带到送别的场景中,引导学生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在指导此处朗读时,设计了八个梯度,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了纵深,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推向了巅峰。
1.你面对的是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这大娘可要叫得亲切些,用亲切的语气读。
2.就是这样的一位朝鲜大娘,不顾年老体弱,山高路远来送我们,我们要劝她回去呀!用劝说的语气读。
3.可大娘不听劝呀,还是要送,我们只好请求她,用请求的语气读。
4.大娘年事已高,可她就是不肯停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用恳求的语气读。
5.情深深,意切切,可大娘不听呀,情急之下,我们只好哀求她,用哀求的语气读。
6.无论怎么说,大娘就是不回去,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命令她,用命令的语气读。
7.命令之中有不忍,命令之中有深情啊!读时语气要坚决,声音要哽咽,再读。
8.任凭志愿军劝说、请求、恳求、哀求乃至命令,大娘还是要送啊!如果你是志愿军,你会怎么读?配上背景音乐,自由读。
学生在我的激情渲染下,认识不断深入,情感不断升华,朗读的体验不断攀高,字字含情,句句垂泪,语感的生成随着朗读春风化雨般浸染开去,达到了训练了无痕的境界。
四、体验中丰富语感
语感培养离不开学生真实的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真实体验角色,语感的培养才有保障。在完成了课文前三段的教学后,我指导学生读后三段,然后追问:这是志愿军发自心底的呼喊。那朝鲜人民是怎样呼喊的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从朝鲜人民的角度来呼喊。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学生转换角色,班级里升腾起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激荡人心的深情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巅峰,语感也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而更加丰富、准确。
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优美的文字中汲取营养,从丰富的生活中习得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觉、感受、感悟,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交互叠加认识中生成了语感。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言语场,让语感变得更加灵敏、深刻、全面,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精品课题《多元语境下小学生语感生成及失范诊疗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a/2011/02/056。)
(责编 刘宇帆)
一、朗读中历练语感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才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述了三年来,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鱼水深情,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朝鲜人民都到车站来送行的情景。怎样朗读课题呢?我设计了读题的三个层次。
1.马上就要走了,志愿军战士握着朝鲜人民的手真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2.已经上火车了,战士们回过头来,挥着手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亲人。”
3.火车开动了,战士们把头和手伸出窗外,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三个场景的再现,时间的短瞬推移,塑造了三个具体的语境,训练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语感体验:真诚地细语,真切地诉说,真情地呼喊。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自己就成了志愿军战士了。
这样的教学场的建立,为整节课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也为学生语感的获得提供了言语现场。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文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也是语感训练和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
二、品析中体悟语感
课文的中心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丰富想象,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在教学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情节时,我引导学生理解“雪中送炭”这个词,通过填空品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我具体分三步推进。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叫雪中送炭呢?你对括号内所填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雪中送炭是下雪时送炭给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师:此时志愿军最需要什么?(食品)。大娘送来了什么?(打糕)
师:这就是(雪中送炭)!这真是(雪中送炭)!
2.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体会大娘送来打糕的艰辛,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这打糕见证了中朝军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大娘送来的不仅是打糕,更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无私的支持、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中朝军民的鱼水之情。
3.“穿过硝烟”还能改为什么词呢?(学生换成“走过硝烟”“越过硝烟”“冲过硝烟”等)
通过品读,学生认识到“走过硝烟”太慢了,会付出更大的牺牲;“越过硝烟”不切实际,人不可能从硝烟上越过;“冲过硝烟”太鲁莽,是无谓的牺牲;只有“穿过硝烟”才体现了大娘历经战争洗礼,摸索出在战场上避过敌人炮火的经验,在敌人炮火的间隙中穿行的形象。一个“穿”字体现了大娘的机智和勇敢。
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情景,深刻地内涵,都在这语感习得的同时不期而至了。
三、引领中生成语感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不单是借助作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力量引领学生的思维和感情走向深入。在回忆了大娘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同时,我及时把学生带到送别的场景中,引导学生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在指导此处朗读时,设计了八个梯度,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了纵深,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推向了巅峰。
1.你面对的是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这大娘可要叫得亲切些,用亲切的语气读。
2.就是这样的一位朝鲜大娘,不顾年老体弱,山高路远来送我们,我们要劝她回去呀!用劝说的语气读。
3.可大娘不听劝呀,还是要送,我们只好请求她,用请求的语气读。
4.大娘年事已高,可她就是不肯停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用恳求的语气读。
5.情深深,意切切,可大娘不听呀,情急之下,我们只好哀求她,用哀求的语气读。
6.无论怎么说,大娘就是不回去,万般无奈,我们只好命令她,用命令的语气读。
7.命令之中有不忍,命令之中有深情啊!读时语气要坚决,声音要哽咽,再读。
8.任凭志愿军劝说、请求、恳求、哀求乃至命令,大娘还是要送啊!如果你是志愿军,你会怎么读?配上背景音乐,自由读。
学生在我的激情渲染下,认识不断深入,情感不断升华,朗读的体验不断攀高,字字含情,句句垂泪,语感的生成随着朗读春风化雨般浸染开去,达到了训练了无痕的境界。
四、体验中丰富语感
语感培养离不开学生真实的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真实体验角色,语感的培养才有保障。在完成了课文前三段的教学后,我指导学生读后三段,然后追问:这是志愿军发自心底的呼喊。那朝鲜人民是怎样呼喊的呢?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从朝鲜人民的角度来呼喊。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学生转换角色,班级里升腾起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激荡人心的深情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巅峰,语感也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而更加丰富、准确。
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从优美的文字中汲取营养,从丰富的生活中习得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觉、感受、感悟,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交互叠加认识中生成了语感。科学有效的朗读指导,能够时刻吸引学生的言语场,让语感变得更加灵敏、深刻、全面,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精品课题《多元语境下小学生语感生成及失范诊疗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a/2011/02/05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