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音乐之美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felo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备受人们关注,同时新课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学中除了要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点之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集体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他们后续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音乐作为中等专业院校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科。本文就中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课展开深入分析,希望以此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音乐之美;中等专业院校;音乐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156-02
  【本文著录格式】揣颖.感受音乐之美——浅谈“中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课”[J].北方音乐,2020,06(11):156-157.
  前言
  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还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最重要的是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而以往欣赏教学过程中隐藏着诸多问题,部分学生对欣赏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浅谈音乐之美——“中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同时,还可以从中体会和享受音乐之美。
  一、中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中等专业院校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第一点,音乐欣赏作为中等专业院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本身欣赏就可以打破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局限,进一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和拓宽学生音乐视野。通过有针对性的欣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懂得音乐的各种表现方式与手段,进而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点的理解[1];第二点,通过音乐欣赏课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展开一切学习活动的唯一驱动力,也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提高自身音乐欣赏能力;第三点,音乐欣赏还可以完善学生人格,起到塑造人文精神和丰富音乐情感的作用,可见音乐欣赏课对中等专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性。
  二、感受音乐之美——浅谈“中等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课”
  (一)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传统音乐欣赏课的教學水平之所以不高,原因有很多,而最为突出的原因就是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过于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为了提高中等专业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水平,教师还应当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首先,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可采取“先形象、后概念”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方式。比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一下这条弧线像什么?这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想象力,随即再告诉学生这条线在音乐旋律中它叫延长线,紧接着在引导学生跟着节拍进行翻唱,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延长线的认识,还可以让其感悟到音乐欣赏课的美感,最终获得最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效果[2]。
  (二)加强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作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是教师不容忽视和小觑的,而以往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忽视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未到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仅不能够实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也不能够帮助他们从预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所以,在进行中等专业院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应加强对他们课前预习的引导,使其认识到课前预习对自身后续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可以向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课前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去完成且做好课前预习,通过自主预习掌握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加深他们对此节欣赏课学习内容的印象,并从中感悟到音乐之美,推动整体课堂教学活动朝着理想化方向顺利进展,促进中等专业院校得以长久健康发展。
  (三)突出学生课堂地位
  不管是哪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都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人员,其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和小觑,然而以往音乐欣赏课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依旧将其置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地位,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丧失原有的学习动力,无形之中也削弱了原本应有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中等专业院校的教师,日常欣赏课学习过程中应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非旁听者[3]。比如,在欣赏《弥渡山歌》一节时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身对音乐作品的想法,在其观点结束论述之后还应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从音乐作品掌握民歌的民族风格,还可以掌握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最重要的是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和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实现高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四)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二者之间的友好关系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课堂学习任务,反之,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拉大彼此之间的距离,还会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无形之中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中等专业院校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学生构建良好关系,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前提基础就是平等,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打破以往过于青睐学习成绩优异者而忽视弱势群体,对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应当多给予关心与帮助,使其能够从学习瓶颈中快速挣脱出来,更好地投入到后续音乐欣赏课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也不能忽视成绩优异者的心理状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欣赏课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欣《锦鸡出山》音乐作品时,应当适当多帮助那些成绩较弱的学生,引导他们对本节音乐作品产生探究的欲望,能够主动地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中,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探讨能够掌握打溜子、鼓吹乐以及感受到音乐之美,进而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五)采取因材施教模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他们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再者不同的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存在差异,也会导致综合素质存在不同,所以,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这些差异和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展开相关教学。所以中等专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欣赏课学习时,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辅助教学,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收获知识,智慧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教学,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特点,才能够推动欣赏课顺利有序进行[4]。比如,在心欣赏《打溜子、鼓吹乐、吹歌》音乐作品时,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去学习相应的音乐知识,并根据他们所反馈的数据信息做到因材施教,布置课堂作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实际能力差异合理布置音乐欣赏题目,这样一来,才能够发挥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最大化作用,使他们掌握京剧、南梆子、四平调的知识点,大幅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及感悟音乐之美。
  (六)丰富音乐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课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帮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这也是新课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具体化要求,是需要用心和付出精力去完成的任务。在为了推动我国中等专业院校长久可持续发展,音乐欣赏课学习过程中还应当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使他们能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还可以推动整体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比如,在欣赏《雄心壮志冲云天》一节音乐作品时,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音乐的选择上要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因为通俗易懂且节奏简单的旋律能够加深理解,帮助他们从音乐的旋律节奏中感悟到音乐之美,进一步主动地随着音乐旋律舞动起来[5]。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相应的鉴赏内容以图片、动画、音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诸多感官,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将抽象化的音乐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学生在欣赏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会觉得吃力反而觉得简单,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之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课是中等专业院校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以及丰富情感世界具有促进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而为了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并采取多种方式来升华课堂效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推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从鉴赏中感受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谭凤.浅谈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23):216,221.
  [2]陈灵巧.音乐律动教学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22):145,151.
  [3]黄娜.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0,15.
  [4]汤锡梅.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审美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9(36):174.
  [5]全小亮.以提高音乐素养为目的上好音乐欣赏课[J].中国新通信,2019,21(22):182.
  作者简介:揣颖(1984—),女,吉林省长春市,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西方音乐与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侗族傩戏“咚咚推”采用侗语作为媒介,是集舞蹈、唱腔、旁白等于一体的具有叙事功能的小型戏剧种类,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侗族人民在长时间的发展和生产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的一种艺术活动就是咚咚推,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智慧,还让侗文化得到体现。然而,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生态相似,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咚咚推的继承和发展却面临着重重困境。本文从对湖南新晃咚咚推展开的田野调查入手,
期刊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巅峰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新性和炫技性使钢琴的作品创作及演奏形式都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拉开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抗争乐队的新序幕。同时他本人亦是一位极具魅力的舞台演奏者,在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深远影响至今烙印在一代代的作曲家和演奏者身上,他浩如烟海的作品是每一位钢琴学习者都渴望逾越的高山。本文通过简析两首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点概面地总结李斯特的作品特点,正所谓“
期刊
【摘要】山西民歌是山西传统音乐的代表种类。本文将浅谈山西民歌的特点、山西民歌的发展现状和原因,以及如何保护与继承传统音乐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山西民歌的特点与分类;现状与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45-02  【本文著录格式】闫如玉.关于山西民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在校教育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全部,教育活动的开展走上多元化发展的全新道路,正逐渐朝着社会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基于此,本文以贵州侗戏为例,通过分析其基本内涵和文化底蕴,深入探讨了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形成相关内容,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四种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希望可以进一步促进贵州侗戏的传承与发展,充分体现出贵州侗戏的教育价值
期刊
【摘要】在众多的美声歌曲中,《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和《我怎样去爱你》深受广大歌唱者的喜爱,无论是歌唱家还是音乐院校的声乐演唱系学生、业余爱好歌唱者都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歌唱过这两首作品。因为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现代人很容易接受。两首作品带给大家款款的深情,体会到的是一种对家国的深切情感,旋律蕴藏着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本文主要从两首作品在歌词上的咬字演唱处理、曲式结构及多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教材,在时隔19年后终于迎来了又一次改革:考级曲目更新换代,难度大大提高,各等级的考级作品涵盖的作曲家、体裁类型、音乐时期等范围都作了较大的更新和扩展。本次十级曲目中收录了作曲家波特凯维茨的一首练习曲,关于该作曲家的作品介绍和分析也屈指可数。本文试分析该作品的练习要点,希望能为以后广大师生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波特凯维茨;练习曲;音乐技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古诗词歌曲作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演唱价值。纵观历史,古诗词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的瑰宝更是汗牛充栋。演唱古诗词歌曲更讲究气息方法,本文将从倚音作为切入点,以两首经典的歌曲为代表,由点及面,根据平时实践经验分享笔者在实际操作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实际演唱;倚音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艺术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如绘画、文学等的一次性艺术生产,以及如音乐、舞蹈、曲艺等多次性艺术生产的表演艺术。而音乐作为需要多次性生产的表演艺术,除了作曲家的创作,还需要由演奏、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所以,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风格的演绎。  【关键词】艺术;客观再现;主观阐释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一个神秘的上海老厂房,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并置的空间,共存的时间,这是赖声川戏剧的经典表现。深度的哲思,不断展开的层次,在一个易懂娱乐性高的故事里,2019和1943的对话。  【关键词】谍战;穿越;话剧;时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99-03  【本文著录格式】杨华.一生很短只
期刊
【摘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发展愈发受到社会关注。音乐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课程目标的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以音乐为主导的课程模式的简要介绍,将该校课程模式对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产生的积极意义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模式;传统文化;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