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慢性乙肝 肝纤维化
慢些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若不能有效清除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迁延不愈,肝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发展为肝硬化。[1]由于肝纤维化是可以预防、可以逆转的,肝硬化则不可逆,因此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于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2],共52例,入院后随机入选治疗组、对照组。所选病例排除标准:①儿童或75岁以上老年人。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精神病患者。③对丹参川芎嗪及甘利欣过敏者。4.确诊肝细胞癌或胆管细胞癌的患者。治疗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7岁—72岁,平均55±16岁。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9岁—70岁,平均56±18岁。A、B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A组(治疗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利欣注射液2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静滴15天。B组(对照组):给予甘利欣注射液2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静滴15天。A、B两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关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临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临床观察指标:①症状: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肝区不适、尿黄等。②体征: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等。③B超影像学指标: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
1.3.2对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三周进行肝功能中的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进行检测比较。肝功能中的三项血清酶检测由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人民医院承担。
1.3.3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三周进行4项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III)检测对比。此项检测由南京金域公司承担。
1.3.4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结果判定及疗效判断标准
1.4.1结果判定:阳性指超过正常指标上限值。有所改善指该指标下降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5%。明显改善指该指标下降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
1.4.2疗效判断标准:1.无效:症状、体征及上述指标未出现好转或改善。2.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上述指标中至少有1项出现改善或明显改善。3.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劳动能力基本恢复至正常,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肝纤维化指标含量下降≥5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A、B两组资料的比较选用成组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例患者均按方案完成治疗。A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88.46%(23/26),明显高于B组的76.92%(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患者治疗后三周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有所改善、4项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B组20例患者治疗后三周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有所改善、4项肝纤维化指标小幅下降。A组4项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皮肤轻度瘙痒,A组出现4例,B组出现3例,均能耐受,疗程结束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1.54%(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纤维化是脏器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慢性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组织纤维化,最终发展至器官功能衰竭[3]。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肝内的纤维组织是由细胞外基质(ECM)组成的,包括胶原蛋白、非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ECM的生成和降解影响肝纤维化的进程,当ECM生成大于降解,则肝纤维化加剧,反之,肝纤维化减轻。目前公认在ECM形成和降解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肝内的星状细胞(HSC),肝内持续的炎症反应可产生许多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以激活星状细胞,并使之增殖,产生大量ECM。肝纤维化是由于多种损肝因素引起肝脏星状细胞(HSC)的激活,细胞外基质(ECM)过多生长而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NF等促胶原降解减少而大量堆积所致,它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在于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对周围非实质细胞的不断刺激,从而导致ECM大量合成与沉积,超过其降解速度,由此造成肝细胞结构的改建与破坏,并逐渐演变成肝硬化,由此可见肝纤维化是可预防、可逆转的[4],肝硬化则不可逆,因此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治疗特别重要。
我国引起肝纤维化最主要的病因为慢性肝炎,我国该病毒携带者约1.4亿人。目前认为西药中对抗肝纤维化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大、费用高、疗效不确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具有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5],其中的知識博大精深,多项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能通过干预肝纤维化过程中不同环节起减轻肝纤维化作用。目前已发现丹参、川芎嗪对治疗组织纤维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丹参有抗氧化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丹参能肝细胞增殖、抑制HSC的增殖,能稳定肝细胞膜、清除自由基、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同时抑制胶原纤维增生、阻止假小叶形成。川芎嗪能改善血液循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使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总有效率达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治疗组治疗后三周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均有所改善、4项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皮肤轻度瘙痒,治疗组出现4例,观察组出现3例,均能耐受,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引起的肝炎后肝纤维化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病人依从性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 李文华.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12):1239-1240.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08(06):421-431.
[3]郭芳, 范贤明. 丹参川芎嗪在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 [J].医学综述, 2010, 16(14):2087-2090.
[4]蔡卫明.抗纤维化药物研究新进展 [J].中国药学杂志, 2008,56(03):161-164
[5]郑其进,李佑桥.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临床探讨[J]. 中医学报,2010,25(3):432-433.
慢些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若不能有效清除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导致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迁延不愈,肝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假小叶形成发展为肝硬化。[1]由于肝纤维化是可以预防、可以逆转的,肝硬化则不可逆,因此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于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2],共52例,入院后随机入选治疗组、对照组。所选病例排除标准:①儿童或75岁以上老年人。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精神病患者。③对丹参川芎嗪及甘利欣过敏者。4.确诊肝细胞癌或胆管细胞癌的患者。治疗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7岁—72岁,平均55±16岁。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9岁—70岁,平均56±18岁。A、B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A组(治疗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甘利欣注射液2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静滴15天。B组(对照组):给予甘利欣注射液20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日,静滴15天。A、B两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关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临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临床观察指标:①症状: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肝区不适、尿黄等。②体征: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移动性浊音等。③B超影像学指标: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
1.3.2对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三周进行肝功能中的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进行检测比较。肝功能中的三项血清酶检测由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人民医院承担。
1.3.3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三周进行4项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III)检测对比。此项检测由南京金域公司承担。
1.3.4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1.4结果判定及疗效判断标准
1.4.1结果判定:阳性指超过正常指标上限值。有所改善指该指标下降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5%。明显改善指该指标下降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50%。
1.4.2疗效判断标准:1.无效:症状、体征及上述指标未出现好转或改善。2.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上述指标中至少有1项出现改善或明显改善。3.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劳动能力基本恢复至正常,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检查正常或接近正常,肝纤维化指标含量下降≥5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A、B两组资料的比较选用成组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2例患者均按方案完成治疗。A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88.46%(23/26),明显高于B组的76.92%(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3例患者治疗后三周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有所改善、4项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B组20例患者治疗后三周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有所改善、4项肝纤维化指标小幅下降。A组4项肝纤维化指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皮肤轻度瘙痒,A组出现4例,B组出现3例,均能耐受,疗程结束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1.54%(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纤维化是脏器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慢性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组织纤维化,最终发展至器官功能衰竭[3]。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为诸多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病理变化,是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肝内的纤维组织是由细胞外基质(ECM)组成的,包括胶原蛋白、非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ECM的生成和降解影响肝纤维化的进程,当ECM生成大于降解,则肝纤维化加剧,反之,肝纤维化减轻。目前公认在ECM形成和降解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肝内的星状细胞(HSC),肝内持续的炎症反应可产生许多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以激活星状细胞,并使之增殖,产生大量ECM。肝纤维化是由于多种损肝因素引起肝脏星状细胞(HSC)的激活,细胞外基质(ECM)过多生长而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NF等促胶原降解减少而大量堆积所致,它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在于肝细胞损伤或坏死对周围非实质细胞的不断刺激,从而导致ECM大量合成与沉积,超过其降解速度,由此造成肝细胞结构的改建与破坏,并逐渐演变成肝硬化,由此可见肝纤维化是可预防、可逆转的[4],肝硬化则不可逆,因此减缓或阻止肝纤维化治疗特别重要。
我国引起肝纤维化最主要的病因为慢性肝炎,我国该病毒携带者约1.4亿人。目前认为西药中对抗肝纤维化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大、费用高、疗效不确切,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具有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5],其中的知識博大精深,多项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能通过干预肝纤维化过程中不同环节起减轻肝纤维化作用。目前已发现丹参、川芎嗪对治疗组织纤维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丹参有抗氧化作用,大量研究已证实丹参能肝细胞增殖、抑制HSC的增殖,能稳定肝细胞膜、清除自由基、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同时抑制胶原纤维增生、阻止假小叶形成。川芎嗪能改善血液循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中治疗组使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肝炎后肝纤维化总有效率达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治疗组治疗后三周三项血清酶(ALT、AST、γ—GT)活性均有所改善、4项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及皮肤轻度瘙痒,治疗组出现4例,观察组出现3例,均能耐受,治疗结束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引起的肝炎后肝纤维化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病人依从性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 李文华.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12):1239-1240.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08(06):421-431.
[3]郭芳, 范贤明. 丹参川芎嗪在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 [J].医学综述, 2010, 16(14):2087-2090.
[4]蔡卫明.抗纤维化药物研究新进展 [J].中国药学杂志, 2008,56(03):161-164
[5]郑其进,李佑桥.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临床探讨[J]. 中医学报,2010,25(3):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