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清朝前中期,鼎盛,危机,中国模式,世界潮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50-06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中的一课。从联系上看,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上承“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横比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期。本单元所涉时间段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时期,更是诸多冲突、转变的聚焦时段。“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①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意在通过诸多变化表象,抽象出这一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鼎盛清朝背后隐藏的危机。②因此笔者将教材内容整合为:盛世与危机。
  一、需要厘清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如何界定清朝前中期的时间分期?
  任世江先生提出,初中统编教材中对于清朝前期和中期的概念界定有点模糊,但是清史论著大都遵从郑天挺先生的解释:前期指1644—1723年;中期为1723—1840年。③李尚英先生提出可把盛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清朝由乱入治,始成盛世时期(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七年);盛世由停滞走向发展时期(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十六年);盛世达到顶峰时期(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六十年);盛世由盛转衰时期(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十八年)。④这个分期基本上也是得到史学界主流认同的,笔者据此界定“康雍乾”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而乾隆皇帝统治后期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2. 如何看待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于“康雍乾”时期是盛世还是落日余晖有不同意见。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此课不需学生厘清争议,而应明晰争议所在,以联系的、发展的[光观察历史。“康雍乾”三代帝王在发展国内经济文化、巩固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有重大功绩,而此时世界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个新世界正在逐渐形成。当新的世界、新的规则扑面而来时,中国统治者却依然采取了旧有的观念和统治手段来应对,危机的来临已是必然。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不仅是中英交往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还代表了中西方文明之间难得的一次交流与碰撞。众所周知,这次访华行动以失败告终,有学者将其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观念作祟,闭关锁国,闭目塞听使然。但吴伯娅在《乾隆对天主教的认知与对策》一文中认为,乾隆曾“详细询问周边国家沦为殖民地的过程,探讨‘新西班牙’等地名的来历,表明他对席卷全球的殖民狂潮有所警觉,对国家安全不无忧虑”。①同样的,马嘎尔尼来华正值清廷对廓尔喀用兵结束不久,乾隆帝曾降旨查问英吉利人是否曾与中廓之战有联系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②这也许就不难理解清政府对马嘎尔尼使团的冷漠态度。
  设问:通过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形势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清朝的统治者也已经意识到这种变化,乾隆帝退位40余年后,1840年后的两场鸦片战争,竟把大清帝国搅得天翻地覆,一蹶不振,其中的坎陷究竟在哪里?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找到这段历史的密钥。
  设计意图: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前期的统治者在社会形势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治国政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康乾盛世”,但在经历了盛世辉煌之后,清王朝却迅速走上了中衰之路。清朝的鼎盛与危机其实很难分开,导致其衰败的因素在其盛世的顶峰时已经暴露。通过导入语的分析和设问,引导学生多维角度重新审视历史。
  材料1: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
  ——周武:《论康乾盛世》③
  设计意图:盛世的表现,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内容在本课并没有太多的描述,教材没有对这种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很难有所对比,并进入理解层次,而周武先生在《论康乾盛世》中的这段描述,从“疆域、财力、人口、文化、城市”等角度进行闡述,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盛世面貌,为学生的进一步理解提供基础。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鼎革时期。1644年,清军入关并逐渐统一全国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如何实现对辽阔土地的有效管理,成为清朝统治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材料2:清军入关后,靠武力征服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但直到圣祖康熙朝这一统治才得到稳定的确立,在雍乾时期达到巩固和强盛……清朝在建立全国统治的过程中和建立之后都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它既要彻底摧垮故明势力及其社会基础,但又不能将故明臣民赶尽杀绝,而必须争取他们改变态度,转而拥护和支持新政权;它既要维护征服民族的特殊地位和权益,又不能更加激化民族矛盾,而必须缓和、消融汉民族的仇视、敌对情绪,以安定社会秩序;它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本色,又要适应统治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的需要;它不仅要解决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还要解决不利于皇权稳固的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这一切,只有不断改革政策和制度才是出路。因此,从清世祖到清高宗,几代统治者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的、逐步深化的改革。①
其他文献
1912年5月5日至1926年8月26日,鲁迅在北京度过了他31岁至45岁的生命历程,拥有了14年的北京生活体验.14年的北京生活体验不仅使鲁迅获得了绍兴鲁迅、南京鲁迅、日本鲁迅(仙台
期刊
在赴西欧三国进行“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与摊铺机”技术引进项目考察中,意大利“马里尼”公司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刚投产的 A.R.T220型再生设备。它采用了一套新的就地再生工艺,
[摘 要]“为什么说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问题的实质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远古时期的“邦”“国”是“宗”“氏”“族”的同义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整、不确定等各种早期性特征。秦的统一完成了自先秦以来一直在进行中的由多元向一体的过渡,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建构起地理中国、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的概念,在这个意
文章认为,门隅地方古代史是我国西藏地方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与西藏地方史一道融入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史的进程之中,达旺成为门隅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英国入主阿萨姆后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