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潭 裹挟在秀色里的宁静山村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秘越人的徽州家园
  我并没有去凑花季的热闹,在秋日的阳光下,我走进了这座本该宁静的山村,轻轻地撩起它的面纱,探寻古村昔日的奥秘,享受诗意般美妙的山野风光。
  “依山傍水”,这是徽州村落择址遵循的基本原则,石潭也不例外。它深居山坳,来自绩溪大鄣山逍遥岩的大鄣溪,和出自天目山清凉峰的昌源河在村外聚合成昌溪河主流,直奔新安江而去。由北至南的大鄣溪当地人称华源河,河水弯绕着穿过村庄在出村口处急速大转弯,湍急的流水冲刷岩壁,形成了一汪深潭。据村民讲,每到山洪经过此潭时,便会发出令人生畏的咆哮。石潭究竟有多深,不得而知。我想石潭村名大概由此而来。
  一座石桥横跨华源河两岸,桥西是新村,桥东便是旧村。古街依山就势起起落落。据说这里曾经有九街十八巷,倘若没有村民的引领,外地人很难走出这迷魂阵般的街衢巷弄。我沿着保存较为完好的主街行走,旧宅、新居间或耸立在狭窄的石板街道两旁,举头一线天,当斑驳陆离的粉墙横亘于眼前时,仿佛正走在时间隧道里,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石潭村年轮的印迹。老街尚存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徽式民居,看得出,这些旧宅里依然有人居住。在徽州,大凡保护下来的古民居,一是仰仗于国家的保护,其次就是百姓的不离不弃。村落里保存最好的通常都是祠堂,传宗祭祖靠着祠堂维系族群,这是徽州宗族制度的典型之处,只要你走进祠堂,便能打开一个村落奥秘的大门,探寻到一个家族的来龙去脉。
  就在这条狭长的古街上还保留两座祠堂,一座正在修缮,叫“春晖堂”。门堂天井内搭满了脚手架,那些残破的木雕依然牢牢地钉在梁柱上,它们是祠堂曾经的写照,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族系殷实的家底。
  紧挨着春晖堂的另一座祠堂门楣牌匾上写着“吴氏宗祠”,仅从略显寒酸的门庭看,很难断定它在家庙中的至高地位,但跨入门厅一步,宽大的天井顿时让人舒展心胸,展开的空间使得中堂体量厚重,巍峨地站立在族人的视线里。中堂叫“叙伦堂”,堂内构架横平竖直地布满了粗硕的木柱,令人为之称奇。据说中堂大小梁有100根,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百梁厅”。我在徽州看过很多祠堂,这种密集的木梁铆接结构实属罕见。冬瓜梁(承重横梁)、莲花斗拱和雀替线条粗矿,少有雕琢,一显明代建筑风范。立柱上的楹联是新近挂上去的,彰显着家族曾经的辉煌,同时也鞭策着后人。匾额下方挂有祖容画像,堂壁挂有族谱图表及族史简介,石潭吴氏的家世在这座家庙里一目了然。
  宗祠始建于明嘉靖甲寅年(1554),耗时13年得以完工,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因山区寸土寸金,当时就没有建门前广场,所以门庭也就无法气派。仔细阅读石潭吴氏族谱图表,盘根错节的关系的确需要有些历史知识方能弄个明白。徽州的家谱都有一个共性,无论族群大小,总能攀上“帝王将相”,以期彰显家族的身价,光炫世族的荣耀,其目的不言而喻。外人大可不必寻根刨底,能厘清开村始祖的来历,也就寻到了古村的源头。
  其实,徽州吴姓溯源的话,都可以追溯到古代越国,甚至于吴王夫差……但真正的徽州吴姓一般以吴浅为远祖(吴氏三十一世长沙王吴芮的第三子浅),以吴少微为近祖。吴氏六十世吴义方来新安歙州讲学,因喜爱新安山水而定居下来。吴义方有三个儿子,太微、少微、宝微,以少微时名最著。少微于705年出任歙州太守,后定居徽州休宁。我在石潭的谱牒表中也看到了这一脉络。到了七十一世由休宁迁至歙县富饶,七十六世启公的长子于南宋建炎四年(1127)由富饶迁居石潭。掐指算算,石潭开村至今已有880余年历史。兴旺后的石潭吴氏又沿着水系不断外迁,除周边村落均有吴姓后裔,还有不少返回祖源地甚至海外。至今的石潭中心村仍以吴姓最多,但周边村落他姓居前。
  巧遇同乡夫妇
  石潭村的地理位置优越,天目山、大鄣山的两条溪流在此交汇,使得这里成为歙县北乡、绩溪和旌德两县徽商从水路经新安江往苏杭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石潭本村的徽商也不在少数。商贸往来的频繁必定带来村子的繁荣,传说历史上人口最多时号称千灶万丁,这可能有些夸大,但从石潭村现存的深宅大院看,这里曾经富庶一方。我漫步在窄巷狭弄间,青青的石板路,错落的石台阶,曲曲折折,引人上下回环,那些保留在门楼、廊檐下的砖雕、木雕,依然是那么精湛,令人玩味无穷。更有趣的是,当走到河西高处俯瞰石潭村,明清时期的高墙深院,套着简朴低矮的文革平房;毫无设计感的瓷砖方块楼,戴着傻乎乎的彩色帽檐突兀高耸在中间,完全让人失去了想象力;视线延至边缘高坡,却出现了异域风味的土洋楼,远远看去活脱脱一个江浙“新时期民居”的徽州山寨版。各个时代的民居建筑就这样层层叠叠错落在山坳间,清楚地将村落变迁展示在世人面前。
  现今的石潭辖有7个行政村,25个村民组。这些村民组散落在中心村周边的群山沟壑间,村与村之间由乡间小路连接着,据说越往里走,风景越好。为了摸清地形地貌,我们就在中心村入口处挂有“摄影之家”的乡村旅店投宿休整,店主人叫吴德华,为人很是热情。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碰到了同乡一对夫妇,他们在村里买了一幢旧房正准备进行改造,落户石潭安度晚年。当今时代,乡下的往城里跑,去开阔眼界,摆脱父辈时代的艰苦生活;城里的往乡下逃,去躲避喧闹和污染,减轻越来越高的生存负担。对于我们而言,攀上了同乡,自然就有了最为牢靠的“导游”。
  相处之中我了解到,吴德华是石潭中心村村主任,曾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右臂,但身残志不残,靠着勤劳实干成为石潭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户之一,也是最先领着村民开发石潭自然旅游资源的带头人。当下,他和那对“新村民”夫妇在策划引进经济类植物“薰衣草”,他们想让石潭山村四季都能引来“拍客”,让村民靠着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只在春季到石潭做个匆匆而过的“追花”客,一个近千年的古村,怎一季鲜花能代之!在徽州,只要是山水相间的村庄,无论什么季节,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景出现,石潭似乎更具备这样的素质,否则它如何能担当得起“摄影模特村”的美誉。   诗意般迷人的景致
  看山村的景致需要点运气(气候条件),还要有“勤奋”的精神。必须在凌晨摸黑进山,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你已经站在了山巅开阔之处。所以,有人带路和无人带路看到的结果会迥然不同。那天,我们具备了这样的两个条件。天还没亮,我们的车已经盘爬在石潭村专门为游客开辟的景观大道上。四周漆黑,只感觉车子不停地转着大弯,天亮之前,便到达了石潭最佳的观景点——下汰村观景平台。有水的山峦似乎多有灵气,当天空渐渐地泛起蓝紫色,只见云雾悬浮在山坳间,山峰犹如岛屿错落在云海之上;不一会,云随光舞,仿佛帷幕徐徐拉开,一条河流在山间环绕,群山苍翠,村落棋布,一幅云雾飘渺、层峦叠嶂的山水图展现在眼前。此景此境,无论是谁都会为之赞叹的!我指着远处忽隐忽现的村庄问:“那像诺亚方舟漂摇的村庄是哪里?”随行的老陈告诉我:“那就是歙县著名的昌溪古镇,山下的昌溪河流经那里。”他又道:“这里的下汰、湖山、北山、柿木汰等村子都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假若也碰上这种水汽氤氲的清晨,绝对不会让来此一游的‘勤劳者’失望。”我瞪大了眼睛欣赏这迷幻般的山野美景,山下河湾波平如镜,天光、绿树、民居倒映其中,没有一丝涟漪。我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宁静秀美的石潭,它不仅仅是摄影者的天堂,也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养身修心之地。
  在曙光翻越山岭之前,我们徒步沿着公路转向后山,经一转弯处时便折入石阶小道,去往一座行将变为“空城”的自然村落,民居门牌上写着“湖山村上湖”。小村也不过几十户人家,建在山岭陡峭的谷脊坡地上,徽式屋宇层层叠叠在村口粗壮的银杏树隙间闪现,倒也另有一番山村韵味。上湖村只因前些年有整体滑坡现象,被列为省级滑坡拆迁点,居民已陆续迁走。在村中偶然还可以碰到与家“同命运共存亡”的老人,据说政府仍在努力做劝迁工作,即使山村再美,必定是人命关天之事。
  偶尔造访遗留的山村,让我解开了心中的一道谜团。远离溪涧的高山村庄,百姓是如何解决生命之水的?村子的中部有一个三层平台,每个平台均有水池,大小不等,上下通连。最高处为泉水之源,是全村的饮用水,中间水池较大为浣洗池,最下一层池水用来浇灌农作物。后来我在附近的高山村庄,也看到了类似的水利设施,这充分体现出人类文明的聪慧才智。
  一缕和煦的阳光翻过山岭倾斜地射入幽深的树林,彼时此刻,如同一道道闪电点燃了山林,不时地有鸟儿鸣翠声传来,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这般诗意的早晨让人迷恋难舍,以至于我们全然忘记了和吴德华的约定——要赶回去吃早饭。
其他文献
2012年端午节,我驱车驶上了甘南迭部县益哇乡一个叫扎尕那的藏族村落盘山公路,在一处视野较阔的观景台边停下。约7:30分左右,但见东方挺立云霄的尖利山峰阴影渐渐明晰,曙色慢慢映在了幽蓝的天幕。黎明的晨曦下,垄垄山坡已罩上一层生机勃勃的墨绿色绸毯,盎然华美,苍翠欲滴。在地处海拔2600——2800米的青藏高原东段向黄土高原和川西北山地过渡的地带,昼夜温差分明,不时还透出一丝丝淡淡的凉意。  山坡上一
不同的画种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画的载体非常多,只要是有面儿的,不管平面弧面圆面,也不管是什么材料,什么材质都能作画。人们通常用纸、用绢、用布作画,木板上、墙壁上、砖上、瓦上、石头上、玻璃上不也都能作画吗。瓷物上当然也能。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质,作画的工具、技法、色料、工艺是不一样或不大一样的,画作的艺术效果也不一样。瓷物上的画和纸上的画布上的画绢上的画就大不一样,材质、用料和技法造就了又一画种:
洛阳,一块与沙特的麦加、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希腊的雅典齐名的神圣之地,中国历史上唯一有过“神都”之称的城市。那里目睹了13个朝代的兴衰,那里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河洛文化的发源地,牡丹之都……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它的美名、美称写也写不完,作为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它的美景、美食数也数不尽。  洛阳不光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是全国领先,而且在祖国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第一
京城名医馆始建于1993年, 是一家经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公立性医疗机构。建馆二十多年来,名老中医专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使“京城名医馆”不仅在京城享有盛誉,而且名扬海外。同时,京城名医馆是一个以中医中药、传统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旅游医疗、保健养生的涉外健康保健咨询中心、体验中心。多次成功举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交流论坛,编撰了《京城名医证治精要》,帮助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得以流芳百世,给后
老婆被当官的橇了之后发誓要当官的“干部”、被蒙得底儿掉然后也去蒙人的传销者、帮兄弟解决财务危机装成精神病人顶包的“李白”、为了给儿子腾房子结婚自动配合儿子的计划进了疯人院的妈妈、一个古怪精灵好心眼的护士……那个妈妈天天都给一棵已经枯死的树浇水,后来,那树发芽了。  这就是在人艺小剧场演出的话剧《我不是李白》。和以往由中戏的学生为主体的小话剧一样,它带着些青春的尖锐和纯粹,直指人心。    从一个由
不张扬不华丽,温婉平实,一如这条以“人民路”命名的街道。    清晨,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江毛水饺,呼吸着温润的气息,向最繁华的市口走去,向人流最集中的地方走去,瞧那块蓝底白字的牌子上三个质朴的大字“人民路”。道路两旁万贾云集,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五金电料、珠宝首饰等琳琅满目,音像店里不时飘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旋律,过往的行人都带着淡淡的微笑,夹杂着糖炒栗子的香味,让人心生欢喜。  偶尔,一座旧式
最初的相逢,大峡谷  布莱恩开车载着我和我的自行车从大峡谷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的南门进入公园之后,还看不出道路两旁的植被和亚利桑那州的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病态的松树林和高原沙漠中几乎看不到建筑物,只有来来往往的车流。可是,当我们走进一个叫做游客中心的房子里,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出去的景象真是让人吃惊到合不上嘴……一道深深的、巨大的、奇形怪状望不到尽头的峡谷瞬
抚松,位于长白山西坡腹地,温凉的山地气候,茂密的原始森林,肥沃的腐殖土壤,成为长白山人参生长的家园,众所周知,人参属名贵中草药,滋补作用无与伦比,曾被世人称作“人间仙草”,名列东北三宝之首,然而,日益稀少的野生人参资源,历史悠久的园参栽培方式,却鲜为人知。  于是,我怀着一份好奇,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走近了穿行在莽莽林海中的放山人……    寻访人参老把头    记得好像是在2006年末的一天,我
【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是地铁7号线和地铁9号线的换乘车站,也是7号线西端的终点站。虽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但实为去往火车站的旅客提供了便利。  北京西站,隶属北京铁路局管辖,现为直属特等站。人们口中常说的“西客站”便是这座车站。北京西站是北京一座较大的火车站,也是一座非常忙碌的车站,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的人疲惫地提着行李,有的人好奇地四处张望,有的人兴奋地挥动手臂,还有的人焦急地匆匆走过……每一个
百年老字号“御生堂”始创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其白氏后人秉承“御为普济,生乃永盛”的祖训,历尽辛苦,于1999年创立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将经营数百年所使用及收藏的数以万计的珍贵中医药文物展示给世人。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北京首家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它承载着御生堂老药铺近400年的历史,创立之初一直着重于整理御生堂老字号自己的历史资料,肩负了传承中国医药理论精髓、保护收藏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