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来源 :中华肝脏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各细胞因子与HBV DNA载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悬液芯片技术检测CHB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病毒学标志物。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结果

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 = 0.0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95);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9,P = 0.014,P = 0.026)。CHB患者接受ETV抗病毒治疗48周后,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和TNFα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9.2±5.03)pg/ml对(24.69±6.51)pg/ml、(6.09±4.99)pg/ml对(9.50±7.3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P = 0.016);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6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分别为(33.86±22.47)pg/ml对(21.32±12.84)pg/ml、(11.65±6.91)pg/ml对(8.51±4.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P = 0.029),IL-10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81)。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前后CHB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紊乱,无明显规律,且各细胞因子与HBV DNA载量间均未见相关性。

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既能抑制HBV DNA复制,降低病毒载量,又有助于调节CHB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但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细胞因子与HBV DNA载量之间均未见相关性。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环新一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环农种苗公司由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培育而成的,2000年春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永泰县农业局1997年从福建省环农种苗公司引进了环新一号、黄密、C67三个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C7-T4) is difficult to approach anteriorly. We have recently described a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inverted-T MANUBRIOTOMY. Midline
目的以标准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作为阳性药对照,评价长效干扰素Peg-IFN α-2b (Y型,40 kD)注射液(180 μg/周)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筛选合格的HBeAg阳性CHB患者按照2∶1随机分配到Peg-IFN α-2b(Y型,40 kD)组(试验组)和Peg
慢加急性肝衰竭以慢性肝炎急性加重、器官衰竭及病死率高为特点。临床治疗如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各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总体预后不佳。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治疗,来源广泛,且提取、培养方便,多项研究显示MSCs治疗不仅获得了较高生存率,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成为临床应用研究的热点。现就当前MSCs应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
1开杂12号(豫西瓜9号)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开封167号×开封61号杂交育成。199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1.1特征特性属中熟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探讨应用扩大的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expanding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E-PSO)技术截骨矫形治疗先天性重度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13例我院收治的先天性重度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15~55岁,平均(34.9±20.5)岁。病变节段分布:T7~8 3例,T8~9 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