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 外一首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珀金折叠,扩张
  《金刚经》渡了一身还满
  一日偿还三秋的情债
  人间功德的供养
  那么轻,那么薄
  一座须弥山上
  拂上了一缕人间烟火
  佛拈花一笑
  佛曰:无上功德
  赞曰:无量功德
  山寺中的蜗牛
  蜗牛生来带着前世的佛心
  脫下今生的袈裟
  顶礼佛光
  把身体骨骼修成一座佛陀山
  就住在山里
  山中无岁月
  打坐,修身,渡己
  肉身修成柔软的菩萨心肠
  云游四方
  用佛心行走
  正果,修心,渡人
  佛说:
  纳须弥于芥子
  藏大千于微心
  我见蜗牛:
  背着一座佛山行于凡世
  立得大慈大悲心于红尘
其他文献
桃花岛  这个卧在江心的村落,叫桃花岛。  在江南绿色版图上,它小得用肉眼都很难发现,可我常常因为它的存在,而血脉贲张,仿佛有段青春遗忘在这里。  借桃花的隐喻,我又涉水而来,三月的雨水在泥土中发酵,春天的山门被植物撞开,草木拔节,花蕾炸裂。无边无际的绿让大地披上新衣,河流用汹涌的姿式,重复过往,风在黛青的底色里,载着心事,款款而来。  自那次一转身的遇见,其实,我盼望这场花事已经很久。这个曾被我
期刊
整个晚上,寒流发着我们熟悉的坏脾气  最后一片落叶在地上翻滚,发出异样的腔调  雪下了一夜,世界一下子被漂白  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你看,有人假冒白雪的纯洁  开辟通往殿堂的捷径  试图骗过居高临下的制度  世界的原汁原味,所剩不多  黃土下的野兔战战兢兢  变换住所,等待着温习心中的生存规则  蓝色亮  所有的月光拥堵在一个平面上  焦虑着,寻找入口  清一色的台布下面  空旷的台阶,寻找那位最
期刊
1  我站在深秋的山梁,那是母亲爱去的地方。  一小片坡地,那里埋藏着她的四季,她风中的咳嗽以及她心中的远方。  很多年过去了。我逐渐喜欢上贮立在晚秋的高坡。以至于渐渐变成了习惯。我站在瑟瑟的风中,多少欢欣和愁绪像山外长空中翻卷的浮云。悠悠地游着,时浓时淡,时聚时散,直到无限远。  坡头一片血红的灰米菜正在酝酿一场欢欣的盛事,它们都像穿上深绛色的凌罗绸缎,远山近水刹那间也是触手可及的画盘。它们告诉
期刊
数年前的某个黄昏  扛着锄头从坡上回来  我和父亲,坐在八仙桌边  就着一堆炒花生  一瓷盆土豆烧肥肉  我们传递着土碗  喝一斤老白干  其间还交换着劣质纸烟  聊一些收成和打算  我已记不得  是被酒还是烟呛了一口  当父亲咂巴着嘴  把碗沿用手一抹递过来  我和他,完成了一次  男人间的推心置腹  抽 烟  年少时,我吐个煙圈  慢慢看着时光,悠闲地散去  人到中年,我夹着烟头  注视夜深人
期刊
现在很多诗是适合看的,不适合念的,你得费尽心力去理解断裂的词与词的意思,建立飞跃的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语义连接,如果不是夜深人静、无人打扰,很难有这份脑力和专注度去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人们常说诗歌诗歌,一半是诗一半是歌。我刚接触现代诗是在初三到高一年级,徐志摩、戴望舒的诗成了我敬仰的诗歌殿堂的明珠,很多年后记不真切了,但断续的诗句、回环往复的咏叹、淡淡的清愁,还是在舌底和脑海盘旋。作为门外汉,
期刊
低窝铺的夜真的很陌生,太漆黑,太寂静  太像土地里那些过冬的种子  房屋和被褥也很陌生  我推脱的一切都还在眼前  秋雨,金灿灿的麦田,被太阳传输的东南山  出其不意的,在我心里最疼痛的地方  吻了又吻,山路的野花  开啊开啊,摇啊摇啊总也不调谢  走出屋子,看着黑夜咬着星星不放  星星因疲惫而放软身体  被风吹得一闪一闪,再也不想和黑夜讨论  任何可能和我有关的事了  在家乡,我常常背着背篓  
期刊
除了慈祥的佛,只有我在蒲团上静悟  从日出到日暮  仿佛经历简短而又冗长的一生  这些讳莫如深的光阴,每一寸都有缝隙  心中的蚂蚁,时常爬满荒芜的生活  黑夜总是悄无声息地来临  架起一口孤独之锅,熬煮苦涩的草药  药香弥漫,“生活苦中带甜”  清浅的诗意,不断抵达  极为普通的琐事。擬一段比喻  杏叶的脉络就是错综河流  万物皆能找回原点  钟声弥漫在夜里  只有波浪在回应落叶。僧人被囚禁于方圆
期刊
我们还小时,最盼的就是过年。腊月二十几,扫房子、洗床单、做豆腐、蒸大饽饽、包菜包儿、煮下货、烤烧肉、炒花生、炒瓜子儿、买炮仗、买春联、买年画……娘和姥姥忙,我们就盼着被犒劳一下:新出锅的卤水大豆腐,蘸了蒜泥,入口真美味!父亲好不容易弄来个下货票,买一套猪下货用食盐水注射液的空纸箱子装回来,我和姐高兴地拽拽猪耳朵。猪头剁开一分为二,还有蹄、肠、肝、肺、尾巴,一半由大哥去送给和四叔同住的爷爷奶奶。二哥
期刊
一  写作即自我,一个人进入的空间,必然遗下自己的气息、脾气和“影子”。当写作成为一种打开的状态,自我就会以各种形式舞动——即使是冬日残雪,都会润湿大地和鹅黄芽苗;同时写作对象总是会在我们的写作中,以轻重缓急的形态,塑造一个多重而完整的自我。在层叠幻化的意识空间里,指认一个单向度的面貌轻而易举,但是又显得过度随意。  我们可以感受徐源写作的那种驳杂性,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如道家理念,是“一生二,二生三
期刊
最近,拜读了伯翱兄新作《我所认识的故宫掌门人马衡先生》。文章一开始就引用今年紫禁城600周年的热门话题,通过马衡先生参加临时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清点故宫文物,在战火中保护国宝,巧阻北平故宮国宝运台等真实感人的故事,润笔生动有趣,文章清逸婉丽,情节描写颇具匠心,使读者仿佛穿越百年故宫院史。这篇文章已被各大媒体转载,还得到单霁翔、谭立夫等故宫博物院前领导人的赞同。  伯翱大哥是我的笔墨引路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