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板书已渐行渐远了。
在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板书颇具传统色彩,曾经备受熏视,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驻课堂,板书的位置已被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声光电取代,渐渐“退居二线”去了。以我之所能见,不要说常态的语文课,即便是有些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现在也已经很难再见到那种构思精巧、构图精美的板书了。
也许,拎着电脑、揣着U盘进教室的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也许,课堂上白始至终轻点鼠标、轻敲键盘,学生边看边记的教学方式,我们更是屡见不鲜;甚而至于,整整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有的教师居然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更不用说完整的板书了。难道多媒体教学时代,语文课就真的不再需要板书了?
偌大的黑板,居然没有了板书的位置。我觉得,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悲哀,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也许有人会说,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还在同守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未免有些不合时宜,而且板书的功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可以替代。我想说的却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可能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文字乃至版式,但可能还无法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和思维过程。 众所周知,板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骨架、教学结果的呈现,更是一个教学过程、思维过程的流动展示,所谓“静中含动”是也。在课堂上,伴随着教学的步步展开、步步深入,教师的分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渐变过程,也会随着板书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一个设计巧妙、形象直观的板书,往往对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学的熏点和难点,突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流动的课堂。
板书重在设计,考量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更有解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的“智慧含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取舍,板书也会因之而各异。正是有了教师的匠心独运,板书也才会那样精彩纷呈。
从事语文教学25年,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分析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功力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板书设计,如果文本解读没有到位,教学思路没有清晰,教学手段没有明确,板书设计是不可能“成型”的。让我们来看一个板书:
这是去年下半年我应某校之约前去授课而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的一个板书,教学内容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说实话,尽管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祝福”过非止一次,但作为教学的第一课时,而且是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涉及的面很广,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明晰教学思路,还是颇费思量的。权衡之后,我决定从两个角度切人,展开教学:从祥林嫂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悲惨遭遇看“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从祥林嫂的几次抗争看摇摆于“做稳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之间的祥林嫂。于是,也就有了上面的这个板书。
其实,我也曾考虑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毕竟教学的容量很大,但或许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偏好,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武器”,而拾起了“土法上马”的传统。事实证明,于我而言,于效果而言,“传统”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因为教学的过程流动了起来,学生的思维流动了起来。
有些传统或许无可替代。不要说板书的功能已经退化,因为即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常态的今天,板书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拿目前正趋流行的颠覆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板书依然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其创始人之一的萨尔曼·汗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这只手在不断地书写着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只剩下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了。
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教师边讲解边板书,随着讲解的展开,板书也随之打开并不断丰富起来,而讲解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板书“成型”的时候。这不正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吗?看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今天正流行于西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传统并非一无是处。板书应同归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留一个属于“板书”的位置。当板书实实在在地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语文教师的有些功能也正在渐渐退化。
在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板书颇具传统色彩,曾经备受熏视,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驻课堂,板书的位置已被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声光电取代,渐渐“退居二线”去了。以我之所能见,不要说常态的语文课,即便是有些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现在也已经很难再见到那种构思精巧、构图精美的板书了。
也许,拎着电脑、揣着U盘进教室的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也许,课堂上白始至终轻点鼠标、轻敲键盘,学生边看边记的教学方式,我们更是屡见不鲜;甚而至于,整整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有的教师居然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更不用说完整的板书了。难道多媒体教学时代,语文课就真的不再需要板书了?
偌大的黑板,居然没有了板书的位置。我觉得,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悲哀,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也许有人会说,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还在同守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未免有些不合时宜,而且板书的功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可以替代。我想说的却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可能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文字乃至版式,但可能还无法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和思维过程。 众所周知,板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骨架、教学结果的呈现,更是一个教学过程、思维过程的流动展示,所谓“静中含动”是也。在课堂上,伴随着教学的步步展开、步步深入,教师的分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渐变过程,也会随着板书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一个设计巧妙、形象直观的板书,往往对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学的熏点和难点,突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流动的课堂。
板书重在设计,考量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更有解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的“智慧含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取舍,板书也会因之而各异。正是有了教师的匠心独运,板书也才会那样精彩纷呈。
从事语文教学25年,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分析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功力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板书设计,如果文本解读没有到位,教学思路没有清晰,教学手段没有明确,板书设计是不可能“成型”的。让我们来看一个板书:
这是去年下半年我应某校之约前去授课而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的一个板书,教学内容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说实话,尽管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祝福”过非止一次,但作为教学的第一课时,而且是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涉及的面很广,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明晰教学思路,还是颇费思量的。权衡之后,我决定从两个角度切人,展开教学:从祥林嫂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悲惨遭遇看“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从祥林嫂的几次抗争看摇摆于“做稳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之间的祥林嫂。于是,也就有了上面的这个板书。
其实,我也曾考虑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毕竟教学的容量很大,但或许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偏好,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武器”,而拾起了“土法上马”的传统。事实证明,于我而言,于效果而言,“传统”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因为教学的过程流动了起来,学生的思维流动了起来。
有些传统或许无可替代。不要说板书的功能已经退化,因为即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常态的今天,板书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拿目前正趋流行的颠覆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板书依然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其创始人之一的萨尔曼·汗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这只手在不断地书写着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只剩下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了。
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教师边讲解边板书,随着讲解的展开,板书也随之打开并不断丰富起来,而讲解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板书“成型”的时候。这不正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吗?看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今天正流行于西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传统并非一无是处。板书应同归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留一个属于“板书”的位置。当板书实实在在地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语文教师的有些功能也正在渐渐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