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板书留一个位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板书已渐行渐远了。
  在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板书颇具传统色彩,曾经备受熏视,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驻课堂,板书的位置已被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声光电取代,渐渐“退居二线”去了。以我之所能见,不要说常态的语文课,即便是有些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现在也已经很难再见到那种构思精巧、构图精美的板书了。
  也许,拎着电脑、揣着U盘进教室的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也许,课堂上白始至终轻点鼠标、轻敲键盘,学生边看边记的教学方式,我们更是屡见不鲜;甚而至于,整整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有的教师居然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更不用说完整的板书了。难道多媒体教学时代,语文课就真的不再需要板书了?
  偌大的黑板,居然没有了板书的位置。我觉得,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悲哀,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也许有人会说,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还在同守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未免有些不合时宜,而且板书的功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全可以替代。我想说的却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可能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文字乃至版式,但可能还无法替代传统板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和思维过程。 众所周知,板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骨架、教学结果的呈现,更是一个教学过程、思维过程的流动展示,所谓“静中含动”是也。在课堂上,伴随着教学的步步展开、步步深入,教师的分析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渐变过程,也会随着板书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一个设计巧妙、形象直观的板书,往往对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板书,不仅有利于突出教学的熏点和难点,突显教学的核心内容,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漂亮的板书,就是一个流动的课堂。
  板书重在设计,考量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更有解读文本、确定教学思路的“智慧含量”。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取舍,板书也会因之而各异。正是有了教师的匠心独运,板书也才会那样精彩纷呈。
  从事语文教学25年,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文本分析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功力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板书设计,如果文本解读没有到位,教学思路没有清晰,教学手段没有明确,板书设计是不可能“成型”的。让我们来看一个板书:
  
  这是去年下半年我应某校之约前去授课而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的一个板书,教学内容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说实话,尽管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已经“祝福”过非止一次,但作为教学的第一课时,而且是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涉及的面很广,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明晰教学思路,还是颇费思量的。权衡之后,我决定从两个角度切人,展开教学:从祥林嫂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悲惨遭遇看“没有春天”的祥林嫂;从祥林嫂的几次抗争看摇摆于“做稳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之间的祥林嫂。于是,也就有了上面的这个板书。
  其实,我也曾考虑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因为毕竟教学的容量很大,但或许是根植于骨子里的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偏好,我最终还是放弃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武器”,而拾起了“土法上马”的传统。事实证明,于我而言,于效果而言,“传统”还是非常得心应手的,因为教学的过程流动了起来,学生的思维流动了起来。
  有些传统或许无可替代。不要说板书的功能已经退化,因为即便是在信息高度发达、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常态的今天,板书依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拿目前正趋流行的颠覆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板书依然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其创始人之一的萨尔曼·汗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这只手在不断地书写着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只剩下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了。
  这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教师边讲解边板书,随着讲解的展开,板书也随之打开并不断丰富起来,而讲解结束的时候,也就是板书“成型”的时候。这不正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吗?看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今天正流行于西方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因此,传统并非一无是处。板书应同归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留一个属于“板书”的位置。当板书实实在在地在语文课堂上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语文教师的有些功能也正在渐渐退化。
其他文献
(接上期)  曹丕此文的历史价值乃是:不但在于揭示文人相轻是心珲原因,更在丁指出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是文体不同,作家鲜能全盘把握。  所有这一切旨在批评曹植,但是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兄弟之间的恩怨:在中国文沦史上第一次把文章/文学的体裁,也就是形式范畴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完全不提及内容。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出来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仝在视野之外。这表现出中国古典文章/文学批评与西
五年前,我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授认为我太乐观了,就因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尽管中国大学问题多多,但“‘素质教育’的提倡,以及‘通识课程’的逐渐落实,还是为人文学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英年早逝的叶教授看来,人文学深陷困境是全世界的问题,中国人无法独善其身。更何况眼下的中国大学,正处于迅速扩张期,越来越急功近利,不太可能真正关心人文学的价值。  
“混合文本”是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框架中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的形式之一,它包含了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我们平时以阅读连续性文本为主,如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非连续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语文阅读首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目前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小说故事极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按教材后面的“阅读提示”说,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风度和语言特色上看,它是阿城“笔记小说”的一篇代表作。教材的单元导读要求:“要在梳理情
书名: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  作者:张秋玲  出版单位: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504162748  定价:49.8元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无形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语文教育關乎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如何真正发挥语文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早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古代汉语”作为一个学科专名,出现于上一个世纪,然而,古代汉语的主要研究内容音韵文字训诂,却是我们国家最为古老的学术研究内容之一。王朝时代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两门:一是“大学”,一是“小学”。“大学”是经学,“小学”就是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实际上,经学时代以前,“小学”就已经存在。五四运动以后,经学消解,所谓经学的附庸“小学”,不仅没有消解,反而蓬勃发展,相继分立了好几个新的学科,如文字学、训诂学、音韵
自谷歌公司2006年8月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以来,“云计算”便开始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十几年来,正是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给社会增添了愈加显著的“云”色彩,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云时代”。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则以倒逼之势让“云时代”更加深入人心。霎时之间,云拜年、云看灯、云抗疫、云捐赠、云复工、云招聘
对袁湛江老师的敬重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加深的,而当我读完这部洋洋洒洒的书稿时,如久行寂寞山谷者而闻同道足音,敬重之上愈加惊喜。  袁湛江不仅仅是卓越的校长、优秀的教师,也是扎实的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稿时,所产生的崭新印象。学校发展、教师管理、课程开发、教学表率,一般不能统筹兼顾;管理之善和教学之精,历来难以两全,但袁湛江真正做到“四美具,两难并”——正如运动场上,单项胜出可能,全
宋运来是江苏省的语文特级教师。我听他的课不多,但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道理呢?因为他的语文课堂教学内涵非常鲜明,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定教,聚焦语用”。这里的“语用”不是“语用学”的专用术语,而是广义的语言文字运用:既包括书面语言的运用,也包括口头语言的运用。  一、“以学定教”不是教师被动适应学生  我们的阅读教学曾被批评为“无思考”的教学,因为它以讲读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主张
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说“好问则裕”,意即善于提问的人,学识就会渊博。  有人这样描述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时,会问十万个为什么;小学时偶尔会问为什么;上了高中基本不问为什么。这样的说法虽然多少有些夸张,但也能折射出一个现象: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比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呈明显下降态势。  没有问题的背后,是思想的沉寂和僵化,是心灵的冷漠和荒芜。的确,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