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新余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
“十一五”期末,仅占江西省国土面积2%、总人口2.5%的新余市,却创造了全省6.7%的经济总量。这其中,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倍数增长,分别为“十五”末的3.6倍、3.5倍、4.4倍和7.4倍。而与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交相辉映的则是这座城市从一个工业小城向赣西区域中心城市惊鸿一跃的时代华章。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新余市市长魏旋君。
中国城市经济:“十一五”期间,新余城市的性质、地位、结构、形态都发生了较为重要的变化,在您看来哪些变化最值得关注?
魏旋君:我认为新余“十一五”时期主要成效集中反映为“八个明显”: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31.2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财政总收入80.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8.3亿元,是“十五”末的7.4倍。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各项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2.5∶55.7∶31.8调整为6∶63∶31,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5.4%上升到62.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6.95%提高到15%。荣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称号。这其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核心产业。例如钢产量在“十一五”达85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目前已形成3000兆瓦硅片、1.1万吨硅料、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200兆瓦组件、2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机产能,主营业务收入达330亿元;三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主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3万增加到64万,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8.5%。其中,高新区、孔目江新城、袁河生态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高铁新区等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新余城市形象和功能。与此同时,11个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生态园林城市;五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共建设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0.97%提高到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5%。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在这个过程中新余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尝试,比如我们先后与一批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余行”活动,聘请11名院士和13名专家学者担任市政府顾问。“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人才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六是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其中基础教育工作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七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7358元和7476.2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4.3%。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五”末的74.8岁提高到76.4岁,并在全省率先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就业率达96.5%,“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八是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致力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先后荣获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长安杯”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新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需要破解的难题?
魏旋君:回顾过去五年,新余的发展成就的确令人瞩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现实困难。例如经济总量偏小,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还不强,与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足,产品应用示范不够,与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人才、物流、用地等要素制约尚未缓解,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还在加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中国城市经济:据了解,新余将在“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力争突破1700亿元,这相当于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再造“两个新余”。请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宏观战略的强力支撑?
魏旋君:“十二五”时期,是新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发展速度持续上升的同时,也要确保发展质量实现不断跃升。对此,我们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新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对接,力争在争取国家支持政策、重大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余经济发展的主线。新余要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风电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四大新能源经济板块,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努力建成全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造、信息和人才培养中心;二是致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新余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三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新余的期盼。要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一体化。
“十一五”期末,仅占江西省国土面积2%、总人口2.5%的新余市,却创造了全省6.7%的经济总量。这其中,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实现倍数增长,分别为“十五”末的3.6倍、3.5倍、4.4倍和7.4倍。而与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交相辉映的则是这座城市从一个工业小城向赣西区域中心城市惊鸿一跃的时代华章。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新余市市长魏旋君。
中国城市经济:“十一五”期间,新余城市的性质、地位、结构、形态都发生了较为重要的变化,在您看来哪些变化最值得关注?
魏旋君:我认为新余“十一五”时期主要成效集中反映为“八个明显”: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31.2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财政总收入80.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8.3亿元,是“十五”末的7.4倍。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各项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2.5∶55.7∶31.8调整为6∶63∶31,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5.4%上升到62.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6.95%提高到15%。荣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称号。这其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核心产业。例如钢产量在“十一五”达850万吨,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在新能源产业方面,目前已形成3000兆瓦硅片、1.1万吨硅料、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200兆瓦组件、2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机产能,主营业务收入达330亿元;三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主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3万增加到64万,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8.5%。其中,高新区、孔目江新城、袁河生态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高铁新区等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新余城市形象和功能。与此同时,11个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四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生态园林城市;五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共建设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0.97%提高到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5%。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在这个过程中新余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尝试,比如我们先后与一批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余行”活动,聘请11名院士和13名专家学者担任市政府顾问。“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人才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六是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其中基础教育工作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七是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7358元和7476.2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4.3%。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五”末的74.8岁提高到76.4岁,并在全省率先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就业率达96.5%,“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八是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致力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先后荣获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长安杯”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新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哪些需要破解的难题?
魏旋君:回顾过去五年,新余的发展成就的确令人瞩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现实困难。例如经济总量偏小,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还不强,与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足,产品应用示范不够,与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人才、物流、用地等要素制约尚未缓解,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还在加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中国城市经济:据了解,新余将在“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力争突破1700亿元,这相当于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再造“两个新余”。请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宏观战略的强力支撑?
魏旋君:“十二五”时期,是新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发展速度持续上升的同时,也要确保发展质量实现不断跃升。对此,我们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主要目标:一是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新余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对接,力争在争取国家支持政策、重大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余经济发展的主线。新余要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风电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四大新能源经济板块,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努力建成全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造、信息和人才培养中心;二是致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新余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三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新余的期盼。要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