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渔猎民族包括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满等民族在内的我国东北、内蒙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气候寒冷、风雪、风沙多的草原、森林、沼泽或戈壁沙漠地带,长期从事游牧和渔猎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畜牧和渔猎文化。作为这一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马、骆驼、驯鹿、勒勒车、爬犁、雪橇、桦皮船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
马,是各渔猎民族首选的交通工具,马体格健壮,耐苦耐劳而又灵活敏捷,适宜穿山越岭、爬山过河,是北方民族最古老,最普遍的代步、驮运工具。远古时代,许多民族就已开始使用马匹了。入主中原前的满族,男女老少也擅长骑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努尔哈赤及其子孙是靠马才统一了女真的各部,踏入了中原。
1.驯鹿,清代的史籍中常将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一些从事渔猎的民族,泛称为“使鹿部”。这使因为他们以驯鹿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缘故。驯鹿是人工驯养的珍贵野生动物,是鄂伦春和部分鄂温克族历史上最主要的役畜。鄂伦春语言称之为“鄂伦”,一般体高一米,身长两米许,大小与梅花鹿相近。皮毛为白色、灰褐或黛黑色,高大而有枝杈的角,宛如珊瑚枝,瑰丽无比。因其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俗称“四不象”。驯鹿以苔藓为食,温顺而耐寒,负重可达六七十斤,它尾短,蹄宽大,悬蹄发达,善游泳和在沼泽深雪、密林中长途跋涉,故有“森林之舟”、“林海之舟”,的美称。鄂伦春、鄂温克人民常有它来驮运货物及猎获物等,孩子的妇女、老人也常骑乘外出。
交通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交流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创造出来的代步和摆脱头顶、肩扛、手提运物的物质手段。它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智慧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何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交通运输,又与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和所居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区域,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诸民族所使用的上述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样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经济文化基础,它们的形成、发展、传承使用,是与这一区域的游牧、渔猎经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特征的物质反映。
(一) 游牧、渔猎经济,是其形成、发展、传承使用的最重要的因素。
东北、内蒙诸民族长期过着游牧、游猎和捕鱼的生活,这一经济文化类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居无定所、迁徙流动性大。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夏季要迁入水草丰美的夏营地;冬季便要回到能避风御寒的冬营地。
(二)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其形成、发展、传承使用的客观条件。
众所周知,任何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制造,都是以给人们提供快捷、方便的运输服务为目的的。但任何工具都必须以客观条件为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必然采用不同形式、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工具;同样,不同的工具也只有在适合自身的客观条件下才能正常运行,发挥最大的效能。正如火车需要铁轨、汽车需要公路、舰船需要水道、飞机、需要广阔的空间一样。内蒙古辽阔的草原、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纵横交错、扬波不息的河流和湖泊,以及这一区域寒冷的气候,都有它们特定的要求。
草原地势平坦,夏季牧草茂盛,多沼泽,泥潭;冬季积雪深厚。使用车轮高大,车身轻便的勒勒车,阻力小,便于通行。
驯鹿属于苔原动物,耐寒,适宜在密林、积雪中行走,在高纬度的严寒气候下以食苔藓为生。苔藓为高寒带植物,生长期缓慢、植被矮小,附着在地面的雪中。驯鹿的特殊食料,决定了它的生存和使用只能局限于产苔藓的生态环境。同样,它的特性也正适应了高寒地区游猎民族的役使要求,成为他们搬迁移动的基本脚力。
在骄阳似火、沙石滚烫的沙漠和戈壁上,常常风沙弥漫,遮天蔽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只有骆驼才能完成沙漠中艰苦的长途跋涉,为人民完成艰巨的历史使命。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每逢冬季大雪封山,人车难行。爬犁、雪橇便成了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穿上雪橇或坐上爬犁来追逐野兽、投送音信、仿亲探友,便可翻越雪山,飞速前行,灵活敏捷。如史书所云:“值雪深数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手持长竿如泊舟之状,划雪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运转自如,虽飞鸟有所不及也。”
赫哲等民族世居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江河纵横,沼泽密布。各种船只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这里茂密的森林,取之不尽的桦树皮又为船只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桦皮船轻盈,一人能举起,可遇水渡之,上岸负之,方便至极,其他工具是难以比拟的。
(三)民族崇尚心理是其传统至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由于长年游牧、狩猎的传统经济生活,北方民族都十分爱马,视马为珍宝,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心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警世名言、谚语等,如蒙古族谚语:“马是翅膀,歌是语言。”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之辞:如追风马、流云马、白龙马、青龙马、千里马等。鄂尔多斯蒙古族爱马如子,无马梦寐以求,寝食不安,有了马则不惜耗资配备高档鞍鞯,在他们中有“以马取人”之谈。马是有情有义的动物,鄂尔多斯蒙古族酷爱马,所以,在草原上也产生了许多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等。
骆驼是草原上的奇特动物,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对它的祝颂词中把它描绘成博采众兽的精灵,民间传说它是上帝编排十二属相的最佳模特儿。骆驼是反刍动物,性情温和,容易驯服,它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有了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但骆驼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鄂尔多斯地区有库布其和毛乌素两大沙漠、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阵阵驼铃不时从沙漠中传出鸣响。勘探队考察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那傲视沙漠的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耐伙伴。
“北方狩猎民族对鹿的崇拜带有普遍性。”驯鹿崇拜是驯鹿民族万物崇拜之一。人们把驯鹿作为人与某些神灵之间的媒介,死者的灵魂借助于它前往另一个世界。人们崇拜驯鹿,神化驯鹿,其主要原因在于驯鹿在驯鹿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崇拜,又强化了人们对它的感情,密切了人们与它的关系,使人们更难以离开它。
纵观东北、内蒙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东北、内蒙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作为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使用是深深植根于东北、内蒙这一特定环境、特殊文化土壤之中的。
马,是各渔猎民族首选的交通工具,马体格健壮,耐苦耐劳而又灵活敏捷,适宜穿山越岭、爬山过河,是北方民族最古老,最普遍的代步、驮运工具。远古时代,许多民族就已开始使用马匹了。入主中原前的满族,男女老少也擅长骑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努尔哈赤及其子孙是靠马才统一了女真的各部,踏入了中原。
1.驯鹿,清代的史籍中常将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一些从事渔猎的民族,泛称为“使鹿部”。这使因为他们以驯鹿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缘故。驯鹿是人工驯养的珍贵野生动物,是鄂伦春和部分鄂温克族历史上最主要的役畜。鄂伦春语言称之为“鄂伦”,一般体高一米,身长两米许,大小与梅花鹿相近。皮毛为白色、灰褐或黛黑色,高大而有枝杈的角,宛如珊瑚枝,瑰丽无比。因其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俗称“四不象”。驯鹿以苔藓为食,温顺而耐寒,负重可达六七十斤,它尾短,蹄宽大,悬蹄发达,善游泳和在沼泽深雪、密林中长途跋涉,故有“森林之舟”、“林海之舟”,的美称。鄂伦春、鄂温克人民常有它来驮运货物及猎获物等,孩子的妇女、老人也常骑乘外出。
交通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交流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创造出来的代步和摆脱头顶、肩扛、手提运物的物质手段。它的形成和发展,凝聚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智慧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何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交通运输,又与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和所居住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区域,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诸民族所使用的上述独具特色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样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经济文化基础,它们的形成、发展、传承使用,是与这一区域的游牧、渔猎经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心理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特征的物质反映。
(一) 游牧、渔猎经济,是其形成、发展、传承使用的最重要的因素。
东北、内蒙诸民族长期过着游牧、游猎和捕鱼的生活,这一经济文化类型的最大特点就是居无定所、迁徙流动性大。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夏季要迁入水草丰美的夏营地;冬季便要回到能避风御寒的冬营地。
(二)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其形成、发展、传承使用的客观条件。
众所周知,任何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制造,都是以给人们提供快捷、方便的运输服务为目的的。但任何工具都必须以客观条件为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地理条件,必然采用不同形式、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工具;同样,不同的工具也只有在适合自身的客观条件下才能正常运行,发挥最大的效能。正如火车需要铁轨、汽车需要公路、舰船需要水道、飞机、需要广阔的空间一样。内蒙古辽阔的草原、兴安岭茫茫的林海、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纵横交错、扬波不息的河流和湖泊,以及这一区域寒冷的气候,都有它们特定的要求。
草原地势平坦,夏季牧草茂盛,多沼泽,泥潭;冬季积雪深厚。使用车轮高大,车身轻便的勒勒车,阻力小,便于通行。
驯鹿属于苔原动物,耐寒,适宜在密林、积雪中行走,在高纬度的严寒气候下以食苔藓为生。苔藓为高寒带植物,生长期缓慢、植被矮小,附着在地面的雪中。驯鹿的特殊食料,决定了它的生存和使用只能局限于产苔藓的生态环境。同样,它的特性也正适应了高寒地区游猎民族的役使要求,成为他们搬迁移动的基本脚力。
在骄阳似火、沙石滚烫的沙漠和戈壁上,常常风沙弥漫,遮天蔽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只有骆驼才能完成沙漠中艰苦的长途跋涉,为人民完成艰巨的历史使命。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每逢冬季大雪封山,人车难行。爬犁、雪橇便成了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穿上雪橇或坐上爬犁来追逐野兽、投送音信、仿亲探友,便可翻越雪山,飞速前行,灵活敏捷。如史书所云:“值雪深数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手持长竿如泊舟之状,划雪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运转自如,虽飞鸟有所不及也。”
赫哲等民族世居的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江河纵横,沼泽密布。各种船只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水上交通运输工具、。这里茂密的森林,取之不尽的桦树皮又为船只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桦皮船轻盈,一人能举起,可遇水渡之,上岸负之,方便至极,其他工具是难以比拟的。
(三)民族崇尚心理是其传统至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由于长年游牧、狩猎的传统经济生活,北方民族都十分爱马,视马为珍宝,同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心中,马是很神圣的动物。他们崇尚马,以马喻人,留下了许多赞美马的警世名言、谚语等,如蒙古族谚语:“马是翅膀,歌是语言。”给马的命名也充满了赞赏之辞:如追风马、流云马、白龙马、青龙马、千里马等。鄂尔多斯蒙古族爱马如子,无马梦寐以求,寝食不安,有了马则不惜耗资配备高档鞍鞯,在他们中有“以马取人”之谈。马是有情有义的动物,鄂尔多斯蒙古族酷爱马,所以,在草原上也产生了许多关于马的节日、如马奶节、打马鬃节等等。
骆驼是草原上的奇特动物,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对它的祝颂词中把它描绘成博采众兽的精灵,民间传说它是上帝编排十二属相的最佳模特儿。骆驼是反刍动物,性情温和,容易驯服,它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有了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但骆驼仍不失它的特殊使命。在鄂尔多斯地区有库布其和毛乌素两大沙漠、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阵阵驼铃不时从沙漠中传出鸣响。勘探队考察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那傲视沙漠的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耐伙伴。
“北方狩猎民族对鹿的崇拜带有普遍性。”驯鹿崇拜是驯鹿民族万物崇拜之一。人们把驯鹿作为人与某些神灵之间的媒介,死者的灵魂借助于它前往另一个世界。人们崇拜驯鹿,神化驯鹿,其主要原因在于驯鹿在驯鹿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崇拜,又强化了人们对它的感情,密切了人们与它的关系,使人们更难以离开它。
纵观东北、内蒙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东北、内蒙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是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作为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和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使用是深深植根于东北、内蒙这一特定环境、特殊文化土壤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