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者们开始用各种观点对之加以解说,反而混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逻辑和理论。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现状,认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对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改革意义重大。
关键词: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分析
从“一带一路”到“三期叠加”,从“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认知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在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之后所选择的经济治理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以后一个时期内,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经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现状,分析经济结构,增强供给规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极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
国内很大一部分学者试图从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多个方面为侧供给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最早提出“供给侧”理论的是学者张五常——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新供给主义宣言》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在“供給侧”改革中推行交易成本的理论认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的成本,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负担,同时还能提升资金的供给效率。产权保护和金融法律的建设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政策环境的基本保障。“供给侧”改革依托经济增长理论,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而不再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大规模、高强度的投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国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而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Say’sLaw),认为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各国的经济政策更关注供给侧的生产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部分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采用了“新供给政策”。如美国的减税一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英国的结构性改革;日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德国的技术创新等等。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很多见地,但是,关于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及对策问题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结合辽宁省工业现状,“供给侧”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产业层面的供给,二是要素层面的供给,三是制度层面的供给。
二、产业层面的供给问题分析
供给侧的改革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产业、产品。以文化产业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上涨,市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但是目前文化产业的供给能力、供给水平尚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除了文化产品产能过剩之外,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消费不是十分匹配的问题。以影视为例,2016年虽也有《捉妖记》、《寻龙诀》等票房(收视)、口碑双丰收的文化精品,但总体而言,真正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太少,作品重数量不重质量。其实不仅在供给水平上可以有较大提升,文化产业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省排名第十,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在侧供给结构性改革之际,文化产业需要借这一新机遇突破定式,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数量、质量上的均衡。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在它们的作用下,文化产业整合已初具规模。但纵观我省的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产业链上端企业大而不强,能持续输出优秀作品的企业十分少见;制造远多于创造,部分地方的文化产业由于缺少优秀作品的输出,只能发展在中下游,这对于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业整合刻不容缓。
三、要素层面的供给问题分析
供给侧改革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供给改善主要包括改善要素(劳动、资本以及土地)配置及增加要素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激发长期的增长潜力。从供给角度来看,我省供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要素的数量不够,也不是劳动力不足或者资本不够,而是质量不足,即要素没有实现高配置,致使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几年内没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从2008年以来的投资没有有效地进行供给,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于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链,由此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也许某些地方融资平台可能是有经济效率的,但由于是公共品性质,所以无法体现出来。
四、制度层面的供给与需求关系问题分析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新农合),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合的展开使农村居民成为需方,政府成为供方。
近年来,农村居民医疗需求逐年上升。2003年-2008年,2周住院率年平均增长率14.8%;农村同期医疗费用支出年平均增长率16.1%,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2.1%。但是供给的增加程度却很缓慢,2003-2007年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平均增长2.8%,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年平均增长2.0%。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人均医疗供给相对需求增长缓慢,引起了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此外,病人盲目向大医院集中,造成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闲置、浪费,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低。
工业被认为是辽宁的立省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当前,辽宁正值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打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不断优化工业供给结构,实现工业供给与需求的协同发展,为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分析
从“一带一路”到“三期叠加”,从“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个不断探索、提升认知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在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之后所选择的经济治理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以后一个时期内,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经济。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现状,分析经济结构,增强供给规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极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
国内很大一部分学者试图从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多个方面为侧供给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最早提出“供给侧”理论的是学者张五常——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新供给主义宣言》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在“供給侧”改革中推行交易成本的理论认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的成本,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负担,同时还能提升资金的供给效率。产权保护和金融法律的建设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政策环境的基本保障。“供给侧”改革依托经济增长理论,其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而不再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大规模、高强度的投入,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国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强调劳动和资本等“供给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键作用,而政府只能发挥“守夜人”的作用。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Say’sLaw),认为供给自动创造出等量的需求,各国的经济政策更关注供给侧的生产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部分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采用了“新供给政策”。如美国的减税一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英国的结构性改革;日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德国的技术创新等等。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很多见地,但是,关于辽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及对策问题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结合辽宁省工业现状,“供给侧”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产业层面的供给,二是要素层面的供给,三是制度层面的供给。
二、产业层面的供给问题分析
供给侧的改革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产业、产品。以文化产业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上涨,市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但是目前文化产业的供给能力、供给水平尚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除了文化产品产能过剩之外,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消费不是十分匹配的问题。以影视为例,2016年虽也有《捉妖记》、《寻龙诀》等票房(收视)、口碑双丰收的文化精品,但总体而言,真正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太少,作品重数量不重质量。其实不仅在供给水平上可以有较大提升,文化产业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显示,我省排名第十,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在侧供给结构性改革之际,文化产业需要借这一新机遇突破定式,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数量、质量上的均衡。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在它们的作用下,文化产业整合已初具规模。但纵观我省的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产业链上端企业大而不强,能持续输出优秀作品的企业十分少见;制造远多于创造,部分地方的文化产业由于缺少优秀作品的输出,只能发展在中下游,这对于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产业整合刻不容缓。
三、要素层面的供给问题分析
供给侧改革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供给改善主要包括改善要素(劳动、资本以及土地)配置及增加要素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激发长期的增长潜力。从供给角度来看,我省供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要素的数量不够,也不是劳动力不足或者资本不够,而是质量不足,即要素没有实现高配置,致使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几年内没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从2008年以来的投资没有有效地进行供给,相当大的一部分集中于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链,由此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也许某些地方融资平台可能是有经济效率的,但由于是公共品性质,所以无法体现出来。
四、制度层面的供给与需求关系问题分析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例(新农合),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合的展开使农村居民成为需方,政府成为供方。
近年来,农村居民医疗需求逐年上升。2003年-2008年,2周住院率年平均增长率14.8%;农村同期医疗费用支出年平均增长率16.1%,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2.1%。但是供给的增加程度却很缓慢,2003-2007年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年平均增长2.8%,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年平均增长2.0%。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人均医疗供给相对需求增长缓慢,引起了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此外,病人盲目向大医院集中,造成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闲置、浪费,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低。
工业被认为是辽宁的立省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当前,辽宁正值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打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不断优化工业供给结构,实现工业供给与需求的协同发展,为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