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泡桐木材脱色后组分及热稳定性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x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脱色伴随的变色泡桐木材材色、组分结构和热稳定性变化特点,旨在为泡桐脱色工艺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兰考泡桐变色木材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脱色处理体系(过氧化氢H2O2、次氯酸钠NaClO、亚氯酸钠NaClO2为脱色剂,30、50、70℃为温度条件),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色差指标和化学组分变化,采用热重分析仪分析脱色前后样品的热稳定性.[结果]H2O2脱色后色差值达到了23.84,亮度和白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H2O2脱色后纤维素含量达到了63.62%,增加了15.72%,抽提物由3.18%减少至0.12%;NaClO2脱色后,木质素含量降低了4.78%;NaClO脱色后纤维素含量为51.02%,仅增加了4.02%,木质素共减少了2.15%,抽提物含量为2.75%,仅减少了0.43%.温度变化条件下,亮度和色差均在70℃时达到最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显示,在不同脱色条件下,纤维素的红外吸收特征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脱色样品中半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羰基的C=O伸缩振动峰明显减弱,证明脱色一定程度降解了半纤维素,NaClO2脱色后木质素酚醚键C—O—C的伸缩振动峰减弱,进一步验证了木质素含量降低的结果.TG和DTG曲线显示脱色前后以及不同脱色条件获得的样品热解特性有差异,H2O2和NaClO脱色后热解起始温度高于未处理材,NaClO2脱色后热解起始温度低于未处理材,50℃条件下脱色后样品的热解起始温度略高于30℃和70℃条件下.[结论]不同脱色剂脱色条件下,H2O2脱色效果最佳;温度变化条件下,NaClO2在70℃时脱色效果最好;脱色后纤维素相对含量大幅增加,木质素和抽提物相对含量减少;傅里叶红外光谱验证了脱色材主成分的变化,从基团变化的角度揭示材色变化的机理;H2O2和NaClO脱色的样品热稳定性有所提升,NaClO2脱色使得热稳定性略有下降.
其他文献
[目的]综合比较新疆不同县市骏枣品质特征的差异性,为新疆骏枣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8个不同县市的骏枣为研究对象,经过对骏枣质地品质和营养品质的检测,选取关键性的理化指标作为评价要素,应用层次分析与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对骏枣品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对比和综合评价,并根据综合得分对其进行排序.[结果]1)8个不同县市的骏枣品质指标存在一定差异性,硬度、粘附性、胶着度、咀嚼度、回复性、维生素C、蛋白质、氨基酸、可滴定酸、类黄酮和总酚的变异系数均超过10%,为中等变异,弹性、内聚性和可溶性糖的变异系数
[目的]探究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特性与初植密度的关系,为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清原大孤家林场内3种初植密度(1600、2500、3300株/hm2)的15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木生长指标和土壤养分指标等数据,分析初植密度对林木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随初植密度增大而减小,而蓄积量和高径比则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影响很小.低密度林分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比高密度分别高出了21.5%、21.4%、47.2%,而蓄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光合参数等叶片相关指标的研究,探索其在重庆地区的光合能力及生理适应性差异,明晰薄壳山核桃叶片光合参数与其他叶片特征参数的相关关系,为薄壳山核桃的栽培及选育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个薄壳山核桃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5年生幼树的叶片比叶质量(SLW),叶绿素(Chl)含量及氮、磷、钾含量,并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响应、CO2响应曲线.[结果]1)8个薄壳山核桃品种的光合特征参数在品种间有所不同;光合能力以\'YLC35\'最强,\'YLC13\
[目的]对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川滇无患子S.delavayi进行嫩枝扦插育苗,旨在研究适于不同种无患子的扦插繁殖技术.[方法]于2017年6月1日清晨分别采集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的无患子家系种质资源圃3年生福建无患子1号优树及四川川滇无患子6号优树的嫩枝,分别经清水和质量浓度200 mg/L的GGR6处理插穗根部1 h后于当天开展嫩枝扦插对比试验.于2017年11月1日统计成活率并采集样品,测定扦插苗各部分(根、茎、叶)的生物量、根系指标(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和
[目的]相同树种不同起源的林分在结构与稳定性上有较大的差异,林内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不同.研究不同起源的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河北省围场县采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优势木年轮样本,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二者的树轮宽度年表.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分析两种年表与气温突变前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差异.[结果]气温突变后,天然林的径向生长有显著增加,人工林径向生长则变化不明显.人工林与5—7月月均温呈显著
[目的]分析不同刨花楠种植模式对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刨花楠复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婺源生态林场近自然恢复条件下2年生刨花楠纯林(A)、2年生刨花楠-8年生杉木混交林(B)、8年生刨花楠-8年生杉木混交林(C)、8年生刨花楠-8年生湿地松混交林(D)和8年生刨花楠纯林(E)5种刨花楠种植模式,各模式3个重复,共15块样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取样,分析不同刨花楠种植模式下土壤分形维数和可蚀性以及理化性质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种植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层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方法]以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荚蒾Viburnum dilatatum、檵木Loropia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油茶
[目的]探究山东省野生豆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及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山东省分布的6个群体61个野生豆梨单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344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6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1340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9.75%.扩增条带中包含特异性条带179条,通过这些特异性条带可对88.52%的野生豆梨单株进行鉴别.6个野生豆梨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
[目的]研究北美鹅掌楸LtuHMGS基因的结构特性、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为从分子水平探究北美鹅掌楸萜类合成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北美鹅掌楸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一条HMGS基因序列,采用RACE技术克隆其全长cDNA,将其命名为LtuHMGS.对LtuHMGS基因的ORF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理化性质及与同源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烟草瞬时转化系统对LtuHMGS基因编码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采用RT-qPCR技术分析LtuHMGS基因在北美鹅掌楸的组织表达谱.[结果]LtuHMGS基因的ORF全
[目的]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阐明不同林龄对香榧Torreya grandis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可为林地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杭州市2、5、7、12年生的香榧幼龄林内分别设置4个样地,调查地径、株高,采用全收获法测定标准株生长量,采集标准株叶片和0~10、10~30 cm土壤层分析样品,测定C、N、P质量分数,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不同林龄香榧叶片C质量分数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82.83 g·kg-1;随着林龄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