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X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从自身实际教学出发,说说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搭建桥梁,让学生想创新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要将能生活片段结合教学情境,整合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向学生提问道:“你们知道一个人身上都有哪些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约是17…… 通过让学生了解身体上的比,激发他们探究兴趣,从而引出比例。
  (2)返回“生活天地”,体验价值。如在学完圆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对学生说,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并让学生运用这些物体描绘其他东西。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其他物体,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轻松环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并给他们创造丰富的想象空间。
  (1)鼓励求异思维。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设想,对同一问题去探寻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创新欲望。
  例如,在计算54+37时,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方法不尽相同,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开放教学,鼓励新思想、新方法。
  (2)鼓励性评价。任何一个学生都想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成功者,这在低段学生上表现的更为明显。作为教师,针对这一点可以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
  例如,有位教师上 “十几减8”这一内容。临近下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13减8,3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3得5,再用10减5得5,因此13-8=5,这样做行吗?”话音刚落,就引来了一片反驳声。这时,这位教师不但没有否定他的回答,而且对他积极思考、勇于回答的表现给予了表扬。这位教师的做法没有当头一喝的棒打学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极大增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三、提出问题,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实验验证,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进行《组合图形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提出计算组合图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全班交流,优化算法,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在提高合作意识的同时掌握了知识。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的感性知识和得到的结论,是他们心灵智慧碰撞出的火花,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2)引导质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通过这样的提问,极大提高学生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在利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養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性的问题极具挑战性,适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使每个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长期训练。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创新。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
期刊
现在对责任感的重要性几乎无人怀疑,但对责任感的解释和说明则众说纷纭。也许正因为如此或许是难以定义,被認为是我国最具权威性的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辞海》,对责任感这一反映人类最基本特性的词语竟然没有收录。倒是一些中小型词典收入了“责任感”一词,但释义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如“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和“想做好应该承担的事情的心情”等等。可能是因
期刊
模型思想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的核心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事物地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如果我们更加明确地理解和把握模型思想的含义,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进而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教材专门安排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一、创设问题情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观察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学习细致分解的观察事物,学习运用不同的感官观察,对于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通过教学,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提升观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观潮》一文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描写可谓精彩至极,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时,
期刊
一、立意要新颖准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文章要推陈出新,避免陈词滥调,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文章才更有意义,更具创新性,才能在众多的同类作文中脱颖而出。在学生平日的习作中,很多作文都在重复着一些司空见惯之事,比如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很多同学就会想到在地铁上给老人让座之类的“老话”,毫无新意可言。立意之新往往出于取材之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写他人之所未写,言他人之所
期刊
京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它把歌唱、舞蹈、音乐、美术自然地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怎样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特别是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呢?近两年,我在实施校本课程京剧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京剧知识,欣赏京剧艺术的尝试。京剧校本课程从美术的角度切入京剧艺术,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京剧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
期刊
一、引言  颜色词是构成习语的重要语素,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视觉神经,对颜色刺激的感受从理论上讲并无本质的区别,英汉习语产生共同联想实属情理之中。  然而,不同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价值观念的迥异,观察角度的不同,对色彩的感知取向就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喻义的差异。比如:巴西人忌绿,日本人忌黄,泰国人忌红,比利时人忌蓝,土耳其人忌花色。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取向上的差
期刊
对特殊生的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现在总是听到教师这样的感叹,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社会的发展,各种负面影响对校园的冲击不可避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度,其实从教育本身而言,我们的教师在对特殊生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以为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其实教育学生特别是特殊生,教师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是正常的现象,对他们的教育有时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期刊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它的积极作用也被各个行业所认同,特别是在教育行业中,能为学生提供新型的知识点获取途径。班主任在小学德育课堂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需求出发,设计合理的运用策略,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德育课堂,自主挖掘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高度。班主任要不断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平台,将小学德育效果最大化。  一、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