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德育是什么
在理论界,德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德育的本质更是众说纷纭。
(一)在西方,德育定义为:道德品质的教育。包含:
私德(如:个人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
公德(如:不乱丢垃圾、不插队、不冲红灯等);
职业道德(如:职业操守、诚信、不制假卖假、不制伪劣产品等)。
(二)在我国,德育定义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如果把西方实施的德育叫做“小德育”。那么我国实施的德育就应该称之为“大德育”。
二、“大德育”的德育理念
“大德育”的传统特点和时代特征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把众多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德育工作的范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强化“三全”德育
1. 全员德育。即全校师生育人。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德育者或被教育者,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
2. 全程德育。即全过程育人。在时间上是指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育人过程;在内容上是指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活动过程都是育人过程。
3. 全方位德育。即全方位育人。在空间上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有活动过程都是育人过程。
这“三全”都不能忽视,尤其要重视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和互动,这是当下强化德育一致性和针对性、提高德育实效的突破口。
(二)抓实“三中心”德育
1.“以学生为中心”。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职业教育要求,更要遵循学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2.“以体验为中心”。即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体验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合作。
3.“以实践为中心”。通过“实践探究、行动体验、学习指南、走进生活、走进社区”等教育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知行统一。
学校要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活动中参与、体验及感受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的。
三、“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淡化教育结果,重视教育过程。
1. 无论是渗透性德育,还是灌输性德育,其过程都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运用一定方法,把国家确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体道德。
2. 教师的责任是发展学生而不是做判官。
(二)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2. 学校德育应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着手开展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拓宽德育渠道,构建德育网络,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1. 德育工作实践表明,德育任务的完成,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以保证多方教育的一致性。
2. 把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结合起来,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效益。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工作,学校要根据时间和地域特点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安排和组织以养成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活动,使德育工作规范化,德育内容系列化。这是学校要坚守的德育主线和主流。
四、“以校为本”的德育理念 德育要扎根于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学情、校情和社情。学校德育要以校为本,以所处地域文化为基,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力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力量。
1. 建好用好校史馆;
2. 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校本教材
3. 编辑观澜教育典故和历史名人读本。
(二)加强传统道德教育。
1. 以 “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
2. 以上述校本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道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教育特色。
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不惜代价组织人力和物力挖掘和整理,一但完成将长期受益。有了它就有了学校德育之魂,就有了学校德育的特色。
责任编辑 李少杰
在理论界,德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对德育的本质更是众说纷纭。
(一)在西方,德育定义为:道德品质的教育。包含:
私德(如:个人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
公德(如:不乱丢垃圾、不插队、不冲红灯等);
职业道德(如:职业操守、诚信、不制假卖假、不制伪劣产品等)。
(二)在我国,德育定义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如果把西方实施的德育叫做“小德育”。那么我国实施的德育就应该称之为“大德育”。
二、“大德育”的德育理念
“大德育”的传统特点和时代特征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把众多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德育工作的范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一)强化“三全”德育
1. 全员德育。即全校师生育人。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德育者或被教育者,做到“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
2. 全程德育。即全过程育人。在时间上是指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活动过程都是育人过程;在内容上是指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活动过程都是育人过程。
3. 全方位德育。即全方位育人。在空间上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有活动过程都是育人过程。
这“三全”都不能忽视,尤其要重视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和互动,这是当下强化德育一致性和针对性、提高德育实效的突破口。
(二)抓实“三中心”德育
1.“以学生为中心”。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职业教育要求,更要遵循学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2.“以体验为中心”。即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体验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交流与沟通、理解与合作。
3.“以实践为中心”。通过“实践探究、行动体验、学习指南、走进生活、走进社区”等教育活动形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品德养成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知行统一。
学校要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活动中参与、体验及感受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的。
三、“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淡化教育结果,重视教育过程。
1. 无论是渗透性德育,还是灌输性德育,其过程都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运用一定方法,把国家确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体道德。
2. 教师的责任是发展学生而不是做判官。
(二)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2. 学校德育应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着手开展教育,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拓宽德育渠道,构建德育网络,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1. 德育工作实践表明,德育任务的完成,单靠学校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以保证多方教育的一致性。
2. 把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结合起来,构建校内外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效益。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工作,学校要根据时间和地域特点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安排和组织以养成教育为中心的德育活动,使德育工作规范化,德育内容系列化。这是学校要坚守的德育主线和主流。
四、“以校为本”的德育理念 德育要扎根于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学情、校情和社情。学校德育要以校为本,以所处地域文化为基,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力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整合德育资源,凝聚德育力量。
1. 建好用好校史馆;
2. 加强客家文化研究、挖掘和整理校本教材
3. 编辑观澜教育典故和历史名人读本。
(二)加强传统道德教育。
1. 以 “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
2. 以上述校本教材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道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教育特色。
校本德育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不惜代价组织人力和物力挖掘和整理,一但完成将长期受益。有了它就有了学校德育之魂,就有了学校德育的特色。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