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俭温良身自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官员是否清廉,民心自有公论。为官之道,清廉为本,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应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从以下几位古代清官廉吏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有很多,很多……
  曾子不受封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他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鲁国的国君觉得这样的名人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有失鲁国的体面,于是,就派人对曾子说,国君要封给你一块采邑,用来供给你的衣食之用,请添置几件像样的衣服吧。可是,曾子并不接受。使者往返了多次,曾子都坚持不受。使者对曾子说:“这又不是你向人要求的,而是别人赠送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道:“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子罕以不贪为宝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悬鱼太守”羊续
  东汉时,羊续任庐江太守。一天,羊续的下属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有违自己为官清廉的道德规范。但眼前焦俭的盛情难却啊,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鱼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一条更大的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返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给他送礼贿行了,羊续就有了“悬鱼太守”的雅号。
  “四知太守”杨震
  东汉华阴人杨震,在居官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荐王密做昌邑县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晚上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正声说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一听,羞愧难当,只得收起金子,谢罪而去。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太守”。
  杜甫拒开“后门”
  杜甫生不逢时,一生颠沛流离,艰苦备尝。唐代宗广德二年,经两川节度使严武举荐,他当上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虽然有了个官职,但俸禄菲薄难以温饱。一天,一位客人远来,说是久仰先生诗名,特来送给他一条价值千金的丝织锦褥。客人介绍说:“这条锦褥用来铺垫,可隔绝潮湿,用作挂壁,可作画图欣赏,而且图案还能驱邪,使室中雅静,便于先生吟咏。”杜甫虽然很欣赏锦褥的精美,但他想到里面另有用意。因为两川节度使严武的父亲严挺,是杜甫的老友,客人必是想利用这层关系,求他找严武办事。一探问,客人果有此意。于是,他坦诚地对客人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这条褥子我不能收。”客人还想说服杜甫收下礼物,杜甫却语重心长地向他讲起了做人行事的道理:要安守本分,没有权不要争权,有了权不要滥权;要安贫乐道,不能贪婪聚敛,收受不义之财。客人听了大受感动,终于收回锦褥。事后,杜甫还挥毫写了一首五言叙事诗:“客从西北来,遗我翠织成。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这首诗是诗圣拒收厚礼、拒开后门的名作。
  “为官如清水”的包拯
  北宋廉吏包拯,官至枢密副使,为官一生清廉,不畏权贵,最恨贪赃枉法。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民间称他为“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知州,端州盛产端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佳者片石千金。宋代规定每年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端砚。历任知府借机加倍勒索,中饱私囊,搞得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下令只按进贡数量制作,一枚也不许多要。离任时,他将有人悄悄塞在他行李中的端砚投入江底。“为官如清水,不持一砚归”传为佳话。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不料皇帝第一个送来了寿礼,家人不收。皇宫派来的太监要来一张红纸,在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巧妙地辞去了皇礼。包拯晚年一子,他死时,儿子才5岁。他留下的遗训是:“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要求把这个遗训刻在石上,砌在堂屋的东壁“以昭后世”。
  “三不”清官的海瑞
  明朝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他一生敢于直言,坚持正义,被誉为“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嘉靖三十二年,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老师时,他教育学生不许给先生送礼,逢年过节,也不得给先生送酒菜,所有俗例一概免除。步入仕途后,他一如既往,穿布袍、吃糙米、食自己种的菜。一次,在为母亲做寿时,他只买了两斤肉,在百姓中传为佳话。他知道百姓贫穷,去农村巡视时,命部下挑着菜和米随行,自己开伙,从不扰民。他一生未置田产,只依靠祖上留下的十亩地养活一生。海瑞临终前三天,兵部派人送来的柴金费多了七钱银子,他命部下送了回去。海瑞死后,其下属佥都御史王用汲在料理他的丧事时,看到他全部家当只有十多两银子,绫、绸、葛各一匹,所有帏帐十分破旧,清贫得连一介寒士都不如,忍不住哭出声来。丧船过江,两岸站满了送葬的人群,奠祭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曾任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上任时只乘普通骡车,无锣鼓仪仗,无卫兵侍从;明查暗访时,也都轻骑而行,从不惊扰百姓。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都得向权臣国戚送重礼。但于谦一身正气,不随波逐流,每次都是两手空空。好心人劝他随风入俗,“不送金银,送些土特产品也行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你看,我这不是带去了两袖清风吗?”并口占《入京》诗一首:“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便由此而来。“夺门之变”于谦遭诬陷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财”,实现了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
  官清若竹、爱民若赤的郑板桥
  郑板桥曾任山东范县令,他到任后,常常不坐官轿,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下乡察访。无论去哪里,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肃静”“回避”的牌子。夜间查巡,他只许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不许惊扰百姓。
  任范县县令5年,因政绩显著,后调任潍县令。潍县临海,有渔盐之利,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依旧清白为官,爱民若赤,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他便解囊相助;孩子遇雨放学不能返家,他留下管饭。任潍县令7年间,5年遭遇水旱蝗灾。面对遍野哀鸿,他一边申报朝廷请求赈济;一边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使饥民就食。他还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施粥,以救济人命。自己常常节衣缩食,捐出官俸。灾害最危急时,他不等上面批准,就开仓放粮,让百姓凭条借出,至秋后归还。秋后灾情未减,他又当着百姓的面,把借条付之一炬。当时,郑板桥的书画已很著名。山东巡抚包括前来求画,郑板桥就画竹相赠,题诗一首,表达他的爱民情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心系饥民,千方百计救灾,反复呈请上司拨粮救急,惹怒了上面的大员,屡遭打击,还被扣上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为此,他愤然辞官,时年60岁。离开时,潍县百姓倾城相送,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以画告别潍县父老,并题诗相赠: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郑板桥回扬州居住,生活仍较贫寒,过着“聊凭卖画佐朝餐”的生活。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诋毁我。我实在有些经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以避红尘,请大师千万收留我!”  释济大师静静听他说完,微然一笑说:“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释济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殿旁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去取一桶一瓢来,大
期刊
作为文房清玩之一的笺纸,因其兼具书画之美,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说起笺纸,也是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魏晋,有梁江洪的《为传建康咏红笺》诗为证,诗中写道:“杂彩何足奇,唯红偏作可。灼烁类蕖开,轻明似霞破。镂质卷芳脂,裁花承百和。不遇情牵人,岂入风流座。”由诗可知,当时已经不仅有笺纸,还有诗人喜欢并推崇的“红笺”了。  笺纸滥觞于唐宋,唐宋人的诗词中多次写到笺纸,像欧阳询的诗里写到:“花笺一何荣,七字
期刊
经过两个月的征集,上千张来自世界各地的“汉服微笑”呈现在组委会面前,应接不暇。  微笑感染世界,微笑拉近汉服文化的距离。你们的微笑,我们不仅留存心底,更会让世界看到!——每个人的笑脸将做成“笑脸墙”在汉服文化周主会场LED上播放,感谢各位的支持,汉服文化周,有你更精彩!  组委会表示,“汉服微笑”征集环节的初衷便是希望每一个热爱汉服文化的人,每一天都能微笑,将汉服文化以微笑的形式感染给其他人!  
期刊
科幻经典《道德经》  老子曾在两千年前就专为互联网写过一段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出家门就知道天下所有事。不往窗外看(不含视窗)就明白大自然的法则。出门旅行走得越远的人,知道得越少越傻。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子不愧是一位科幻大师,《道德经》则堪称两千年前的科幻经典。  自学无忧  老子确实是一位先哲。他不仅预见到了互联网的出现,还预见到了应试教育的出现,并发出了“
期刊
首先,“同袍”一词所指为何?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袍指的便是战友。说到战友,我们又在如何一场战争中并肩作战呢?  以华夏衣冠为切入点,复兴汉文化,以至重塑民族精神乃至再造整个华夏!好,哪些人方是我们真正的同袍?衣礼携行者,方为同袍!“衣”自然指的是汉服,而“礼”却不仅仅指的是汉服相关礼仪,而更多的引申为其所代表的汉文化以至于其内在的民族精神。有的人只持“衣”。他们穿着汉服更多是因为喜爱汉服的华美,
期刊
自2012年起,清宫剧《甄嬛传》全国热播,直至今日仍有余音绕梁之效,在大家都在赞叹其礼仪得体、道具华美的时候,建议各位观众以一种叹为观止的心态审视此剧中的药膳文化。  很多细心的观众可能注意到了,全剧中频繁地出现了“阿胶”,更有网友将其戏称为《阿胶传》,当太医温实初字正腔圆地念出:“益气补血,用东阿阿胶即可见效。”时许多人为之震惊;敬妃让丫环去做“阿胶桂圆羹”给沈眉庄补身子,一会是华妃又以已经炖好
期刊
被中医界,尊为“国药泰斗”的金世元,1926年出生,大半生都和药材打交道,有两句话对他的健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句是“药食同源”,另一句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所以,他从不提倡仅仅依靠药材养生。  粗茶淡饭健康一生  金世元认为,粗茶淡饭最符合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法则,这是人类饮食文化中最适合健康的饮食原则。“五谷为养,说的是谷物有营养,可以长
期刊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富而无骄”,有地位,有财富,成功了不骄傲。古今中外有些人因为地位高了,风度蛮好;风度好是外形的,外形过得去,看不出骄傲来,已经了不起,但是内心到底还有一点觉得自己了不起。  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很难做到。富贵了,地位高了会骄傲;有钱会骄傲;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修养到“无骄”,实在不容易。而相比之下,富而无骄和贫而无怨,两者之间,还是无骄容易一点。  
期刊
古往今来,不少名家的诗词、楹联作品中,常把养生经验寓于诗联之中。这些诗联言简意赅,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如能常读多记并身体力行,无疑会大有裨益。现选辑唐、宋、明、清及现代一些名人的养生诗联,供大家赏析。  散步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养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唐代诗人裴度的《傍水闲行》诗曰:“闲余何处觉身轻,暂晚朝衣依水行。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漫步在河边水旁,一边听鸟语
期刊
中西管理文化背景有差异,西方职场人士在进入职场之前普遍具有宗教熏陶,而中国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进入职场的85、90后多有一技之能而缺少思想沉淀,两种差异导致了管理上的种种差别。这种思想沉淀在国外主要是靠宗教信仰来实现,让内心有一个稳定的类似“主心骨”的信仰寄托,而在中国,国人的思想沉淀主要靠修身修行来实现,无论儒释道,都讲求修身修行修道。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