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维持方式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外科手术患者424例,随机给予三种不同方式的维持麻醉,即全凭静脉麻醉、全凭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然后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与苏醒期躁动无明显关联,而不同的麻醉维持方式与苏醒期躁动关系密切。结论:不同的全身麻醉维持方式,其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几率也不相同。
【关键词】 麻醉维持方式; 苏醒期躁动; 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7.085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有肢体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妄想等躁动及定向障碍表现[1-2]。EA大多出现突然且维持时间短暂,但躁动的出现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气管痉挛、手术切口裂开、输液管与引流管等的脱落,甚至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尽管随着现代医学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苏醒期的躁动仍然是临床上困扰医师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主要对全身麻醉不同维持方式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2010年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24例,其中男性267例,女性157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57.62岁。424例患者分别施行五官科手术(85例)、腹部手术(231例)以及四肢手术(108例)。全凭静脉麻醉组124例,其中五官科手术30例,腹部手术70例,四肢手术24例;全凭吸入麻醉组163例,其中五官科手术29例,腹部手术87例,四肢手术47例;静吸复合麻醉组137例,其中五官科手术26例,腹部手术74例,四肢手术37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病史资料做系统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进行何种手术、气管插管时长、维持麻醉方式等。对影响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及不同全麻维持方式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1.3 躁动的诊断标准 患者苏醒期的表现可分为7个等级[3],依此判定患者是否出现躁动。其等级的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Riker镇静、躁动评分
等级 表现
1不能唤醒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或反应小,無法进行交流
2非常安静 对外界刺激有较好的正常反应,但交流上仍无法进行
3安静 轻度的语言刺激即可唤醒,能执行简单的指令
4平静且合作 安静,容易唤醒,对指令较为服从
5躁动 轻度焦虑躁动,对口头指令听从
6非常躁动 言语劝阻无法使其平静,需要进行束缚
7危险躁动 意图拔除导管,坐卧不安,甚至攻击医护人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24例患者中78例出现EA,发生率为18.4%。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通过对患者病史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各项P>0.05,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各项单因素指标如表2所示。
2.2 经过多因素分析,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与全麻的维持方式有密切关系。详见表3。
通过表3可看出,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12.1%;全凭吸入麻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2%;静吸复合麻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12.4%。全凭吸入麻醉组与全凭静脉麻醉组、全凭吸入麻醉组与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与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全麻维持方式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组别 人数
(例) EA
例(%)
全凭静脉麻醉组 124 15(12.1)
全凭吸入麻醉组 163 46(28.2)
静吸复合麻醉组 137 17(12.4)
3 讨论
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是因为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因个体差异而不一样[4]。随着中枢抑制作用的渐渐消失,患者逐渐清醒,此时虽然患者意识已经恢复,但残留的麻醉药物仍会对大脑皮层的觉醒激活系统造成影响,继而表现为兴奋、躁动及定向功能障碍。EA是普遍的临床现象[5],它不仅仅增加了治疗的危险,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带来了担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
通过本组实验看出,EA发生率因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以及手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据报道,国外成人EA发生率为4.7%~18.0%[6],国内为3.2%~40.0%[7]。临床上发生EA的因素众多且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早期的诊断是预防EA的重点[8]。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1)要清楚地认识到术后出现躁动的危害,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2)与患者做好沟通,告知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患者的顾虑,从而使得手术顺利进行;(3)手术时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9];(4)手术结束时,麻药的排除要彻底,为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剧烈疼痛而产生躁动,应给予合适的镇痛药。
对于EA的预防,除了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措施如心电图、心肌酶的检查等[10]。临床上医师积极寻找病因,同时对疾病的诱发因素予以控制、消除;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对患者出现的疼痛及时处理,保证供氧,维持患者的呼吸,患者的住院环境亦应尽量改善,防止意外伤害或是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充分了解患者高危因素,识别高危患者,并予以额外关注,这样不仅可望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苏醒期的安全性,从而保证手术的疗效与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钱志成,万勇,王大庆,等.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11(11):1710-1712.
[2] 明豫军,李辉,肖峰,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6(3):196-200.
[3] 康亚梅.麻醉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附18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1999,1(6):394.
[4] 黎祖荣,王明,德魏佳,等.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6):536.
[5] 李向荣,彭顺秀,覃丽华,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2007,14(12):1-2.
[6] 黄瑞云,宣庆,陈海明.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探讨[J].广西医学,2010,32(7):825-827.
[7] 屈红梅,闫霞,刘霞.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防治[J].吉林医学,2011,12(35):7563.
[8] 苗民,饶丽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1(31):357-359.
[9] 杨庆兵,都淑萍,周承孝.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现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55-257.
[10] 庞宏宣,秦学斌,龚平.全麻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6):39-40.
(收稿日期:2012-02-24) (本文编辑:李静)
【关键词】 麻醉维持方式; 苏醒期躁动; 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7.085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是全身麻醉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有肢体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妄想等躁动及定向障碍表现[1-2]。EA大多出现突然且维持时间短暂,但躁动的出现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气管痉挛、手术切口裂开、输液管与引流管等的脱落,甚至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尽管随着现代医学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苏醒期的躁动仍然是临床上困扰医师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主要对全身麻醉不同维持方式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2010年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全身麻醉的患者424例,其中男性267例,女性157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57.62岁。424例患者分别施行五官科手术(85例)、腹部手术(231例)以及四肢手术(108例)。全凭静脉麻醉组124例,其中五官科手术30例,腹部手术70例,四肢手术24例;全凭吸入麻醉组163例,其中五官科手术29例,腹部手术87例,四肢手术47例;静吸复合麻醉组137例,其中五官科手术26例,腹部手术74例,四肢手术37例。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病史资料做系统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进行何种手术、气管插管时长、维持麻醉方式等。对影响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及不同全麻维持方式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1.3 躁动的诊断标准 患者苏醒期的表现可分为7个等级[3],依此判定患者是否出现躁动。其等级的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Riker镇静、躁动评分
等级 表现
1不能唤醒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或反应小,無法进行交流
2非常安静 对外界刺激有较好的正常反应,但交流上仍无法进行
3安静 轻度的语言刺激即可唤醒,能执行简单的指令
4平静且合作 安静,容易唤醒,对指令较为服从
5躁动 轻度焦虑躁动,对口头指令听从
6非常躁动 言语劝阻无法使其平静,需要进行束缚
7危险躁动 意图拔除导管,坐卧不安,甚至攻击医护人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24例患者中78例出现EA,发生率为18.4%。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通过对患者病史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各项P>0.05,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各项单因素指标如表2所示。
2.2 经过多因素分析,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与全麻的维持方式有密切关系。详见表3。
通过表3可看出,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12.1%;全凭吸入麻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2%;静吸复合麻醉组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12.4%。全凭吸入麻醉组与全凭静脉麻醉组、全凭吸入麻醉组与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与静吸复合麻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全麻维持方式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组别 人数
(例) EA
例(%)
全凭静脉麻醉组 124 15(12.1)
全凭吸入麻醉组 163 46(28.2)
静吸复合麻醉组 137 17(12.4)
3 讨论
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躁动是因为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因个体差异而不一样[4]。随着中枢抑制作用的渐渐消失,患者逐渐清醒,此时虽然患者意识已经恢复,但残留的麻醉药物仍会对大脑皮层的觉醒激活系统造成影响,继而表现为兴奋、躁动及定向功能障碍。EA是普遍的临床现象[5],它不仅仅增加了治疗的危险,同时也给患者家属带来了担忧,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
通过本组实验看出,EA发生率因患者自身情况、麻醉方式以及手术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据报道,国外成人EA发生率为4.7%~18.0%[6],国内为3.2%~40.0%[7]。临床上发生EA的因素众多且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早期的诊断是预防EA的重点[8]。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1)要清楚地认识到术后出现躁动的危害,同时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2)与患者做好沟通,告知患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患者的顾虑,从而使得手术顺利进行;(3)手术时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9];(4)手术结束时,麻药的排除要彻底,为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剧烈疼痛而产生躁动,应给予合适的镇痛药。
对于EA的预防,除了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措施如心电图、心肌酶的检查等[10]。临床上医师积极寻找病因,同时对疾病的诱发因素予以控制、消除;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对患者出现的疼痛及时处理,保证供氧,维持患者的呼吸,患者的住院环境亦应尽量改善,防止意外伤害或是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充分了解患者高危因素,识别高危患者,并予以额外关注,这样不仅可望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苏醒期的安全性,从而保证手术的疗效与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钱志成,万勇,王大庆,等.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11(11):1710-1712.
[2] 明豫军,李辉,肖峰,等.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0,6(3):196-200.
[3] 康亚梅.麻醉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附18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1999,1(6):394.
[4] 黎祖荣,王明,德魏佳,等.麻醉恢复室患者躁动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6):536.
[5] 李向荣,彭顺秀,覃丽华,等.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J].护理学报,2007,14(12):1-2.
[6] 黄瑞云,宣庆,陈海明.全麻术后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法探讨[J].广西医学,2010,32(7):825-827.
[7] 屈红梅,闫霞,刘霞.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防治[J].吉林医学,2011,12(35):7563.
[8] 苗民,饶丽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1(31):357-359.
[9] 杨庆兵,都淑萍,周承孝.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现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55-257.
[10] 庞宏宣,秦学斌,龚平.全麻病人恢复期间躁动原因分析与处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6):39-40.
(收稿日期:2012-02-24)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