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矿工不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煤矿安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有效控制矿工不安全状态的发生频次及概率,借助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46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确立32个开放式编码、11个主轴式编码、3个选择式编码,采用部分开放式编码建立指标体系,并下发调查问卷,邀请安全学科专家对三级指标进行打分,使用Matlab R2019a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矿工不安全状态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矿工不安全状态受个体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3大因素影响,其中个体因素所占权重最大,且脑力疲劳与肌肉疲劳的改变能较大程度上影响矿工的不安全状态.由此提出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优化企业组织管理,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对策.
其他文献
为研究螺纹钢锚杆拉拔界面力学特性及锚固结构拉拔破坏过程,在锚杆拉伸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螺纹钢锚杆拉拔对称平面模型,基于界面黏结损伤模型,对螺纹钢锚杆拉拔失效全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还原真实螺纹钢锚杆的拉伸断裂过程,与圆钢材料拉伸断裂特征不同,螺纹钢锚杆拉伸断裂方位与肋倾角平行;不同肋间距锚杆的载荷-位移曲线说明,肋间距越小,锚固承载性能越好;锚杆横肋的存在可提高黏结接触面积,增大机械咬合力;随着拉拔载荷增加,岩体呈漏斗状由锚固前端向锚固后端逐渐破坏,界面损伤及
针对智能化煤矿面临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化和人员落实的挑战,剖析了传统生产安全与智采期安全差异;基于平行理论,分析了智能化煤矿平行安全的管理模式、阶段性建设思路和管控方式,提出基于系统-数据-网络-人-机-环-管为主体的SEGI和PDCA双闭环安全管理模式.认为基于煤矿平行安全架构,通过搭建煤矿平行安全管控作业平台,遵循“四本”安全管控,形成四重预防机制,建立平行安全标准管控体系,落实人员管控和人才引进,是解决智能化煤矿平行安全非技术问题的有效方式.
为了研发新型固体充填材料,降低充填采煤成本,提高充填开采效率,对以矸石为基础的单一材料、2种及2种以上的混合材料压实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理论计算等研究方法对材料的宏观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SEM、XRD等技术手段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矸石粒径级配优化试验中,分析了最大粒径和级配系数对压实变形的交互影响,得出最佳级配组合为粒径D=30 mm,级配数n=0.3.矸石-河沙压实变形特性试验中,采用河沙对细矸进行替换,进一步提高了充填骨料的抗变形能力.固体混合材料试验中,基于正交重
选择合理的护巷煤柱尺寸是临空掘巷成功和安全的前提;以某矿30503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上覆遗留煤柱和本煤层相邻采空区条件下临空掘巷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理论分析遗留煤柱沿底板应力变化规律,确定区段煤柱留设尺寸范围应在7~10 m之间;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临空巷道煤柱应力和变形破坏规律,综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出留8m煤柱合适.现场监测结果表明,留8 m煤柱时,临空巷道顶板最大变形量为359 mm,两帮变形量为66 mm,巷道围
针对风水沟煤矿厚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回撤期间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问题,通过对采空区遗煤分布、漏风规律以及气体状态分析,初步划定疑似高温隐患区域;利用运输巷密闭外钻场施工扇形探火孔,采取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原则进行气体取样分析,从而实现对采空区自然发火区域的进一步准确定位;通过采取钻孔注液态CO2与黄泥浆、上下密闭端头灌浆堵漏、采空区埋管注氮与液态CO2等综合防灭火技术措施,使得封闭区内O2体积分数下降到5%之后,长期保持在2%以下,消除高温隐患的同时,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启封与回撤.
针对煤矿瓦斯高效治理数据海量化、系统集成化、管理可视化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的研发思路.在阐述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数据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基础设施层、业务数据层、服务平台层和应用平台层构成的系统总体框架,研究了时空数据管理、瓦斯风险预测预警、瓦斯安全管理1张图等技术,开发并实现了相应功能,为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钻孔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钻杆自重、地质条件及钻进工艺的影响,造成钻孔实际成孔轨迹较设计轨迹偏差较大,钻孔的轨迹偏差导致瓦斯抽采钻孔覆盖区域空白带出现,影响瓦斯抽采效果.为掌握瓦斯预抽钻孔空白带分布情况,利用钻孔轨迹测量系统测量瓦斯预抽钻孔的轨迹,轨迹测量系统数据处理后可实现钻孔三维展示,可以从三维空间不同视角观测钻孔在不同方向上的偏移量,为钻孔空白带补孔提供数据支持;根据三维数据及三维成果展示钻孔空白带的分布,进行针对性补孔,提高瓦斯消突准确性,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以河曲露天矿为工程背景,分析了不同追踪距离下端帮边坡位移云图、最大剪切应变增量云图,以及内排压脚不同追踪距离下端帮边坡稳定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内排压脚追踪距离下,端帮边坡形成了不同面积的危险区域以及沉降区域;随着内排压脚追踪距离的不断减小,端帮边坡危险区域及沉降区域逐渐向工作帮迁移,靠近端帮边坡内排土场及坑底形成底鼓区域,端帮边坡滑移形态近似呈“凸”字形;内排追踪距离与端帮边坡稳定性系数之间服从Boltzmann函数关系式,当追踪距离由150 m减小到100 m时,端帮边坡稳定性系数发生了断崖式变化
针对复合顶板巷道易发生冒顶事故,巷道顶板支护困难等问题,分析了复合顶板变形失稳机理,提出采用长短锚索协同支护技术;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原始巷道支护方式和高强预应力长短锚索协同支护方式对巷道围岩的控制效果.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长短锚索协同支护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变形破坏,巷道塑性区体积减少了 29.1%.现场的实际监测数据表明,采用长短锚索协同支护形式后巷道顶底板移进量、两帮移进量、顶板下沉量分别降低下降了 63.6%、60.4%、60.2%,该支护方式对复合顶板巷道围岩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为了降低煤矿职业健康危害发生率,提高煤矿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通过分析当前煤矿职业健康管理问题,提出了基于人员-生产-文化的职业健康管控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健康管控网络、管控理念以及职业健康文化氛围为基础,以职业健康零风险为目标导向,通过PDCA循环程序对生产、文化以及人员层面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动态、闭环管控,保证职工的职业健康.通过煤矿员工职业健康危害致因分析,从人员、生产、文化这3个层面说明了进行职业健康风险管控的重要性.煤矿职业健康管控模式的提出,为煤矿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煤炭企业有效预防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