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那逝去的峥嵘岁月……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坊七巷是福州文化沉淀最深的一片古老街区,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有一位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三坊七巷”并非单纯的文物建筑遗迹,而是一个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文化符号。它是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是现在和将来福州城市文化竞争力、乃至整个城市总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筹码。
  的确,三坊七巷的历史太厚重了,不是我们叙事的淡墨所能承载。
  这里,仅谈它的过去,那逝去的峥嵘岁月……
  
  一
  
  1000多年前,时值西晋末年,闽江口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地与河道并存的地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于是,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由此形成。这就是今天著名的福州“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位于在福州的老城区——鼓楼区。鼓楼区有一条古城的中轴线,俗称南街;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古街,名南后街。再以南后街为小中轴,自北而南,西边三条坊巷,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边七条坊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市布局规整周正的传统,平面呈棋盘状,其间豪宅云集,大院比肩,鼎盛时期多达千余座,石板铺就的坊巷四通八达,占地600余亩。整个街区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在这座“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里,先后走出100多位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过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的人物,在历史上担任过重要军政官职的人物,名门望族中的佼佼者,著名的学者和诗人。至今,这里仍保留了明清时代的民居、园林建筑和名人故居200余座,其中40多处被列为全国和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这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足迹叠加的布满文物古迹的土地,每一块“明砖”,每一片“清瓦”,都是福州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遥想当年,一条南后街,10条坊巷,有多少繁华事?商贾如云,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是古城福州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如今在这里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仍然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高尚社区。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其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
  
  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三坊七巷既然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和人脉、文脉的集中传承,理应加以保护。
  然而,近100年来,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太多的以“保护”为名的刀光剑影。
  当黄花冈起义的炮火正在广州隆隆作响时,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也悄悄迎来了一次生活上的变革。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在攻打两广总督府时受伤赴义,家人接到密报,掩悲在楼上举行了对天招魂仪式,然后全家连夜离去。翌日,官文到,林宅被查封。不久,辛亥革命胜利,国民革命军人城,清时叱咤风云的人物,立刻不见踪影,来不及逃走的,抄家的抄家,扑沙的扑沙(在沙滩上被枪毙),住宅通通被政府没收;据传,曾经被视为珍宝的红顶戴和黄马褂,当时在垃圾堆中就可以捡到。
  民国初期,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吉庇巷被人为地裁弯取直,辟为宽敞大道,沿线的传统民居也因之拆除改建。
  “文革”伊始,大破“四旧”,访七巷首当其冲,即遭灭顶之灾。曾经遍布坊巷并引以为荣的“文魁”、“进士”、“南元”、“解元”、“六子科甲”等横匾,统统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当年藏龙卧凤的豪宅大院,只剩下破旧的春联,好似向过往的行人诉说人世间的苍凉。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文革”初期,三坊七巷统统被改了地名。衣锦坊改名东方里,文儒坊改名旭日里,光禄坊和吉庇路(巷)改名前卫路,杨桥路(巷)改名东方红大街,塔巷改名永光巷,郎官巷改名换新巷,黄巷改名红巷,宫巷改名红华巷,安民巷改名战胜巷。
  三坊中的许多小巷名,也旧貌换新颜:衣锦坊的洗银营也称东方里,柏林坊改名东方里3弄,酒库弄改名东方里3弄,黄朱园改名东方里4弄,雅道巷改名新生路,水流湾改名前进南路255巷,小水流湾改名前进南路247巷;文儒坊的闽山巷改名东方里2弄,大光里改名旭日里1弄,丰井营改名前进南路103弄;光禄坊的早题巷改名前卫路288巷,机房里改名前卫路308巷,仓角头改名建新里,察院庄改名前卫里2弄。
  为了这些地名的更改,当时的“福州市人委”下发了两次“红头文件”,第一次是1966年8月,第二次是同年11月。
  许多人被打成了“牛鬼蛇神”,连沿用了近千年的地名也不放过!
  美好的三坊七巷淡然远去了,残存的黑色围墙,日渐残破的雕花窗牖,在风雨中飘摇的小红楼,摇摇欲坠的水榭歌台,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都令人真切地感受到冰凉彻骨的绝望与痛楚。
  只有那朱漆的大门,青铜制的门环,飞起的檐角,于破败沧桑之中,依旧显示出一股大气。
  
  三
  
  近年来,“经营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说:“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这座城市。”
  三坊七巷无愧于祖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文化瑰宝,至少是福州城市的品牌,我们该如何“经营”呢?
  三坊七巷获得新生,也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
  其时,三坊七巷这块福州市的“风水宝地”,由于房地产开发,许多古建筑已经开始拆迁改建,残留下的不少古街,也由于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市民和专家为此都紧急呼吁。
  抢救、修复和保护三坊七巷,已迫在眉睫。
  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许多福州人都担当了挽救中国、振兴民族的大任,上天似乎特意安排福州人在危难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次,经历了千年风霜的三坊七巷如何在过去与现实的交汇与碰撞中“突围”?
  人们期盼着。
  人民寄希望于党和人民政府。
  1997年1月,福建省人大批准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文保护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传统坊巷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
  2000年6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一行考察三坊七巷中的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故居、文儒坊公约牌、陈承裘故居和林觉民故居等。
  2003年3月,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印发《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保护调查问卷》,在收回的问卷中,100%的回答都否定了“旧房拆除,有文物价值的迁到其他地方重建”和“完全让房地产开发商去改造”这两种观点。
  许多专家语重心长地说,三坊七巷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前期论证一定要充分,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与民众的意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在新的保护方案出台之前,要先停止拆迁和建设,但抢修保护和规划不能停,不然三坊七巷就有变成废墟的危险。
  许多专家尖锐地指出,不能破坏三坊七巷 的格局和文脉,而只留下一幢幢的文保单位分散地湮没在现代高层建筑之中,因为文物失去了环境,特别是民居类的古建筑,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若将三坊七巷改造成港式公寓,其最大的卖点就是灿烂的沉甸甸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然而,人们从此再也无法从中找出任何积淀着的古老的历史。那冷漠的所谓商品化、市场化的住宅,吞噬了真实记录历史发展轨迹和城市空间演变的载体,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纽带同时亦将断裂。这最终会被证明是保护三坊七巷的败笔!
  2004年8月,福州地区62名专家、教授就福州文物保护问题,包括三坊七巷保护问题,联名致信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
  同年,省政协与省民盟、省建设厅、省文物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在福州市进行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心城市建设”专题调研。
  调研组发现,不少历史文化遗产都遭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损害,特别是三坊七巷的一期工程建设,已破坏了原有格局和历史风貌。
  调研组在专题报告中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之后指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政府,应由政府组织保护和整治,并由专门机构负责具体事宜。
  这次调研活动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许多市民都以各种方式向调研组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四
  
  时任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专门就三坊七巷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批示。
  从此,保护、修复三坊七巷的路,一马平川,一切,都水到渠成。
  2005年8月,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成立,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任组长,全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等8位为领导小组顾问。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芙蓉园黄楼、宫巷林氏故居、衣锦坊欧阳氏民居、朱紫坊萨氏民居、二梅书屋、文儒坊陈氏民居、衣锦坊水榭戏台名列其中。
  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揭碑仪式隆重举行。
  7月4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三坊七巷”在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的基础上,新增保护古建筑131处,共159处。
  8月,福州“三坊七巷”风貌协调区(澳门路西侧地块)正式动迁。
  12月11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福州组织专家评审会。
  同月29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规划》在福州召开评审会,更名为《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与会。
  同月30日,衣锦坊水榭戏台保护修复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福建省政府副省长汪毅夫出席。
  2007年3月7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4月28日,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揭晓,“三坊七巷”高居榜首。
  6月11日,在京召开《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二次评审会。
  同月12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三坊七巷”6处“国保”单位修复设计方案。
  8月2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三山两塔依然耸立闽都,三坊七巷依旧人杰地灵,福州的文脉未断,闽江水滋润的土地、养育的人民,必将再度展现丰姿和灿烂。
  老百姓齐声称赞,赞美省、市党委和政府的高瞻远瞩。
  的确,经营城市,应当明确这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份量,应当明确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生态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长远和现实作用。三坊七巷属于福州,更属于中华民族!
  
  五
  
  西晋末年,三坊七巷所在的陆地浮出水面,于是我们就有了这1000多年来“乐谈不疲”的话题。
  三坊七巷体现了历史的深邃,凝聚着历史的沉重!它让人自豪了1000年,同时也令人揪心了10个世纪。
  今天,它终于迎来了1000多年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保护和开发。
  王军在《城记》一书中写道:“对于文明积淀深厚的历史名城来说,这(指旧城的改造与建设——引者注)仅仅是其沧桑变幻的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所爆发的力量,至今仍使这个城市保持着一种历史的惯性,塑造着它在今天以及将来的形态,有体有形地影响或决定着这里每一个人的生活。虽然这个瞬间是短暂的,但相信它会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永久探讨的话题。求解现实与未来,我们只能回到过去,这是人类的本性。”
  愿注重遗存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三坊七巷早日修复,以满足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心愿。
  
  本栏目责任编辑 陈 勇
其他文献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足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
期刊
一、推敲词句,读懂大意    推敲词句、读懂大意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调整词序、语序;2.补出省略的内容;3.弄清典故的意义;4.明辨诗句的修辞意义;5.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二、抓住意象,感悟情态    唐诗宋词中的一些常见意象及含义:  1.树木类:①竹:气节、积极向上;②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③杨柳:伤别情怀;④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⑤松柏:坚挺、傲
期刊
巾 古代平民用以裹头的头巾,秦朝时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绡头 古代平民的头巾,以一幅布从后向前在额上打结,再环绕髻后。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纶巾 古代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裳 又作常,古指下衣。《说文》:“裙,下裳也。”古代
期刊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会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这不但是因为福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分占30分左右,每年必考,而且也是我们这些语文课任老师怀揣着一个美好的初衷,让学生拥有终生受益的语文阅读素养。  可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在讲台上马不停蹄地讲解而得到的却是学生冷漠的眼神。老师心里会感觉到,我花了最多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可是学生们在考试中得分率却很低,学
期刊
她,给予我们力量,带给我们幸福,她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面对灾难,她微笑着,我从她微笑着的眼神里得到了勇气和力量。一句“多难兴邦”,她让绝望中的儿女们重新点燃希望的灯塔;一句“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分的努力”,给伤心欲绝的儿女们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支持。人们在遭遇了如此惨痛而又不堪回首的天灾之后,读懂了真情,看到了希望,重建自己的家园。看着那曾摇晃过的大地上重新焕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她依然微笑
期刊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迄今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有的直译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在所有译作中,翻译得最准确、最为精彩也是最有影响的,还当数它的第一个英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英译本便出自赛珍珠的笔下。  赛珍珠精通汉语,对中国小说有极高的评价。她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致词便是以《中国小说》为题的,她说:中国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有
期刊
清晨,薄雾蒙蒙。  起了个大早,送一位忘年交去外地治老年病,从机场返城后,发现时间尚早,突然萌生去南后街吃一碗肉燕的念头,掐指一算,有十来年没去南后街了。  从吉庇路一侧步入南后街的后门,眼前不禁一亮,街面整洁,行人甚少,一些家长正骑车送小朋友往宫巷里去,想必那里面有一所幼儿园吧;两侧的店面是整洁的,可大部分都是铁将军把门,只有“同利肉燕”和“永和鱼丸”两家已早早开张。  坐下要一碗肉燕。皮还是那
期刊
清晨,晨曦把大地染成了朦胧的金色,草尖上的露珠像珍珠般落下,眨眼之间没了踪影。就在这美好的时刻我捡起一片绿叶。它布满了尘土但是仍然掩盖不住那盎然的绿意。  也许这片绿叶来自城市路边的一棵树吧。看,它默默与我对视,绽开了灿烂的笑容。“你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还能笑得如此灿烂?”我傻傻地问它。路边的行道树只用沙沙的声音回答我。  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棵行道树。当黑夜降临的时候,刺骨的寒风抽打着我的躯体
期刊
如果有一天,母亲老了。喜欢拉着你的手讲你小时候的故事,而你却在一旁惊讶地赞叹母亲的记忆,请不要怀疑,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爱,不是奇迹。——题记  1995年,我出生在福州。我从小喜欢靠在妈妈的臂弯里,看她灿烂的脸庞,听她银铃般的笑声。小时候,我也喜欢拉着妈妈的手,在庭院里闻着茉莉飘香,印象中我小时候的妈妈喜欢穿飘逸的白裙子,旋转起来像白茉莉悄然绽放。妈妈如茉莉般淡雅。  大了的孩子总有些调皮,喜欢在
期刊
作者简介:刘玉,宁德一中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福建省高考命题专家成员、福建省语文新课改核心组成员、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教学带头人、福建师大文学院兼职副教授、宁德市名教师、宁德市杰出人民教师,三次被评为宁德市管拔尖人才,当选为宁德市一届、二届政协委员。《福建教育》2005年第7期“人物”栏目对她作了专门报道,为《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4期封面人物。    随着课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