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罗教,是明朝罗梦鸿创建的一种民间宗教。弟子将其言论陆续记录为宝卷“五部六册”,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刻版印行。以后,明清两朝多次翻刻,但由于岁月推移,执政者严禁私习罗教,加以“五部六册”分为六本,容易散落,致使留存人间的稀似晨星。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仅复旦大学藏三本、北京图书馆藏两本、山西文物局藏一本。当年,郑振铎先生刻意搜求民间通俗文学刻本,于罗教宝卷也仅收得两本。最近,我在浙江兰溪市方衡君先生家中,竟见到“五部六册”齐全的万历元年(1573年)版罗教宝卷,叹为观止,特予介绍。
罗梦鸿出生于正统七年(1442年),卒于嘉靖六年(1527年),山东莱州府即墨县牢山人,世代归属北京密云卫古北口军籍。三岁丧父,七岁丧母,由婶娘抚养成人。二十八岁开始求师访友,潜心修道,历时十三年,至四十岁自悟成道,创“罗教”。信徒奉为祖师,故也名“罗祖教”,又名“无为教”。
罗教为便于向群众传教,将教义写为讲唱文学的“宝卷”,分《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巍巍不动太(泰)山根深结果宝卷》五部。由于《破邪显证钥匙卷》分上下册,故合称“五部六册”。
据当代学者搜集的资料,罗教宝卷历次翻刻的散出本,在傅惜华、普荫堂及日本人吉冈义丰、泽田瑞穗等私人手中,也有零星收藏。奇怪的是,公家收藏也好,私人收藏也好,万历元年版一本也没有,竟是空白。那么,世人从何得知有过万历元年版呢?原来,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江西有个和尚普信,见到万历元年版,曾据以翻刻。方衡君先生所藏万历元年本全帙,使“难见庐山真面目”、隐身430余年的珍品,得以重新面世,实属快事。
这套罗教宝卷,“五部六册”俱全,一册不少,一页不缺,一字不损,品相之好,令人惊叹。宝卷系厚白绵纸精印,经折装,每册200页至332页不等,每页4行,每行15字。字体正楷,书写端庄,刻工精细,墨色漆黑,字大行疏,十分醒目。每册开头有5页印佛说法图(图1),与南宋梁楷画佛说法图颇为相似。在佛教印制的经卷前,往往刻附佛像,一般只印扉页,此书每册连印五页,显得特别庄重,况佛像绘制水平甚高,刻工更好,于原作毫发无损,实属难能。明代版画,以安徽为佳,此书系山西“大同府蔚州积善堂”刻印,足见当时山西的刻版技术也很高超。
佛像之后,有三页分印三块龙牌(图2)。第一块书:“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第二块龙牌上贴有黄纸,用泥金书:“皇帝万岁!万万岁!”第三块书:“六合清宁,七政顺序,雨阳时若,万物阜丰,亿兆康和,九幽融朗,均跻寿域,溥种福田,上善攸臻,障碍消释,家崇忠孝,人乐慈良,官清政平,讼简刑措,化行俗美,泰道咸亨,凡厥有生,俱成佛果。”从第九页开始是宝卷正文(图3、4),正文空白处,往往添刻一些“八宝”、“九锡”之类的小插花,增加美观。卷末有书牌(图5):“重刊四字头新板大字,照古板原样对写,一字无差方刊印行。恐谬言此板有差错字样,谨将五部祖意一堂,总计字数七万四千二百六十五字开具……大明万历元年正月吉日,积善堂重刊印行。”这里说的“古板”,当指正德四年(1509年)的初版本。“原样对写”,当指按原板照式摹写。书牌后面,附有一页佛国护法韦陀画像。
“五部六册”,每册长37厘米,宽17.5厘米。封面、封底用厚纸板,外包绿地白花织锦缎,上贴红纸方块,分书“苦功悟道”、“叹世无为”、“破邪上卷”、“破邪下卷”、“正信除疑”、“太(泰)山根深”(图6)。每册复用蓝绢包纸板的护书六合函套包裹。函套外面,贴有红纸,分书六册名称(图7)。然后六函一叠,用蓝色织花丝带、竹制别子扎缚,成为全帙。
这套罗教宝卷,除封面、封套红纸上用墨笔书写的字迹略有磨损外,其余纸张墨色,锦缎丝带,十分完整,足见430余年来,虽数易其主,但都受到精心保护,避过天灾人祸,连蠹鱼也未曾“光顾”。特别是三根竹制别子,已变成棕色,仍完好无损。
通过对罗教宝卷的浏览,我得出几点概念和感想:
(一)罗梦鸿的宗教思想,颇多吸取于佛教。以佛教禅宗心性论来阐释生死问题,寻求“了脱生死”的途径。以“无念”为宗,“心若无念,即披云霞,圆明一点,春来树树花。”要求内心世界绝对自由,进入“无为”状态,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美妙境界,故“罗教”又称“无为教”。罗梦鸿又名“罗清”、“罗静”,如把“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清静无为”,正是老、庄的中心思想。在罗教五部中,越到后面,采纳的道教思想越为明显。如说,“未有天地先有一,一者本是无极身。”“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为乾坤世界。”山东是孔、孟的老家,“五部六册”颇多反映儒教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特别是王源静补注“五部六册”所作的《开心法要》,在“凡例”七条中强调读者必须治戒,做到不杀生存“仁”,不盗为“义”,不淫邪为“礼”,不诳语为“信”,不茹腥饮酒为“智”。“仁义礼智信”,正是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由此可见,罗教“五部六册”,是吸取儒、道、佛三教的混合体。
(二)罗教除了混合性,又必然有其独特性。每个宗教都有他心目中的主宰:孔子、玉皇、如来佛、上帝、真主……罗教的主宰是罗梦鸿设计的“无极圣祖”。“无极”化生万物,故认为“无极圣祖”有控制万物、管理万物的无上能力。“无极圣祖”又称“无生父母”、“无生老母”,则成为膜拜的至尊女神。山东是儒教原生地,但并非儒教的一统天下,不但有佛、道,更有民间宗教,特别是白莲教,始于宋朝,历史最久。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女白莲教徒唐赛儿自称“佛母”,聚众叛乱,占领诸城、即墨等州县。朝廷花了很大人力、财力,才予平定。罗教既为六十年后的即墨人罗梦鸿所创,就一定要处心积虑,把自己和白莲教分割开来。他在“五部六册”中对当时的民间宗教白莲教、玄鼓教、弥勒教都作了批判。如说:“白莲教是邪气休要求拜,犯了法拿住你闪赚多人。烧坛纸信邪气愚痴迷种,信邪师下地狱永不翻身。”因而,罗教一度被朝廷认可,流传很广。山东一带,只知有“罗”,不知有“佛”。好景不长,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朝廷下令:“再不许私习无为教,自取死罪,杀无赦。”但罗教已有其一定的生命力,禁而不绝,“五部六册”仍有翻刻。唯刻印之精,包装之美,已不可能比拟万历元年本。现代学者认为,罗教体系严密、思想深刻,为任何其他民间宗教所能比拟。以致后来的民间宗教、道会门、帮派,都直接、间接向罗教学习、模仿、汲取,成为黄天教、一字教、大乘教、真空教……乃至青帮、一贯道的“嚆矢”。
(三)唐、五代僧侣,深入民间宣扬佛法,致出现一种韵文、散文交织,有说有唱的“讲唱文学”,称为“俗讲”,至宋朝称“陶真”、“鼓子词”,元朝称“词话”、“货郎儿”,明清则演变为“弹词”、“宝卷”。现代学者认为,罗教的“五部六册”是存世最早的宝卷。他的唱词,以三、三、四字合成的十字句为多。如叹贫穷:“受寒冷,忍饥饿,其实难过;少衣穿,无饭食,求告别人。到人家,借口粮,低声下气;要不与,来到家,大小凄惶。见儿女,忍饥饿,如同刀搅;报怨生,报怨死,死了干净。爷看儿,娘看女,眼中垂泪;妻见了,儿女见,痛泪盈盈。”罗梦鸿考虑到民众知识低下,特将难懂的教义用排比、重叠、重复的形式予以讲唱,力求深入浅出,反复说透。例如,为了讲清“真空变化”,他设问:“老君夫子何处出?”自答:“本是真空能变化”。接着,连问“山河大地”、“天地日月”、“三千诸佛”、“天堂地狱”、“三十三天”、“盘古初分”、“春秋四季”、“天龙八部”、“五湖四海”、“一切万物”、“一切男女”……二十一个“何处出?”逐一回答:“本是真空能变化”(图8)。我们相信,一般善男信女,在夜深人静、烛光荧荧、香烟缭绕、磬钹伴奏的环境里,听善于说唱者漫声、反复说唱宝卷,定会在脑子里留下较深印象,收到宣卷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罗教“五部六册”是研究我国民间宗教史、民间生活史、讲唱文学史、书籍版刻装帧史的第一手资料。而方衡君先生所藏万历元年版“五部六册”全帙,确为海内无双的珍品。其文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乃至经济价值,难以限量。余以垂暮之年,得见此沧海遗珠,实属眼福不浅,爰亟操笔为记,以告藏界同好云耳!(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