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北京老焦的新作《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让人耳目一新。本人在受到启发之余,也浅谈下读后的感悟与歧见。
  一、“发现”与“表达”,是不抵触的两个阶段
  面对大自然的遗存,人们从浩如烟海的石品中,挑选出自已的喜爱,这叫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现。因为不同的人,其知识、阅历,兴趣、偏爱也是不同的。由此推论,所有的初始发现,仅仅是自己的发现。所以说,“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这个命题,就对奇石单方面的诠释角度来说,并无不妥。
  但是,赏石是一门艺术,艺术品不是实用物品,而是精神产品。换句话说,艺术品是让人欣赏的,是通过欣赏得到美感的,是受美感的刺激而产生新追求的。总而言之,艺术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既然是精神产品,就必然追求外部共鸣。仿佛青蛙,一只领鸣,群体共鸣,才越鸣越带劲儿。仅有发现,那只是孤芳自赏。孤芳自赏也有愉悦,却不是长久的愉悦。自已的发现被他人认同、赞美、追逐,人的精神才会得到持续的满足,当然,神经病除外。
  问题是,你自以为发现了美,他人是否认可你的发现?如果不认可,一方面,可能是你的眼力太怪异;另一方面,他人的视角可能不开阔。不管怎么说,他人不认可你的发现,你肯定不会愉快;反之,你硬要他人认可你的发现,他人也不愉快。
  我们石人赏石,绝不是为了添堵。
  你的发现,只是你自己的发现。只有在你的发现同时被大众所发现时,这个石品才具有艺术品的内涵,这个过程才构成艺术再现,这个结果才能够成为艺术享受。
  或可这样结论:把你的艺术发现,变成他人的艺术再现,这个过程,需要艺术的表达来完成。而赏石表达的艺术动作,包括清洗、做座、命名、上架、组合、灯光、赏析、环境配置、宣传推广等等,不一而足。动作越到位,效果越精彩。
  “发现”与“表达”,是一个动作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关系递进而不抵触。发现,是对自已的个鸣而言,表达,则是追求他人与己共鸣。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扩展。
  二、“刚需”与“弹需”,是不对称的两个受众面
  与吃饭、穿衣等生活必须品不同,艺术品不是刚需。对芸芸众生而言,一般艺术品,有她更好,没有她日子也能过。艺术品类别庞大,相对于字画、玉器等传统艺术品来说,奇石的受众面更为狭窄。在人们的社会需求中,她只属于弱弹性。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现状。
  当然,这个现状可以改变,事实上也正在改娈。但这个转变不是凭空乱变,而是波浪式的渐变。渐变得快与慢,除其他因素以外,更具有决定性的,是发现了奇石艺术性的我们——石人,如何通过艺术性的赏的表达推广,让具有艺术性的奇石,再现于大众,从而不断吸引新的人群加入石圈。社会整体的受众面扩大了,奇石大面积的春天也就到来了。
  至于对“已经发现的奇石进行艺术性的赏的表达,使她的美能够再现于大众”这个问题,应该另外专题讨论。
  三、“奇石”与“赏石”,是不一致的两种状态
  奇石,顾名思义,即奇怪的石头,或奇异的石头、神奇的石头等,不管怎么说,她都是石头,石头是一个名词,是静态的。而发现或表达,则是动词,处于动态。要说奇石是一种艺术品,或者说,表达方式有艺术性,这都是通畅的。但说“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总觉得有些拗口。
  不如改成“赏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更为贴切。因为“赏”也处于动态,与“发现”、“表达”是一致的。奇石,是被人赏出来的。人没有欣赏她之前,也就无所谓奇不奇了。发现,是欣赏的开始;表达,是赏玩的过程持续,也是对外的传播。无论“发现”还是“表达”,都脱不出“赏”的框架。本人不懂理论,也不是学究,只因这个感觉,故此冒昧建议,不一定准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黄河水纹石渐渐成为兰州黄河石市场的新宠。有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黄河石中成交过10万元者多为水纹石。2013年年底,一块名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水纹石以25万元成交,再一次证明了水纹石在黄河石市场的翘楚地位。从石种的特色来看,水纹石色彩、纹路等与长江石中的墨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在千里之外的塞北,黄河水纹石正与火热的长江墨画石遥相呼应。  有特色  水纹石,因其画面类似水流纹韵的主调纹路
期刊
那一年,石痴黄白黑走到高原的东边,去见一位叫洛登多吉的人。  黄白黑在一个叫排龙的村子下了车,一位瘦高的门巴族小伙子边巴,牵了两匹马在路边等他。边巴措姆自称是洛登多吉的天线,因为任何一天,他都能知道“转弯人”洛登多吉走在哪一座雪山。洛登多吉像雅鲁藏布江一样,长年围着南迦巴瓦雪山转圈,人称“转弯人”。  洛登为什么转弯?黄白黑问。  采药、拣石头,有时,还陪人看大拐弯,边巴说。他陪什么样的人看大拐弯
期刊
退了假,给了我入行的信心  我是个新手,跟朋友去广西,熟人托了熟人,我很放心,花十多万买了一块石头。  回到家,款汇了,石头也到了,可石头表面却莫名其妙起了些裂纹,我觉得不对劲。联系卖家,他说,不会假的,要是假,我会退你钱的,你放心。为了求证,我联系了在北京开店的广西朋友,拿去给他看。看完石头,他认定是假的。石头被发回广西,我惴惴不安地等了三个月,期间朋友做了很多工作,最后钱一分不差被退了回来。 
期刊
家喻户晓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给了一味以兼爱行事的人警醒。这组作品原封不动,却能将东郭先生的“兼爱”与狼的“负义”做出鲜明对比。  从“兼爱”的情境看,东郭先生牵着自己的跛驴,在山树下遇到奄奄一息的狼,东郭先生冒着忤逆权贵的风险,救了狼一命。  从“负义”的情境看,他们就“东郭先生该不该被狼吃”的问题请教三老,首先遇到的老杏树认为东郭先生于狼的恩德不厚,可以被吃。狼伏地运势,意欲吃掉东郭先生。  
期刊
石头原来是艺术啊  北京老焦说了,“奇石是表达的艺术”。这话让很多石友感动得哭了,觉得这话不但一点毛病没有,而且说得太感人了,就跟“丫环是可以陪嫁的”,“豆包就是干粮”一样,说得有钱人和没钱人都频频点头。  一句大实话为什么要费焦兄那么多事,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多呢?老囚我知道,他用心太苦了,他一门心思就想说一个意思——咱们不要再拿石头那个啥了,石头是艺术啊!  试想,哪一门艺术不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期刊
长江石的强劲风头,是过去一年石市的主要看点之一。媒体的持续关注,藏家的大胆出手,在大市普遍不景气的反衬下,显得尤其耀眼。产地的石头价格也确实水涨船高,一年间有了不小的升幅。然而,在其他产地市场的艳羡声和外界的关注目光下,长江石产地市场的活跃度似乎尚难令人满意。除了年中年尾市场流传的两次高价刺激,日常的市场流通更多在靠网络销售维持,产地石农甚至反映,2013年年底出水季,外地进货石商有所减少。  这
期刊
应约撰稿,因年终事务繁多,又因小儿偶抱微恙忙于照料,只得慌忙应对。将闲暇所感,辑录成篇,瞽言萏议,零星琐碎,贻笑大方。又想,如能令人耳目一新,或为读者免去长篇累牍之苦,未尝不是一件功德(笑)。   A  奇石与人类艺术品的区别,就在于奇石是自然产物,天工妙造。而赏石玩石的初衷,无非是亲近自然,在人文环境的纷扰中获得一份质朴的天趣。甚至,藉此思接万古,视通寰宇,究天地之变;抑或,借以师法自然,参悟变
期刊
新雨清润,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舒展的菜叶饱含着鲜美的汁液。一对蜗牛,体态雍容,趴在一片肥厚的菜叶上,个头有差,青黄有别,大的皮壳色彩饱满,小的清透可爱、新生的纹路清晰可辨。远处,隐约有坐了果的葫芦藤在蜿蜒缠绕。  一组别致新颖的戈壁小品,独特的创意带来了简约清爽的感受。“安居乐业享天伦”的题名看似冗长,实则大有深意。蜗牛是生来就有房的,“安居”于当下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嚼着汁液丰富的菜叶,
期刊
完美的劫掠故事  赵某某从钱某某手上三十块买的那个石头,孙某某跟他三万块买走了,李某某又出了三百万,将这块石头弄到手,周某某找来,李某某说,这块石头啊,给三千万也不会卖……  这样的故事,石友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情节大同小异。  单从情节性来说,这样的故事堪称完美,并“令人神往”。但故事的实质却让人感伤:上回我们说过,石头现下是被当成丫环的公主,当成丑小鸭的天鹅。她本是高贵无价的天然艺术品,而那些被
期刊
那一年,黄白黑在觅石的路上,他背着一筐石头。一个叫臭嘴的诗人认出白黑,臭嘴说,乌江上有个河滩很有意思,叫百瓜滩,每个石头都像瓜,各种各样的瓜,远远看去,就是一片瓜地。  白黑问了地址,奔乌江去了。  乌江边,一个叫凤鸣场的地方,白黑上了渡船。  渡船沿着河道往上游开,开到一个狭口,两岸是垂直的悬崖,那里是一个大坝的工地。过了狭口,有一河滩,远远望去,一片瓜地,果然是百瓜滩。  白黑像个醉汉,抚摸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