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导致了环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责无旁贷。我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经验谈谈地理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关键词:十八大 生态文明 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环保意识必将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确立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环境观,意义非常重大。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环保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结合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一、 立足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纽带,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必修一以行星地球开始,逐步分析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比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必修二主要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人文环境,最后必修三又归结到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由此可见,地理教材中本身就有很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现行教材来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的每个章节几乎都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比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区域发展等,并且有些内容还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环境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生态破坏、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等。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从人类活动入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环境教育已成为高中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例如:“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环境建设”、“环境污染与防治”、“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世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典型的环保教育课,而“人口的合理容量”、“城市化”、“全球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与环境”等内容中可以渗透环境教育。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中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来分析一些影响本地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比如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泥石流、旱涝等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规律规范人类活动,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切感受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类型很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和当地的特定环境紧密联系。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有些环境问题学生无法切身感受。比如沿海的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到荒漠化现象,而内陆的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到台风、海啸等气象灾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而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使课堂有声有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平原地区的学生对滑坡、泥石流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结合视频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内陆地区的学生对台风、海啸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化静为动;而沿海地区的学生对荒漠化的感受很少,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直观。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就会大大扩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了环境问题,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三、丰富地理学科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野外调查实践活动
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只靠地理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相关的活动,那么,光说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话就苍白无力了。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亲身感受环境问题,激起保护环境的热情。
在暑假里,我组织学生参加了本市水污染现状和农村垃圾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同时还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人类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环境问题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例如学校附近的河流、垃圾处理场、工厂等。当学生看到恶臭扑鼻的河水、遍地可见的垃圾、漂浮于公路上空的尘埃,就会明白环境保护是多么的重要,并自觉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当中。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课外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课外实验小组和宣传小组,让他们走出课堂去真切感受环境问题。
四、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人类都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制定了很多环境纪念日。比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的世界保护臭氧层日、10月16日的世界粮食日等等。在环境纪念日里,要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培养。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比如指导学生采用黑板报,手抄报以及演讲等方式向公众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帮助民众树立环保意识。在这个過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会得到大大提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要求。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寻找出更多更好的环境教育方法来。
关键词:十八大 生态文明 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环保意识必将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确立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环境观,意义非常重大。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环保教育已成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结合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试从中学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地理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环境教育。
一、 立足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环境教育就像一条纽带,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必修一以行星地球开始,逐步分析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比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必修二主要学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人文环境,最后必修三又归结到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由此可见,地理教材中本身就有很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现行教材来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材的每个章节几乎都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比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区域发展等,并且有些内容还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环境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生态破坏、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等。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从人类活动入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环境教育已成为高中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教材中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例如:“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环境建设”、“环境污染与防治”、“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世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为典型的环保教育课,而“人口的合理容量”、“城市化”、“全球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与环境”等内容中可以渗透环境教育。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中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来分析一些影响本地的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比如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泥石流、旱涝等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规律规范人类活动,才能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真切感受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类型很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和当地的特定环境紧密联系。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有些环境问题学生无法切身感受。比如沿海的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到荒漠化现象,而内陆的学生可能无法感受到台风、海啸等气象灾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而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使课堂有声有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比如:平原地区的学生对滑坡、泥石流可能比较陌生,教师可以结合视频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内陆地区的学生对台风、海啸比较陌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化静为动;而沿海地区的学生对荒漠化的感受很少,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直观。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就会大大扩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了环境问题,又增强了环境教育的效果。
三、丰富地理学科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野外调查实践活动
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只靠地理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相关的活动,那么,光说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话就苍白无力了。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亲身感受环境问题,激起保护环境的热情。
在暑假里,我组织学生参加了本市水污染现状和农村垃圾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同时还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人类健康和发展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环境问题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例如学校附近的河流、垃圾处理场、工厂等。当学生看到恶臭扑鼻的河水、遍地可见的垃圾、漂浮于公路上空的尘埃,就会明白环境保护是多么的重要,并自觉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当中。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课外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课外实验小组和宣传小组,让他们走出课堂去真切感受环境问题。
四、充分利用环境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人类都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制定了很多环境纪念日。比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17日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的世界保护臭氧层日、10月16日的世界粮食日等等。在环境纪念日里,要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培养。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比如指导学生采用黑板报,手抄报以及演讲等方式向公众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帮助民众树立环保意识。在这个過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会得到大大提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要求。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寻找出更多更好的环境教育方法来。